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 YOU DOWN THE ROAD…

微信公众号: City Trip


No.122 鄂托克前旗

敖勒召其镇/上海庙镇/城川镇/昂素镇


Otog Front Banner


作者: D.B

 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应由自己去建立... ﹡

鄂托克前旗位于黄河“几”字弯内沿西侧,为鄂尔多斯高原向毛乌素沙地的过渡地带;“鄂托克”蒙语译为“营/部”。唐代,这里为单于都护府的管辖范围;唐官方曾在此安置过西域地区归降的粟特人。后随时代变迁,如今在鄂托克前旗遗存有城川古城遗址可供参观。自驾的旅行者,可在了解毛乌素沙地如何经过多年坚持而取得的治沙退沙的成果后,到达大沙头体验沙丘驾驶(对车型要求较高/普通家用车慎重)。

(鄂托克前旗在东北亚的位置)▼

©Google Maps

(敖勒召其镇所在大致方位)▼

©Google Maps

| 唐代 粟特人与六胡州 |

早在秦汉时期,阴山与河套地区即是中原屯兵置城/重点防守的军事要地,也为不同民族与文化融合的地域。唐代,在河曲以南(今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毛乌素沙地腹地,生活着一群来自中亚的粟特人(史书记载为昭武九姓)。

唐官方安置其境内突厥部众的三个阶段:
六胡州时期
粟特人原居于中亚地区的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后迁入今新疆周边地区。
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帝国征服今新疆周边,粟特人归属于唐;并移居河曲地区中西部(今鄂托克前旗)。始建六个羁縻州,即鲁、丽、塞、含、依、契六州;其统称为六胡州,归属灵州都督府监管。
唐调露元年(公元679年)之前,六胡州各州的刺史由粟特人各部首领担任,属羁縻州。
唐调露元年,北方的单于都护府辖内突厥部落叛乱。唐官方则对六胡州直派驻任刺史(行政长官)。此项制度标志着六个羁縻州从此成为正州,仍隶于灵州都督府。

(隋朝时期描绘粟特人的陶瓷残片/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Google Images

兰池/匡/长三州与兰池都督府时期
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唐官方将六州合并为匡,长二州。
唐神龙三年(公元707年),增置兰池都督府,辖兰池、匡、长三州;州之下则以六胡州部众为基础分置六县,仍隶灵州都督府。
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七月,唐朝平定康待宾之乱。
唐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兰池、匡、长三州分为鲁、丽、契、塞四州。
唐开元十年(公元722年)九月,唐官方再度平定康愿子之乱。
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唐玄宗召令将河曲粟特人近五万余众迁至许(今许昌)、汝(今沁阳)、邓(今邓县)、仙(今叶县西南)、豫(今汝南)等州。
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撤销四州,合并为匡、长二州。

宥州时期
唐代的宥州建置主要分作旧宥州与新宥州两个阶段。
旧宥州为唐前期管理粟特部众的行政机构。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旧宥州始置。唐官方迁回曾流放的粟特人,于是废匡州置宥州,其下辖延恩、怀德(废塞门县城)、归仁(旧兰池州长泉县城)三县,管理原六胡州粟特人,改隶夏州都督府。
唐天宝末年,宥州寄理于经略军城。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称怀德郡。
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称宥州。后撤废。
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宥州撤废。

新宥州则是唐后期设置的管理党项牧民的州级政区;治所在夏州长泽县城(今城川古城)。

(唐高宗时期的领土范围/各都护府划分区域)▼

©Wikipedia

| 宥州城 城川城 |

城川城(宥州城)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的交接地带。而宥州为唐朝时期设置的州,治所在延恩县(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东敖勒召其古城);当时辖境约为如今的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地区。

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胡人康待宾起兵反唐,唐王朝在清除叛乱后,将参加起兵的民众疏散到江淮渚州。随之迁徙的部众世代习惯了游牧生活,对中原农耕定居生活难以适应,迫切要求回到草原的牧民逐渐增多。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朝庭命宰相牛仙客在鄂尔多斯设立新州,以安置从江淮地区返回的牧民,并将此州取名为宥州,以示唐官方的宽宥之意。

(唐朝疆域简图)▼

©Wikipedia

另一说,宥州城始建于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为唐代宥州城,主要安置附唐的突厥人。
公元814年,西夏势力复置宥州,领长泽、延恩二县。
公元820年,宥州移治夏州管辖下的长泽县(今内蒙古南部边缘与陕北交界处);与古宥州不同,新宥州地处夏州西北,后隶属于西夏。
公元1227年,宥州故城被毁。

