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通福 (1919~1989),内蒙古鄂温克旗巴彦嵯岗苏木莫和尔图嘎查人,郭·布勒哈拉,昵称通谱。中共党员。达斡尔族著名音乐家,歌曲《敖包相会》的曲作者。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内蒙古分会理事、副主席,内蒙古歌舞团乐队指挥等职。先后在内蒙古歌舞团,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内蒙古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内蒙古文联工作。1981年他着手整理过去创作和改编的100多首歌曲,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萨日纳”文艺评奖中,获音乐创作的最高奖——“金驼奖”。 通福从小就对音乐有不同寻常的敏感和喜好。他从唱片上学会了《空城计》、《霸王别姬》等京剧唱段。 1935年,通福就读并毕业于莫和尔图国民优级学校。后考入扎兰屯师道学校,1940年毕业。翌年,赴日本学习提琴和钢琴。 1945年,通福由日本回国。次年,他带着小提琴参加呼伦贝尔自卫军文工团。他创作了《团结之歌》、《呼伦贝尔家乡》、《沙漠之歌》、《内蒙古青年进行曲》等歌曲。50年代初,他调到内蒙古歌舞团工作,先后创作《前进吧》、《牧民之歌》、《歌颂毛泽东》、《雁舞》、《猎人舞》、《摔跤舞》等歌、舞曲。 1952~1964年,通福先后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内蒙古制片厂从事电影音乐创作。这期间,他创作了电影歌曲《敖包相会》、《草原晨曲》,为纪录片《前进中的内蒙古》、《飞跃的内蒙古》、《阳光普照鄂伦春》、《今日内蒙古》等配乐作曲,其中《敖包相会》、《草原晨曲》成为飞越国界的传世佳作,享誉中外。 1964年,通福回到阔别10多年的内蒙古歌舞团,继续从事音乐创作。“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迫害。1971年,他在内蒙古歌舞团锅炉房烧开水,一天 通福《敖包相会》要干十几个小时,但脑子里想的还是音乐。他从工人师傅修锅炉和暖气管道发出的声响中找到乐感,在锅炉房那张摇晃的床板上谱写成欢快的、节奏感极强的《钢管进行曲》。 1979年以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音乐创作之中,谱写了《青城之歌》、《新呼伦贝尔》及大量活泼的儿童歌曲。1981年,他调到中国音乐家协会内蒙古分会工作,他又创作出《小黄马》、《等着你》、《乌珠穆沁的姑娘》、《巴尔虎小伙子》等歌曲、弦乐曲及达斡尔歌曲和儿童歌曲。此时,他着手整理过去创作和改编的100多首歌曲,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自治区第二届“萨日纳”文艺评奖中,获音乐创作的最高奖——“金驼奖”。1985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7年,通福夫妇到北戴河旅游,创作出歌曲《日出》。它以大合唱的形式,体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红日升腾的壮丽景色,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这也是他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首歌曲,为他的音乐创作添上了一个完整的休止符。 1989年他因病在呼和浩特逝世,终年70岁。 何德志 (1925年生),齐齐哈尔市梅里斯 哈拉村 鄂斯尔哈拉人,农民出身,著名民歌手。 1925年前,何德志出生在嫩江流域一个贫苦家庭。少年时代,他在饥寒交迫中度过。茫茫草原上,为地主放牛,生活艰辛而孤独,使他学会了一首首悲凉忧郁的民族歌曲,用歌声排遣着心中的苦痛。他天生一副好嗓子,有着自己对艺术的酷爱和执著的追求,当党的阳光普照在草原上时,他已成了本民族小有名气的歌手。 1956年,翻身解放后的何德志应邀参加黑龙江省民族民间歌曲会演。第一次站在省城的舞台上,献上了一首达斡尔族民歌《心上人》: 时光像流水哟,春天又到我家乡,辽阔的草原披上了嫩绿的新装/燕儿双飞舞哟,百灵对天歌唱/心上的人儿心莫飞哟,你在哪方/心上的人儿哟,快过来会姑娘。 奇妙的意境,委婉的旋律,饱满的感情,优美的音质,唱出了达斡尔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爱的憧憬。