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烟壶为盛装鼻烟之容器,被称为「集多种工艺之大成于一身的袖珍艺术品」。鼻烟系一种烟草制品,原为西洋之物,明末清初自欧洲传入中国,转化后成为粉末状药材,吸闻之不但具有明目避疫的功效,且迅速地融入了中国的艺术风格。
鼻烟壶集结了中国雕刻、书画、烧瓷、镶嵌等手工艺技术,其珍贵性除了从形制、材质、纹饰、色泽上加以鉴别外,精致秀雅、端正匀称亦是鉴赏一个鼻烟壶的要点。
而蒙古族与鼻烟壶,则有着由来已久的“不解之缘”。敬鼻烟壶之礼,是盛行在鄂尔多斯草原上蒙古民族中的一种古老的传统礼节,它同汉族人的握手、西方人的拥抱一样,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礼俗。宾客临门,主人家男女老少必先取出各自随身携带的鼻烟壶,由年长的开始,依次递给客人。客人接过主人的鼻烟壶后,也将自己随身携带的鼻烟壶递到主人手里。宾主相互打开对方的鼻烟壶盖,将里边的鼻烟取出少许,轻轻地闻一闻,然后把鼻烟壶物归原主。经过交换鼻烟壶,即使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双方也会感到亲切温暖,无拘无束地交谈起来。
七旗王爷的互相请安,他们首先要互换哈达,然后再互换鼻烟壶。历史上的七旗会盟是每三年举办一回,因此,七旗王爷没有特别的事情,需要三年才能见上一面。因此会盟那达慕之前,王爷之间互献哈达、互赠鼻烟壶的仪式不但是当时蒙古族见面寒暄,更是重拾三年前会盟之情的传统民族礼仪。
鄂尔多斯鼻烟壶在蒙古族牧人的心里,不仅是一件常用的礼仪用具,更主要的是自己最心爱的珍贵之物。许多牧人甚至不惜以几匹、十几匹牧马的代价求购、定做,只为得到一件心爱的鼻烟壶。因此,来自鄂尔多斯的鼻烟壶,通常外观造型小巧玲珑、精炼规整、朴实大方,富有气质和个性,毎一个都是一件精美高雅的艺术佳品。
在鄂尔多斯蒙古族中,男人们通常将装有鼻烟壶的袋子(蒙古语称:达楞补)系在胸前左下方腰间的腰带上。已婚妇女因不系腰带,就将装鼻烟壶的袋子用绸丝线系挂在蒙古袍右侧上方的纽扣上,这样看起来显得美观大方又别具风趣。
至于敬鼻烟壶的具体习俗,更有许多不成文的规矩。譬如客、主双方年龄相仿时,只是相互交换鼻烟壶后,嗅一嗅鼻烟,即将鼻烟壶归还对方。如果客方是长者,则让长者先就座,年少的站立躬身,双手将鼻烟壶献上,请长者嗅鼻烟;年少的接过长者的鼻烟壶时不嗅鼻烟,而是把鼻烟壶微微举过头顶,然后双手恭敬地捧还长者,再接回自己的鼻烟壶,以示对长辈的尊敬和聆受长者对自己的关照。同龄妇女之间敬鼻烟壶,一般不嗅鼻烟,只是将对方的鼻烟壶接过后,慢慢躬身,轻轻地在自己的前额上碰一下,然后归还原主。如果是特别敬重的长者来临,主人则将自己的鼻烟壶盖打开一半,左手扶着,右手恭敬地递上去。
敬鼻烟壶不仅是尊重对方、广交朋友、表露心愿的好办法,也是消除疑误、融洽感情、重归于好的表示。双方无论有何矛盾,只要互换一下鼻烟壶,就说明不念前仇、和睦相处了。
蒙古人相信鼻烟可以防病和祛除顽疾,上等的鼻烟壶则能为主人带来好运。在蒙古族如有客来,从长者开始,年少者依次与客人递换鼻烟壶。年少者需欠身双手递上鼻烟壶,同时接过长者的鼻烟壶,取出少量吸闻后,再双手返还并拿回自己的鼻烟壶。在吸闻鼻烟时,大家互致问候和敬意。当客人与主人谈论悲伤的事情时,互换鼻烟壶时则不打开鼻烟壶盖,用大拇指扶着鼻烟壶盖递出,以示客套。蒙古人视烟壶为高贵之物,忌讳把鼻烟壶放到地上或者踩踏。
·END·
- 上一篇: 马背上的民族│重漆厚彩的艳丽积木
- 下一篇: 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 五十年代初的蒙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