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鄂尔多斯梁外地区的交通运输非常落后,基本上还是处在古老的原始阶段,更谈不上什么交通事业。那时候,木轮二饼子车、马子、牛和骆驼,是最主要的交通运载工具和动力。地方土特产品的运出、群众生产生活资料的运进和交换,主要靠牛马车拉、骆驼驮运,再就是毛驴和骡子做些辅助。
马子除了拉车、耕种地、推碾、围磨之外,还是当地群众最喜欢、最得力的代步役畜。探亲访友要骑马,走村串户要骑马,出门办事要骑马,亲友们互相往来,搬小送老要骑马,迎亲嫁娶更要骑马,所以,“梁外人穷死也得养个马马”的俗语,是名副其实的。生活中没有马子是很难想象的。马子在民众生活中处在极重要的地位,充当极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相互交往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如在民歌中:
红马青鬃四银蹄,
马后捎妹妹多洋气!
白马拉车小妹妹坐,
咱二人相跟上图红火。
走马备上二蓝蓝韂,
想起小妹妹就来串。
枣骝马马多喂上些料,
三天的路程两天就到。
这些山歌里反映的马子,都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交通工具。事实上,不仅民间如此,官方也是这样。邮差送信,也是骑着马子,驮上信件、报刊和包裹纵横奔波。官府的文件信息,也是靠人骑着马子传递送达的。那时候,马子就是最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这种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延续了好一段时间。
牛,是高原人民最钟爱的家畜之一,是人们生产生活中最得力的助手。耕地、种地得靠它们;春天送粪,秋天拉个子(割下的庄稼捆子或卧子)、踩场,得靠它们;连人们烧的柴、粪,也得靠它们拉回;夏天挂锄,秋天场上完了之后的农闲季节里,拉上木轮二饼子车出门搞运输、挣钱,更是它们的差使。
高原农牧民最主要的运输门路就是去杭盖地拉上咸盐,到陕北等地出卖;到鄂托克旗碱湖拉上马牙碱去包头出卖。一走就是几十天,辛苦极了。在那漫长的飞扬着尘土的道路上,慢腾腾,格悠悠,半明半黑,夜行晓息,不断向前,走向目的地。赶车人手握长鞭,迈着方步,悠然自得,情不自禁地抖起悠扬婉转、情意绵绵的山歌来。那歌如游丝,似钟音,忽远,忽近,若有,若无,若断,若续,飘绕在空旷的原野山谷中,悦耳动听极了,那是人世间最真切、最美好的心声。如:
二饼饼牛车拉咸盐,
路上路下常见面。
二饼饼牛车慢悠悠,
拉上那好碱走包头。
二饼饼牛车拉干柴,
没办法才把你离开。
二饼饼牛车拉软米,
苒格抓抓叫我们怎分离?
二饼饼牛车七根撑,
这一回出门没远近。
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是高原蒙汉人民生活中极其信赖的朋友,它们诚实、善良,从不欺负任何同类。千百年来,一直充当着蒙汉人民得力的运输工具和动力。通年四季,冒着烈日酷暑,顶着风沙严寒,跋涉在漫漫的沙海里,忍饥负重,把高原农牧民的土特产品载运出去,再把他们生产生活用品驮运回来。它们总是排种整齐的队列,在沙海里昂首阔步,勇往直前,即使累倒了,也没一声怨言,天赋的精神,就是默默奉献。高原人民对它们的关爱,出自肺腑心肝。在他们最娴熟的山歌里,随时可以听见:
骑上那骆驼引上狗,
咱二人相好为朋友。
骑上那骆驼狗咬腿,
你才是哥哥的要命鬼。
你拉上骆驼驮盐走,
小妹妹瞭见泪长流。
长脖颈颈骆驼细毛线绳拉,
不知道哥哥又落煞到哪!
这些来自生活的山歌,不仅真切地反映了生活,真实地再现了高原的历史现实,也充分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与生活情趣,无不令人叹服。
选自《东胜文史资料第十辑》
原题:东胜县工商业概况
作者:何知文
关于《东胜文史资料第十辑》
由东胜区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辑出版的《东胜文史资料第十辑》,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怀古颂今、明志砺心为目的,突出“亲历、亲见、亲闻”的特色,充分尊重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感情,以鄂尔多斯城市核心区东胜区为基础,适当辐射相关周边地区,原则上,分门别类编排,意图整体协调,次序不分先后,努力实现文史性、学术性、可读性、美观性的统一。
《东胜文史资料第十辑》共分五卷,即《东胜史话》《文学史存》《高原风情》《胜州笔谈》和《议政建言》,全书二百余万字,图片六百多张,印制三千套。此书具有思路宽、资料广、内容实、创意新的大文史特点。
来源:东胜发布
- 上一篇: 珍贵影像:60年代的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旗
- 下一篇: 东胜老照片(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