在艺术之都哈尔滨,何德志获得了优秀创作奖、优秀表演奖、优秀节目奖和大会颁发的特别奖。这一年,他又来到北京城,参加第一届全国民族艺术会演。达斡尔族优美的民歌为首都观众津津乐道。更令他兴奋的是这些歌手被请进中南海怀仁堂,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汇报演出。演出后,毛主席亲切接见了他们并合影留念,何德志激动不已,由此他更信奉一条:没有共产党和新中国,就没有我的一切。 从此,何德志一边务农,认真负责地做好村干部的工作,一边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他的唱歌事业中。他先后8次进京,两次见到毛主席。1964年,在全国少数民族歌曲会演中,他以一曲《放排人》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周总理看后握着他的手夸赞说:“你的歌真好听。”这一年,他作为国庆嘉宾,被安排在天安门观礼台。他还参加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并再次与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老艺人,何德志是中国音乐协会会员,并被选为黑龙江省音乐家协会理事。他先后有6首歌曲灌成唱片,并被收入《中国传统民歌选》、《中国达族民歌选》。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国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受到摧残,何德志也未能幸免。他一度被剥夺了演唱权。“四人帮”被粉碎后,何德志终于重返舞台。面对走过灾难、蓬勃向上的祖国大地,他欣喜万分地唱道: 迎春杜鹃开得俏, 兴安岭上起春潮。 山村解冻人心暖, 五彩祥云天上飘。 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何德志老人迎来了他艺术上的春天,他不仅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歌曲会演,而且还赴国外演出,受到国内外新闻媒体的关注。何德志作梦也没想到,自己能为推进中外文化交流作贡献,作为中国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成就的一个典型,并成为一个面向世界的历史见证人。 何德志老人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他个人的事业、生活,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作为达斡尔族的优秀人物,他曾连续3次被选为省、市政协委员,市人大代表。作为一名老民间艺术家,他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在雅尔塞乡,他第一批告别居住了几十年的草坯房,搬进两室一厅的新楼房。更为可喜的是,何德志一生不识几个字,5个儿女均学业有成,有的当教师,有的当会计,有的成为企业家。而在小辈中更有了名牌高校大学生、研究生。 面对美景,饮水思源,这位对党信仰、追求了一生的人,在64岁终于如愿,成为一名“老”党员,他满怀真情地唱起了一首歌颂达斡尔族人民的恩人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民歌: 自由的雄鹰愿在松林上飞翔/快乐的百灵鸟愿在蓝天上歌唱/生活在嫩江畔的达斡尔人哟,愿把党和毛主席天天歌唱……
(2009年病逝) 那音太 (1935—2011)男 达斡尔族 1935年生人, 民间艺人,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区农民 那音太自幼听爷爷演唱“扎恩达勒”,后向村里双目失明的民间艺人二布库学习“扎恩达勒”琴艺和唱腔。农闲时那音太喜欢文艺创作和在乡村演出,他还善于模仿人物表演动作,精通本民族歌曲并熟知其独特的演唱技巧,还能翻译民族歌曲和民族故事,自拉自唱讲述长篇故事。 几十年来,那音太在北京、哈尔滨、齐齐哈尔、海拉尔、扎兰屯及莫旗等地演出及讲民族故事许多次,深受听众欢迎。主要代表作《少郎与岱夫》。他表演的故事《德莫日根》、《呼兰苏模日报》及《魔鬼钩不去的灵魂》均发表于《呼伦贝尔达斡尔族故事百篇》当中。1963年那音太创作的歌曲《马上哥哥在何方》,被选为《傲蕾·一兰》电影主题歌。那音太表演的乌钦《少郎和岱夫》曾获国家级金奖。