(如今的城川城遗址航拍)▼

©big5.cri.cn/wangxiaobo

鄂托克前旗
Otog Front Banner

城川古城遗址 |

城川古城遗址位于鄂托克前旗城川苏木东北。其故城始建于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为唐官方安置归附突厥人的宥州城。公元814年,西夏势力复置宥州,领长泽、延恩二县。公元1227年,宥州/城川被毁。
‍‍

如今,宥州城城址/城川古城遗址遗存均以夯土建成,城墙至今仍兀立于地上。东、南、西三面分别有城门,是为瓮城,城墙之上有角楼与马面(凸面)等防御设施。由于城川城址年代久远,比较适合有怀古情节的旅行者。‍

(城川古城遗址)▼

©hk.trip.com/guanyunian

毛乌素沙地 |

黄沙退却,丛丛草绿成为了毛乌素沙地的主角。如今的毛乌素地区不会再是当年风沙肆虐的刻板印象;一改之前毛乌素沙漠的名号,退沙还草,逐渐变成沙草相伴的沙地地貌。

与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沙地一样,曾经的毛乌素地区也是大片的草原,过度放牧让这里逐渐沙漠化。明朝中后期,沙漠已慢慢侵穿了明长城;于是扒沙让长城重新显露成为了官方不得不做的工程,否则长城何用!?‍‍‍‍‍‍‍

直至20世纪60年代,毛乌素再次成为焦点,整个毛乌素地区投入到开辟人工绿洲的活动中。陕西榆林黑风口甚至成立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女子治沙民兵连,在随后几十年里耐心总结治沙经验,并取得一定成效。21世纪初,毛乌素地区经过多年治理,产生了质的变化。期间也产生了诸多民间的治沙英雄,其治沙经验也分享到北部不远的库布齐沙漠。

ps: 毛乌素沙地并不是一处单独景点,自驾路过,向着略带光秃的沙草结合地,为曾经治沙英雄们保护自然的奉献精神,致以敬意即可。‍‍‍‍‍‍‍‍‍‍‍

(19世纪80年代毛乌素地区沙窝种树/植树造林“领头雁”宝日勒岱带领农牧民治沙植绿)▼
©NewsChina


(如今的毛乌素沙地航拍/部分区域的退沙成果)▼

©finance.people/ouyangyijia

(毛乌素沙地方草格子是如何让风沙沉降的)▼

©这里是中国2

大沙头 |

大沙头为毛乌素沙地的源头,官方在此设立了旅游景区(收费);登上沙丘,会发现周边已全被草地所覆盖。每一寸绿色,都标示着防沙治沙工程的经验与成果。而这一片黄色的沙洲,则成为以往时光的象征性纪念地。‍‍‍‍‍‍‍

