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长城扎鲁特金界壕
金界壕,盘桓在塞北草原,它如同一条土筑的巨龙。历经八百年风吹雨打,仍然在向世人倾诉着古代北方民族的征战史。
金界壕遗址(扎鲁特段)位于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境内。据《金史》记载,开筑时间应在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前。它是金朝统治者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抵御以蒙古族为首的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和骚扰而修建的军事防御工事。扎鲁特旗段金界壕及边堡属临潢府路管辖,由兴安盟科右前旗进入扎鲁特旗东北部的乌兰哈达苏木境内,沿乌布混都郭勒河北岸向西南方延伸,经巴雅尔吐胡硕镇,至格日朝鲁苏木毕其格图伸入阿鲁科尔沁旗境内,全长110公里。界壕蜿伏在浅山草原之上,山岗处修的比较低矮,平原处修建的比较高大而且筑有马面,界壕由壕墙和壕堑两部分组成。通过解剖发掘了解到:山口外界壕,壕堑底宽4.1米,上宽8米,深3米,堤墙底宽7.5米,上宽3米,残高3.5米;平原处界壕,壕堑底宽3米,上宽7米,深3米,堤墙底宽6.5米,上宽2.7米,残高2.5米;山岗处界壕,壕堑底宽
2.8米,上宽6米,深2米,堤墙底宽5米,上宽3米,残高1.2米。沿线内有一座边堡,边堡的城墙与城壕轮廓清楚,保存很好。南墙长192米,东墙长190米,北墙长191米,西墙长187米,周长760米。整个城墙用黄土板筑,坚硬结实,虽历经千余年的风雨剥蚀,现仍有3米多高。城门开在东墙中部,门宽约4米。南、西、北墙中段,各建有马面一个,城四角各建角楼一座。城内居址台基星罗棋布,多为长方形,少为圆形,约分十八组,排列较有规律;另有高台一处,为城内了望指挥台;水井三口,用石块砌筑井壁,虽然上部塌落,但底部完好,水清见底;城内道路纵横交错,不但有连通城门和三个马面的十字大街,还有房屋台基通向大街的小道。城堡内散布大量遗物,由于年代久远和风雨侵蚀,大多已经破碎,无法辨清其器形。主要为泥质灰陶片、粗白瓷、绿釉鸡腿坛片、铁铧、铁犁镜、铁簇、铁甲片、铁刀、铁车、铁车辖、石磨盘、方砖、筒瓦等。
金界壕的发现,是考古史上又一次较为重大发现。此段界壕,在建筑规模上、布局上都堪称金代界壕代表,它为研究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特别是军事史提供重要史料,并对辽金考古发掘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晓东)
草原艺术长廊扎鲁特阿贵洞
扎鲁特旗北部有一座草原历史和艺术的宝库﹣﹣阿贵洞。
阿贵洞座落于鸟兰哈达苏木四家子嘎查西北阿贵山上。石洞地处山势险峻,依壁而凿的山洞距谷底垂直40米,难以攀援。阿贵洞看上去应为人工开凿,这个洞宽6米、深12米。阿贵山山下是一处东西走向的山谷,山谷十分平坦,其间有山泉缓缓流过,景色十分优美。据考古队考证,此处有古人居住过的迹象。