色热 男 1931年生人达斡尔族 中专文化干部 曾工作于齐齐哈尔市文化馆农村文化工作队及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文化馆 。 色热少年时跟外祖父学乌钦,跟父母学习拉四胡、歌舞及表演乌钦等。1951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整理、研究、翻译达斡尔族民间故事、谚语、谜语、童话、神话、寓言、传说、扎恩达勒(民歌)、哈肯麦词(达斡尔族歌舞词)、马饫(达斡尔族诗歌)以及萨满歌曲。1951年《黑龙江文艺》杂志连载了他整理的《皮阿特魁》。抗美援朝时期创作了《歌唱英雄黄继光》、《歌唱英雄邱少云》等达斡尔族歌曲。 色热 1950年毕业于黑龙江省蒙古师范学校,原任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文化局副局长兼文化馆馆长。他先后在齐市全和台村、哈拉村和卧牛吐中心学校任教。1956年调齐市文化局工作,后被错划为“右派”。1973年调入梅里斯卧牛吐中学任教。1981年调区文化馆工作,先后任副馆长、文化局副局长兼馆长等职。 色热与人合作翻译达斡尔族长编英雄史诗《少郎与岱夫》,1988年获中国优秀民间文学二等奖;1986年国际广播电台用32种语言播放色热创作的《祖国颂》、《各族人民欢聚北京》、《我爱我的故乡》;1987年色热获“黑龙江省群众文化事业发展做出友谊贡献奖”;1990年色热荣获省级艺术科学中国重点研究项目文艺继承奖。2001年中央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少郎与岱夫》;2002年北京达斡尔族联谊会上色热表演的乌钦获比赛金奖;2005年色热用5年时间翻译整理出叙事诗《少郎与岱夫》,获黑龙江省首届少数民族文学奖·一等奖。曾翻译过中央民族研究所俞世昌教授编著的《达汉词典》、达斡尔族作曲家何今声编著的《达斡尔族传统民歌》及达斡尔族新民歌;与人合作编写了《梅里斯区地名考》、《齐齐哈尔舞蹈集成》、《中国民歌集成黑龙江卷齐齐哈尔市民间歌曲集》,并创作了一些达斡尔族诗歌。同时创作和演唱的一些作品也先后在中央、省、市电台播放并录制,出版了盒式带。现有《色热乌钦集》作品。 (已逝世) 乌嫩齐 (1937年生),达斡尔族郭布勒哈拉,讷河市满乃屯人。作曲家。一直从事达斡尔族民族文化艺术工作,为中国民族音乐学会理事,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会员。多次参加区内外巡演、展演、汇演受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重奖。几十年创作大量的达斡尔民族音乐曲目,作品达百余首。以歌曲、舞曲、小歌剧等为见长,成果丰厚。受到达斡尔族及区内外好评。在继承创新达斡尔族民族音乐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 1994出版《莫力达瓦美》CD光碟 2004出版《纳文慕仁—我心中的江》 甲子, 达斡尔族,中共党员。1948年3月出生,新疆塔城市人。塔城市达斡尔族学会副理事长。 巴音巴图 (1940年生),达斡尔族敖拉哈拉,莫旗登特科人。国家一级双簧管演奏员。195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后开始从事演奏事业,曾任首席双簧管演奏员,演奏的歌剧著有《白毛女》、《刘胡兰》、《阿依古丽》、《茶花女》、《图兰多》、《蝴蝶夫人》、《夕鹤》、《法斯塔夫》、《卡门》等多部。大型音乐会有《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新大陆》(德沃夏克)等。多次赴澳门参加国际艺术节演出,曾在中央台录制了作曲家辛沪光为他写的《双簧管独奏曲—布利亚特故乡》曲。巴音巴图为达斡尔族著名演奏家。 其那尔图 (1937—2000),达斡尔族郭布勒哈拉,讷河市人。达斡尔族作曲家,从事民族群文及音乐创作,为副研究馆员,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中国轻音乐学会、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会员等。业余从事达斡尔音乐创作,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曲目近百首。在国内多次获奖,为达斡尔族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1980年参加国家重点项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卷.少数民族分卷》中的达斡尔民歌的编撰工作,收集民歌300余首。获文化部、国家民委表彰。 1983年歌曲《回娘家》获盟业余创作奖。 1985年歌曲《弹起木库莲把歌唱》盟之夏音乐会创作奖。 1987年歌曲《放鹿姑娘》区庆歌曲三等奖。 1988年受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音协、全国艺术规划领导小组联合表彰。 1993年歌曲《莫力达瓦的祝愿》首届“黄河口”杯金牌奖。 1996年歌曲《这美丽的地方使我留恋》获全国文化长廊之歌创作奖。 1996年歌曲《我是农民》全国农民歌曲大赛获优秀奖。 1998年歌曲《祖国的海洋》获南麓杯优秀创作奖。
