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最期盼的两件事之一就是看乌兰牧骑演出(另一个是电影放映队来放电影),如果哪个浩特(自然村)来了乌兰牧骑,那里就无异于举办了一场那达慕。十里八乡的乡亲们相聚在一起,观看乌兰牧骑演出。虽然那时候小,基本看不懂节目,但是乌兰牧骑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组老照片
带你回放乌兰牧骑历史瞬间↓↓↓
△锡盟乌兰牧骑在下乡演出途中
△乌兰牧骑队员和民间艺人在交流
△盟乌兰牧骑在表演芭蕾舞《红色娘子军》
△锡盟乌兰牧骑在表演器乐合奏《锡林河》
△锡盟乌兰牧骑在表演蒙古语剧《双翼的快马》
△锡盟乌兰牧骑在表演歌剧《广阔天地》
△东乌珠穆沁旗演员们在表演小歌剧《远方来信》
△东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为牧民演出
△正蓝旗乌兰牧骑下乡演出
△正蓝旗乌兰牧骑在表演剧目
△在那达慕大会上演出
△西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在野外演出
△乌兰牧骑下乡途中
△乌兰牧区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乌兰牧骑队员们在讨论演出方案
乌兰牧骑
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是活跃在草原农舍和蒙古包之间的文艺团队。上世纪50年代,由于条件所限,牧区群众长期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影、演出、展览、图书,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乌兰牧骑应运而生,而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于1957年6月17日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诞生,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
在当时由于乌兰牧骑非常适合农牧民的需要,所以很快得到普及和提高,到1963年已有30支,而且在1964年进京汇报演出时获得极大成功,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充分肯定,并按照周总理的部署,在全国进行巡回演出,影响很好。1979年始,乌兰牧骑走出国门,先后在欧美及亚洲其他国家访问演出,普遍受到好评。
△《明安图》剧照
△蒙古剧《驼乡新传》 剧照
60年来,乌兰牧骑始终坚持不懈地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乌兰牧骑队员则被唤作“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乌兰牧骑的队员多来自草原农牧民,队伍短小精悍,队员都是一专多能,报幕员也能唱歌,唱歌的还能拉马头琴伴奏,放下马头琴又能顶碗起舞。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不仅能在台上演出精彩的节目,走下舞台还能做饭洗衣,为农牧民修理家用电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民族舞剧《草原记忆》剧照
△舞剧《白骏马》剧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乌兰牧骑得到了长足发展,自身建设能力和文艺服务功能也在不断加强。近年来,锡盟大力实施“精品创作”工程,各支乌兰牧骑创作演出了《草原记忆》《长调歌王哈扎布》《驼乡新传》《白骏马》《乌日苏勒图》《明安图》等优秀剧目,在传承和发展草原文化、民族文化,推进民族文化大盟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来源:锡林郭勒日报
- 上一篇: 1914年的内蒙古是什么样?且看这组老照片
- 下一篇: 赤峰画家王中林:用一支笔把最纯净的草原画给你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