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9月7日,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额尔古纳河以北、 格尔必齐河以西尼布楚一带大片领土属俄国,额尔古纳河河源以南仍属中国,本来属于内陆地区的呼伦贝尔地区成了祖国北部边疆前沿。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后,除由齐齐哈尔派兵每年6月来巡边外没有设卡伦(边防哨所)派兵来驻守。基本上处于无边无防的状态。


雍正七年(1720年),在额尔古纳河南岸冬我边界上设卡伦12处。这些卡伦需要派兵驻守,以防止俄罗斯越界骚扰,可是呼伦贝尔地域辽阔边境线长, 当地又没有居民可充当驻防兵,在这种情况下。黑龙江将军卓尔海为了加强中俄呼伦贝尔段的防务,根据“驻兵永戍”的既定方针但为了慎重从事,将军先进布特哈达巴哈、博尔本察准备派兵进驻呼伦贝尔视察。


根据达巴哈、 博尔本察二人的报告,黑龙江将军卓尔海于1732年(雍正十年)4月16日启奏, 清朝政府军机各大臣磋商后,于5月15日给予批复。据《清实录》记载,在批复中称:“据达巴哈、博尔本察等 ,相视呼伦贝尔附近之济拉嘛泰河口处,地方辽阔,水草甚佳,树木茂盛可以种地、筑城。请拣选索伦、达斡尔、 巴尔虎,鄂伦春之兵三千名,迁移其地。将伊等编为八旗,左翼自修城之处至俄罗斯交界处游牧,右翼喀尔喀河游牧,共编为五十佐,各添佐领一员,骁骑校一员,每旗各添副总管一员, 并铸给总管关防,设笔帖式二员, 请将达巴哈管理左翼,博尔本察管理右翼……总管关防,著博尔本察掌管。”       其实,戍边之事,黑龙江将军卓尔海在雍正九年(1731年)就令布特哈总管衙门挑选了赴呼伦贝尔戍边的兵丁,在挑选鄂温克、达斡尔、巴尔虎兵丁时,鄂伦春人也要求前往呼伦贝尔戍边效劳,因而共挑选3000人,其中索伦(鄂温克)兵1636人,达斡尔兵730人,巴尔虎蒙古兵275人,鄂伦春兵359人,还有未经兵丁测量的老、弱、残余丁796人。


黑龙江将军把进驻呼伦贝尔戍边哦哦官兵以“索伦”之称,编制了“索伦左右两翼八旗”,简称“索伦八旗”内翼设总管(乌和利达)一员。根据朝廷的指示,任命巴达哈为左翼(包括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总管,任命博尔本察掌管呼伦贝尔总管关防兼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总管。  为了保证青草生长时起程前往,在集结戍边兵丁、分别编为八旗时,各旗急需设副总管(伊利吉达)一员带领兵丁。为此达巴哈、博尔本察边启奏,边任用图倭德尔、阿巴西克、满古达、博络克、毕力功、里布西尔图、特通格、阿尔本常为各旗(高斯)副总管。


旗辖佐(鄂语称“聂日”),八旗共设50个 佐,其中正黄镶黄2个旗,各7个佐,其余6旗每旗6个佐,内佐设佐领(聂日达),晓骑员各一名,八旗共设佐领(聂日达)59员(其中索伦50员),每佐设领催6人,士兵54人。

   

摘自吴守贵先生的《鄂温克历史文化发展史》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