阿尔腾桑 ,吴然哈拉人, 达斡尔族人民的儿子,1954年5月25日,出生在嫩江畔边美丽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腾克镇,达斡尔族古朴的民风和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自小便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民族烙印,赋予了他热情豪放的个性和广博深厚的才情。阿尔滕桑多才多艺,从小学三年级开始随他的启蒙老师斡敦女士学习歌唱。1971 年初在国家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征兵中被征为特种兵.1976年开始系统的向民族老艺人学习演唱达斡尔族民歌。1984 调入税务局任人秘股长、党群书记、副局长等职。199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在部队从事文艺工作和在莫旗乌兰牧奇、税务局、国税局工作期间,他参加过大小演出300多场,表演过话剧、歌剧、诗歌朗诵、民歌演唱、乌春说唱、现代京剧、小品、拍摄过电影,当过主持人,编导过晚会,这使他的才华得以充分展现。几十年来,他在国家、省区、盟市的文艺演出中获得过上百个奖项,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达斡尔族艺术家,被莫旗人民亲切地称为“达斡尔族一宝”。 在所有的文艺形式中,阿尔滕桑酷爱创作和演唱“乌春”。 “乌春”也称“乌钦”,广泛流传于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群众中,是一种说唱体的达斡尔族诗歌,以叙事、抒情、说教为主。多以四行为一段,讲究押首韵和对仗,篇幅或长或短,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达斡尔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农耕、放牧、渔、猎、采伐、放排、采集;重大政治事件和阶级斗争;军旅生涯、巡边守卡;爱情生活、妇女情思;田园风光、民情乡俗;历史故事、警言教诲等等应有尽有。“乌春”的吟唱形式丰富,有的低沉雄浑,有的欢畅明快,有的哀怒伤感。阿尔滕桑继承了所有“乌春”的吟唱风格和技巧,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使“乌春”更易于推广和被群众喜爱。他表演的“乌春”,常常通过浑厚的说唱和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将达斡尔人民狩猎农耕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整个表演虽不似黄钟大吕震荡摇撼你,却如孤寂的木库莲或一曲渺远的浩歌扣动你的心扉,使你神摇意转、黯然神伤或扼腕遥叹,使人在达斡尔民族发展进程的感喟中获得高雅的艺术享受。2006年和2007年,他表演的“乌春”《放排》先后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和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让全国观众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这种达斡尔族传统艺术;2008年,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立50周年,他创作并表演“乌春”《曲棍球》,作为旗庆专场晚会的保留节目奉献给来自祖国各地的嘉宾,形象生动的展示了“曲棍球之乡”莫旗的发展历程和达斡尔民族的灿烂文化;2009年3月,为庆祝建国6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穿越千年—神奇的达斡尔》在北京保利剧院隆重上演,阿尔滕桑再次倾情演绎“乌春”《祈福》,精彩的表演和原声态的艺术形式让首都2000多名观众赞叹称奇,“乌春”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不仅登上了首都舞台,还在他的努力下得以大放异彩。 