石洞洞壁较为平整,在东西洞壁上遍布着墨书题记石刻。琳琅满目的题壁,让人仿佛走入一所书法碑林长廊。其中一处榜书“活界园题词”、“迎贤古圣洞”每字约20厘米宽;另有一墨书“乾统七年”(辽天祚帝年号)和一首诗文,因墨迹湮没,可见以下字迹:“阿贵山上望口口,百尺岩口ロ碧霄。今日口口口口口,惟登古洞自萧条”。字体为隶书,字15.厘米宽;另外蒙文、藏文、契丹文题记数量众多,皆分散在洞内。其中一侧洞壁上有七个壁龛。出洞山南坡巨石之上,刻有近一平方米的契丹字“币”,下方刻有一鹰,作振翅欲飞状。阿贵洞壁题记集中了契丹文、汉文、蒙文、藏文,题记从辽代直至清代,所以说该遗迹涉内容之广泛,时间跨度之大,为北方绝无仅有。题壁遗址古迹对研究辽代至清代契丹文化和汉文化的传播和民族大融合有着十分重要意义。题记风格各异,各种字体,近观运笔洒脱遒劲,应为古文人所题,其中不乏书法精品。阿贵洞这个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古文化艺术长廊,既是我们研究辽史的珍贵历史遗址,也是到扎鲁特草原观光游客探古寻幽的好去处。
(高晓东)
千年寂善大师墓
寂善大师墓位于扎鲁特旗乌日根塔拉农场(现划入联合屯镇)一分场东北山,辽豫州城东赤崖山北平坦缓坡地上。古墓背靠群山,前方地势开阔,植被完好,有小溪潺潺流过,围其左右,辽代墓葬星罗棋布。据专家考证为辽代贵族墓群,方圆2公里,有大大小小古墓二百多座。寂善大师墓距地面很深,墓门拱型,整个墓室由八角青砖砌筑而成。经长斜直状阶梯式墓道;可见前室两侧各在耳室,叠进顶,墓室内有柏木镶嵌,视规格为典型辽贵族墓葬,形制特别,规模大,但曾被盗。在出土随葬品中有弥足珍贵的一方墓志。这方墓志为灰色砂岩刻就,石碑无盖,方形,边长67厘米,厚15厘米,阴刻楷书,刻工极精细,字迹颇工整。从洒脱的运笔中可见魏碑笔意。从书法角度看,也不失为难得艺术珍品。墓志字共计竖排24行,每行17至44字不等,全文计887字。墓志铭中反映了关于墓主生平、家世。从碑文考释:“故圣宗帝淑仪赠寂善大师墓志铭并引”。就是说古墓主人是辽圣宗耶律隆绪的嫔妃,辽淑仪为宫中女官名,也是帝王的妃子。“大师法讳圆靖,俗姓耿氏,其先钜鹿人也,尔后家于上国,世为右族”。大师先人是钜鹿人,曾祖名耿邕,家世为望族。墓志又载,她生来端庄秀丽,于清宁九年病故,享年八十。她生于辽圣宗统和元年(983年),21岁即统和21年(1004年)以良家子被选入宫,得到圣亲帝宠爱,生有一子,名耶律忠亮。开泰二年(1013年)耿氏31岁被封为二品淑仪嫔妃。她儿子因有辅佐君王、光宗耀祖之相,后代因此子而富贵。耿氏名列九嫔之号,圣亲病故后,便发誓守陵,以尽忠心,太平11年(1031年)辽圣宗驾崩后,淑仪耿氏49岁,她洗尽铅华,效法梁妃落发为尼,步入空门。至晚年,她渐染疾病,静心修行,不问世事,以求大彻大悟。碑铭中提到大师受赐紫金袋观奉敕撰,其被追赠为大师,而且被赐辽代朝廷优遇僧人的紫礼;可以看出淑仪耿氏在佛学上已达到较高境界。寂寂近千年,寂善大师墓在1996年经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发掘的我国二级古墓。
(高晓东 朱秀娟)
大黑山摩崖石刻
扎鲁特旗査布嘎吐苏木境内的大黑山山脉犹如一条巨龙,曲折豌蜒、神态万千。风光旖旎的山脉东端山势尤为陡峭,壁立千仞,怪石嶙峋,海拔达300米。如果你攀岩而上,仰望山巅,一幅大大的人面岩画就会展现在你面前。人面像傲视前方,使人不敢逼视,顿生敬意,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人震撼。人面岩画高130厘米,宽110厘米,图像为阴刻,开凿于山顶立石之上。人像双目圆睁,状如卵石,无眉,三角鼻,上唇两侧有倒八字胡,尖下颔虽无须髯,但不怒自威。该岩画1975年被发现,1995年世界岩画委员会会员、著名岩画专家盖山林登山考察,面对人像激动不已,他认定该岩画为世界人面岩画之最。并将该岩画资料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巨型人面岩画下方南侧还分布七个大小不均的人面岩画小像,这些人像神态各异,有的做凝思状,有的顾盼远望。在与岩画相对应的山下平坦处,有四处用石头堆砌的直径12米的石圈。让人百思不得其解,顿生神秘之感。山下是辽代墓葬群。这样以大人头像为中心,由大小人面画像、石圈、星罗棋布的辽墓共同组成了一整个辽代古文化遗址。
