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非遗】蒙古勒津木匠技艺
宝音 草原工艺 2020-05-30 01:29:15 6093 0
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人们为了生存需要,建造蒙古包、车辆以及其它生活用具,于是便有了木匠技艺。蒙古勒津人从河套地区东迁到今阜新地区定居以后,在接受农耕文化的过程中,不仅将大草原的木匠技艺传承下来,还与原居于此或相继移居该地的其他兄弟民族一道,丰富和发展了木匠这一传统手工技艺。 由于定居从事农耕生产,木匠也从制作游牧生活用品改为制作农耕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清康熙年间始建瑞应寺时,全国各地的土木建筑工匠被邀请到瑞应寺施工,他们带来更加先进的木匠技艺,与本地木匠技艺相互借鉴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蒙古勒津木匠技艺。蒙古勒津人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木匠,如建筑蒙古勒津“海青房”,从始至终都要有木匠参与。再比如制造勒勒车,又名大轱辘车,通常选用硬杂木做原料,其特点是轮大车身小,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合在草原、雪地、沙漠地带运行,是蒙古勒津人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还有打制乌力贵(摇篮)、 海日其格(妇女使用的化妆盒)、安吉苏(犁杖)、贡格尔巴(佛龛)、呼日戈(风箱)等,这些木质用具的制作都要凭手工工艺,通过榫卯结构和浮雕、透雕等手段完成。 蒙古勒津木匠技艺,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为适应寒冷的北方游牧、农耕生活提供便利。蒙古勒津木匠技艺在寺庙建筑、殿堂设计上有独特的审美理念。打制日常生活用具时,用接榫、凿穿、梢、键等方法打制出的成品不仅美观实用,还结实耐用。蒙古勒津木匠技艺还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温暖的海青房、骏马鞍韂、狩猎用的布鲁、以及四胡、马头琴的制作,无不反映出蒙古勒津人的智慧,彰显着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蒙古勒津木匠技艺促进了当地建筑业的发展,同时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民生富庶。2017年9月,《蒙古勒津木匠技艺》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