(大沙头驾车体验)▼

©ordoswh.cn

鄂托克前旗大事记: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鄂托克前旗地区属北地郡。
·西汉初期,为匈奴占据地。
·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属朔方郡。
·东汉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今鄂托克前旗境为南匈奴等部统辖地。
·三国/西晋,为羌族势力统辖地。
·东晋十六国,先后为后赵(羯石氏)、前秦(氐苻氏)、后秦(羌姚氏)等所辖朔方郡地。
·东晋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为魏据地。
·夏国龙升三年(公元409年),属夏(匈奴铁弗赫连氏)辖幽州地。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今旗境东及东南部属夏州阐熙郡,境内置长泽县(今城川苏木境内);南部属西安州大兴郡;西部属薄骨律镇。
·西魏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属西安州五原郡、阐熙郡。
·北周,属夏州总管府弘化郡、盐州五原郡。
·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今鄂托克前旗旗境东及东南部置有长泽县(治所今城川苏木),隶属朔方郡;境西部属灵武郡怀远县;中部属盐州郡五原县。
·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今旗境东南置长泽县(治所今城川苏木),隶属夏州;旗中部南境置有白池县(治所今二道川乡北大池附近);旗西部属灵州辖地。
·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宥州治所由延恩县迁移至长泽县(今旗城川苏木),隶属夏绥节度使;旗境中西部属朔方节度使灵州和盐州。
·南吴天祐五年(公元908年),今鄂托克前旗东南置宥州(治所今城川苏木),隶属定难节度使;旗西部属朔方节度使灵州。
·后唐应顺元年(公元934年),今鄂托克前旗西部属朔方节度使灵州;旗东南部仍置宥州(今城川苏木),属定难节度使夏州。
·后汉乾祐二年(公元949年),今鄂托克前旗境东南仍置宥州,属定难节度使;旗西部属朔方节度使灵州。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今鄂托克前旗境东南仍置宥州,隶属定难节度使夏州;旗西部属朔方节度使灵州。
·西夏贞观十一年(公元1111年),今鄂托克前旗东南置宥州、嘉宁军司驻地(今城川苏木),有白池城(今旗二道川北大池附近)。
·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今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以东地区属陕西行省延安路辖地;西部属甘肃行省宁夏府路。旗境有察汗淖尔皇室封地。
·明朝初期,属东胜卫。
·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属蒙古鄂尔多斯万户。
·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属“袄儿都司”。
·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编为鄂尔多斯右翼中旗(即鄂托克旗/包括鄂托克前旗)。
·民国初年,沿袭清制。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5月,西征官方发表《对内蒙古人民宣言》,在定边成立蒙古工作委员会,建立蒙汉游击队。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6月,红一方面军西征解放盐池县。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7月13日,二道川、三段地解放;蒙汉骑兵支队随即进驻旗境二道川、三段地、马场井地区,并派出大批人员进入该地区,成立三段地工委(对外称蒙民招待所)。
‍‍‍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8月,蒙古工委人员赴三段地宣传,号召蒙汉人民共同抗日。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10月,蒙古工委改为少数民族工委;三段地工委成立,下旬发展其他成员,成立三段地、二道川势力。随后,成立鄂托克旗工委,创建三段地、二道川,辖马场井、召皇口子、葫芦素淖、洪山塘、东壕5个区。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11月,三段地成立起贫农会。下设5个分会: 漫水塘和洪山塘分会、北梁和东壕分会、马场井和暴蒿井分会、达赖伙场、亚麻赖口子和道尔计洼分会、葫芦素淖和召皇口子分会,并成立了青救会、妇救会等。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夏,少数民族工委派人到三段地将蒙民招待所、各抗日救国会等组织合并成立三段地蒙汉抗敌后援会,受陕甘宁边区三边特委管辖。三段地等地区成为陕甘宁边区根据地的一部分,也是内蒙古地区最早的老区之一。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11月,城川被警备9团与骑兵2团解放,成立了蒙古委员会与城川工委。
·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2月8日,鄂托克旗自治官方筹备处成立。
·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9月7日,鄂托克旗委员会成立。
·1950年5月,鄂托克旗官方成立,今鄂托克前旗区域为当时鄂托克旗南部五、六、七、九、十一区的辖地。
·1956年,鄂托克旗撤区。并在鄂托克旗南部地区(即今鄂托克前旗)划设玛拉迪、哈日根图、吉拉、珠和、布拉格、毛盖图6个苏木;三段地中心区为三段地、二道川、城川等乡。
·1958年,划设查汗陶勒盖、吉拉、布拉格、毛盖图、城川等。
·1961年,划设玛拉迪。
·1962年,分设三段地、二道川。
·1979年,分设芒哈图。
·1980年8月12日,析鄂托克旗南部布拉格、毛盖图、玛拉迪、查干陶勒盖、吉拉、珠和、三段地、二道川、城川、芒哈图等10个公社的68个大队,328个生产队;设置鄂托克前旗建制,并增设敖勒召其镇。
·1980年11月1日,鄂托克旗分开办公。
·1982年6月,将原委员会名称改为管理委员会。
·1983年7月15日,官方办公地点搬迁至敖勒召其。
·1983年10月11日,在鄂托克前旗所在地设敖勒召其镇,将三段地的大沙头、三道泉子两个大队和吉拉的敖勒召其大队、雅希勒毛都大队划归敖勒召其镇管辖。
·1983年,改革农村牧区“政社合一”,以原镇行政区域为基础,分别建立苏木、乡、镇。
·1984年,基层社队改制,将牧区改为苏木,大队改为嘎查,小队改为牧业社;将农区改为乡,大队改为村,小队改为林牧区社。全旗辖7个苏木、3个乡、1个镇、1个牧场,嘎查44个、村24个、农场1个、居委会4个,牧业社196个、林牧业社130个、居民小组39个。
·2022年10月,鄂托克前旗辖4个镇,另辖1个乡级单位。旗官方驻敖勒召其镇。


置顶图片来自 ©毛乌素沙地退耕还草 / Google Images
封面图片来自 ©毛乌素沙地大沙头 / Google Images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