大黑山人面岩画,据考证为辽代人工开凿,迄今千余年,但画像历经草原上风吹雨打,线条依然清晰如初,刻工之精细,形象之生动自然,让人叹为观止。神秘的大黑山人面岩画是古契丹人的艺术作品,他们以蓝天草原为背景,高山巨石为载体,鬼斧神工,将人面形象刻于山岩之上,高山之巅,有力的抒发了契丹民族同自然界作斗争的豪情,集中反映了契丹民族从自然过渡到偶像崇拜,标志着已完成一次审美意识上的超越。大黑山人面岩画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所有人面岩画中最大的,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不可多得的石刻艺术珍品,同时人面像构思质朴天成,刀法奔放,对研究中国雕刻史有重要意义。
(高晓东)
扎鲁特温都尔哈达古城
《辽史.地理志》投下州条载:“豫州,横帐陈王牧地,南至上京三百里,户五百”。据此考证,位于扎鲁特旗巴雅尔吐胡硕镇别日木吐嘎査北温都尔哈达古城应为辽代豫州城敌址。辽豫州故址无考,但该城位置在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北偏东,二者恰恰相距150公里左右。另据古城仅一山之隔,辽寂善大师淑仪耿氏墓出土的墓志记载:“淑仪耿氏,礼葬于誉州东,赤崖之北”。这里的誉州,自当是《辽史》中记载颇简的
投下军州豫州。
辽代豫州城遗址位于扎鲁特旗巴雅尔吐胡硕苏木镇别日木吐嘎查东北三公里处,是辽代著名的投下军州城址。它东、西、北三面环山,环境优雅,风景宜人。古城长方形,呈西北东南向,周长1540米,南、北、西和东北角各开一门。城墙保存完整,墙残高2.5米至3.5米不等。城墙倒塌后宽22米﹣25米不等。城内建筑遗迹很多,遗址台基最高处距地表有3米,最大遗址土堆南北23米、东西24米,建筑基址间有道路痕迹,城址中间有一口水并。在城址东北角,距城墙120米处有一座庙宇遗址,庙宇座北朝南,南北长160米,宽90米,内有大量的残砖瓦和柱基石,距庙20米处有等距离排列的小型石堆围在庙址周围。
城外西北距北墙约50米处有一东西长约150米、宽70米的遗址,在遗址上面的偏东部有一个直径约15米、高约2.5米的圆形土堆,土堆上有大量的砖块、瓷片、彩釉陶残片等遗物。
辽豫州主人陈王出身横帐,《辽史》载:“德祖之元子是太祖天帝,谓之横帐”。“为宗室之尤贵者”。可见横帐陈王应为宗室成员,姓耶律氏。而经考古专家考证,辽有八位陈王,最有可能是辽代贵族韩德崇及韩制心二父子。韩德崇是大丞相韩德让之弟,被赐国姓,隶横帐。其子韩制心死后也被追封陈王,袭其父爵。
辽豫州故址历来无考,而辽史专家也多未涉及,因此辽豫州城遗址发现,可补初史之缺,意义重大。它对研究辽代社会地理区划,提供了又一重要地理座标,为进一步探寻弄清辽代社会行政区划及辽代投下州制度提供了重要材料。
(高晓东)
清代扎鲁特旗的邮驿
( 包喜 )
原创作品 版权归作者所有
投稿邮箱:
byjw131@126.com
通辽僧格林沁历史文化研究会 出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