在表演“乌春”的同时,作为“乌春”传承人,阿尔滕桑一直为“乌春”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感到深深的忧虑。达斡尔族在保卫家园,捍卫祖国疆土、民族迁徙过程中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创作出了大量的“乌春”,但这些事迹,大多因达斡尔族没有文字,地处偏远而流传不广,纯赖于民间艺人口头表述,特别容易失传。从莫旗国税局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阿尔滕桑带着对民族艺术的热爱和一个达斡尔人的社会责任感,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搜集、整理、创作和发展“乌春”上。由于莫旗会吟唱“乌春”的老艺人所剩无几,并且都年老多病,如不抓紧拍摄和录音,将会使大部分“乌春”失传,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为此,阿尔滕桑不顾自己身患严重的糖尿病,肾病和心脏病,积极为挽救、传承、保护“乌春”而多方奔走呼吁,努力协调各种关系,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在近三年当中,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莫旗的每一个村落。他逐个走访老艺人,虚心向老艺人学习请教并全力做好录音录像工作,留下了珍贵的影音影像资料。这些“乌春”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达斡尔族已往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军事、生活、宗教、风俗等诸多方面的发展状况,让人们更加透彻地解读了达斡尔人的历史和今天,看到了达斡尔族美好的明天,成为达斡尔族历史发展的“佐证”。 为了更好地做好传承和保护工作,阿尔腾桑还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弘扬达斡尔民族文化。2006年5月,他被莫旗广播电视台聘为达斡尔民族语言顾问,负责指导达斡尔语新闻、在达斡尔语故事会《乌日格勒》栏目担任主讲、同时还主持达斡尔歌曲跟我学栏目。2008年8月,他出版了达斡尔语故事集——《乌日格勒》的演播专辑(一套DVD光盘,共4盘),专辑中收录了32个达斡尔族民间故事,填补了达斡尔民族用本民族语言讲述民间故事声像资料的空白。2008年1月和7月期间,他受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和电影频道“流金岁月”栏目,作为嘉宾和演员介绍达斡尔族民歌、莫力达瓦的发展和电影《傲蕾.一兰》的拍摄过程(饰演 傲蕾.诺木蒂)。在此期间,他还参加了内蒙古电视台“查干萨日”节目和 “蔚蓝的故乡”栏目《纳文江畔达斡尔》五集系列节目,作为嘉宾介绍达斡尔族的春节、曲棍球、鲁日格勒、乌春、扎恩那勒、达斡尔车、木库莲、移民及莫力达瓦50年的发展史,为宣传弘扬达斡尔族文化作出了积极努力。
他是我最喜欢的 达斡尔族男艺术家。
不幸的是,2010年9月1日下午,阿尔腾桑先生因病去世。他的去世,是我们整个达斡尔族 最大的损失,我们永远怀念他。愿阿尔腾桑先生 在天堂快乐幸福!腾格日巴尔肯保佑你 |
【每日教学】
第七课 特殊辅音的用法
Y——在词语之首时不能与字母i相连,只能写i。如iqbei
——在词语之首或者音节之首时不能使用复元音,只能使用腭化辅音的后面。如:ya ye yo yaa yoo
W——在词首不能与元音字母o、u相拼,不能写wo、wu、ou的形式,而是o、u。如:os
——在词中元音字母o、u如果不能与前面的字母构成一个音节时则写成wo、wu的形式,便于o、u与前边 的音分隔开。如:taawu
——在词首或音节首不能使用复合元音ua、ue、uaa、uAi只能使用在唇化辅音之后。在词首或音节首要 写成wa、we、waa、wai。如:ewee
J、q、x的拼写要求:
——j q x同a e o u可一同拼写
——j q x处于音节末尾时,不能使用腭化的短元音i。
——用记音符号拼写汉语时,用于j q x之后的u上的两点不能省略。
- 上一篇: 【达乡历史人物篇】达斡尔英雄傲雷 · 一兰
- 下一篇: 解放战争时期达斡尔人中的优秀名人小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