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王陵在今辽宁省康平县,距县城西南二十五公里处,东升乡善友村莲花岗屯。

莲花岗近旁有黄善屯,屯旁有一座小山,被五座小山丘环抱,如众星捧月,形如莲花。科尔沁左翼后旗第十一任扎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伯彦讷谟祜陵,就在此山之巅。初称“灵山”,后改“莲花岗”,黄善屯从此改称“莲花岗屯”。据查,此陵地为伯王生前所选定。

      伯王陵的规模与建筑风格同僧王陵大同小异。

      整体陵园有两道围墙,陵园分内院和外院。外围墙为土筑墙,内围墙为砖砌红朱墙。

       从陵园南大门进入可见到陵园外院南门厅。南门厅至过厅(五间)以砖铺甬道相连,甬道两侧置朝房各三间,更房各三间。过厅内陈列有伯王生前的仪仗用品,过厅两侧朱墙上各开一扇侧门。过厅大门平时不得开启,陵丁等均走侧门。朝房,是供伯王子孙、旗扎萨克官吏、旗民百姓祭陵前的候室,更房为陵丁的住室。过厅向内以甬道与五间飨殿相连。飨殿内有伯王画像、牌位。画像前摆设香案,上置祭品。飨殿是伯王子孙、扎萨克官吏及旗民举行祭奠、参拜仪式的地方。飨殿后以砖石修筑的三级台阶,连接朱墙尽头的宝顶。宝顶修筑在坚实的台基之上,台基下几米深处即是伯王及福晋墓室。在伯王墓室偏西南处,有一宝顶为伯王宠爱的七姨太陵寝。朱墙外,伯王墓室偏东南处(外围墙内)的土坟,为伯王其他六位侧室的墓室。

       伯王陵建筑规模较为宏大。其缘由是伯彦讷谟祜亲王,在清朝廷继僧格林沁之后,是又一位功名显赫的王爷。

      光绪十七年(1891年),伯王请假回故里葬亲,不幸亡于公主陵,在博王府停灵三年,陵寝建成后葬于莲花岗。清光绪皇帝谕内阁:“科尔沁博多勒噶台亲王伯彦讷谟祜,忠勤笃实,谨慎老诚,于咸丰年间挑在御前行走,荷穆宗毅皇帝知遇之隆,赐封贝勒,赏戴三眼花翎,承袭王爵,授为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补授都统。出师奉天,剿平马贼,嗣补阅兵大臣,管理健锐营事务。朕御极后,叠加恩赉,在毓庆宫行走,调补正白旗满洲都统、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管理神机营、銮仪卫、武备院事务。圆明园、火器营等处,均能夙夜宣勤,属恭罔懈。近因请假葬亲,准回游牧,方冀假满旋京,长承恩眷,遽闻溘逝,悼惜殊深。著派盛京礼部侍郎怀塔布前往奠缀,赏给陀逻经被,即交该侍郎赉往,赏银五千两治丧,由盛京户部给发。所有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其余饰终典礼,著该衙门查例具奏。伊孙贝勒阿睦尔灵圭,即著承袭亲王,毋庸带领引见。伊子辅国公温都苏,著袭封贝勒。头等台吉博迪苏,著赏给辅国公。以示笃念勋旧至意,寻谥曰‘慎’。”由此可见,伯王在内外蒙古王公中,其权势首屈一指,在京城有“伯半朝”之谥。

      莲花岗陵,于1947年夷为平地,现是瓦砾一片。by乌力吉




乌力吉,蒙古族,祖籍辽宁蒙古贞,1945年出生在内蒙古科左后旗。1966年高中毕业恰逢“文化大革命”插队劳动,后参加工作。期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圆了迟到的大学梦。后调入公安机关工作,授一级警督警衔。退休后热心参与社会活动,曾任旗公安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旗老年科协会员,旗政协文史专员。闲暇酷爱读书,习读人文历史、文化艺术、民族习俗、地方风情……,曾为《科左后旗报》“史话栏目”特约撰稿,编著《蒙古学知识选编》,在《哲里木日报》(通辽日报)、《内蒙古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过20多篇风俗、史话、人文历史类作品。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