147篇原创    ▨ 编 辑:巨虎君    ▨ 来 源:巨呼市

关注巨呼市,句句说呼市。说到蒙镶工艺,可能大家还很陌生,但是您肯定见过蒙古族马鞍、蒙古刀、服饰和银器上精致的装饰,这些金银饰品就是传承了2000多年蒙镶工艺。本期《玉泉故事汇》我们一起走进蒙镶工艺传承人的故事。


(视频时长04分04秒▼)


敲打中创造生活


李忠强1976年出生在呼和浩特,从小,当钳工的父亲经常给家里制作家具和很多生活用品,李忠强从小耳濡目染,也自己做起了玩具。比如画个宝剑,钉个冰车等,给童年创造了不少快乐。

1994年,李忠强进入位于玉泉区五塔寺东街的外贸工艺品厂实习,当时有一个很有名的老师傅带着他们,从此开启了他和蒙镶工艺的缘分。

蒙镶工艺是在中国传统金属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工艺,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融合了各个少数民族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种工艺表现形式。


金、银、珊瑚、松石等物品,通过手工艺人的设计、编织、镶嵌到蒙古族头饰、蒙古刀、银碗等蒙古民族生活和宗教用品上,主要包括堑刻、镂空、锤揲、花丝镶嵌等技法。主要功能以实用性为主,还结合了装饰性。

2004年单位改制,李忠强和那个年代的许多人一样,下岗变成了自由人。因为也不会其它手艺,于是他和三位同学一起干起了老本行,组建了“众合泰蒙镶工艺工作室”,开始真正的全身心投入到蒙镶工艺中。“众合泰”就是三人合在一起,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希望一人有一口饭吃。

工艺品和艺术品

通过

通过长时间的探索,李忠强了解到古人做东西是很讲究的,光是设计一件物品就要花费半年或者一年的时间,制作周期有可能更久。这样用心去加工制作的物品才是有灵魂的。

在工作室刚起步的时候,众合泰其中一项业务就是进行文物复制。工作室当时接到一个订单,需要根据一位顾客提供的照片、尺寸,制作出一模一样的执壶(古时一种宴会时用的酒具)。虽然成品从外形来看可谓复制的完美无缺,但是顾客拿在手里总感觉有些别扭。几天后,当顾客把执壶老的实物拿来时,李忠强才恍然大悟,明白差距在哪里。通过这件事,也让他们才明白,所谓工艺品和艺术品之间的差距。

在之后的若干年中,李忠强遇到需要进行文物还原复制的活儿,都会经过大量的研究和资料查阅,力求还原实物原本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同时又不失艺术性。

比如这个用蒙镶工艺制作出来的抿酒壶,除了壶身上精美的工艺,壶盖的设计还有一个巧妙的机关。壶盖上有一个奶嘴一样的吸口,对应着壶盖里面的吸管,这样只有吸才能喝到酒,倒是一滴都不会流出来的。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方便牧民在骑马的时候,挂在脖子上可以随时喝酒。

虽然制作出来的成品十分“耀眼”,但是工作工程其实有些枯燥乏味,而且需要有十足的耐心。

做规矩的活儿是最难的,这个蒙古式舍利塔每一个正方形都要做到毫厘不差。

传承蒙镶工艺 发扬草原文化


2005年蒙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李忠强也被评为“蒙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呼和浩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成为传承人后,李忠强说自己感到责任重大,不能光凭借自己的想法去完成作品,在没有经过专家、学者的论证之前公布于众,这么做是不对的,百年以后是罪人,不是功臣。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古董商、收藏家接触,去见识一些老物件。


与此同时,因为种种原因,蒙镶的很多工艺已经处于断层阶段。李忠强他们通过不断的努力,把这些丢失的工艺又重新找了回来。李忠强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包括中央电视台都专门为他做了专题报道。但是李忠强却勿忘初心,始终很低调的在做人做事。


李忠强从1994年开始学习蒙镶工艺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门独特的蒙古族传统技艺产生兴趣,“众合泰”工作室也通过招收学徒的方式,将蒙镶工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蒙镶工艺,了解草原文化。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