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地方,叫“蒙东”。它地处内蒙古东北部,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河北省毗邻。包含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兴安盟、通辽、赤峰、锡林郭勒盟五盟市。
那么,历史上的蒙东地区,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上世纪30年代,日军派出情报人员,秘密对蒙东地区进行全方位扫描,拍摄了大量反映地形、城市和人文风貌的照片,编印成册《亚东印画辑》。
如今,这些照片被披露出来,我们看到了几十年前的蒙东地区风貌。原片是模糊的黑白照,上色并修复了清晰度。老照片搜集不易,值得珍藏。

30年代,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风貌。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数不清的牛羊,像是绣在绿色绒布上似得。美丽、富饶、神奇呼伦贝尔,也被誉为"北国碧玉"。
呼伦贝尔大草原也是一片没有任何污染的绿色净土。这里水草丰美,风景如画,有"牧草王国"之称。你去过呼伦贝尔大草原吗?
这是当时位于满洲里海拉尔的一条街道。街道宽阔笔直,一眼望不到尽头。道路两侧是民房等建筑,大部分房子是欧式的。尤其是商店的广告牌上,很多写得都是俄文。一辆马车停在路边,等待乘客上车。街道上,不时有俄国人走过。画面充满了异域风情。
这张照片拍摄于内蒙古赤峰市北部林西县,西城门前景象。城门方形,上部有垛口。
城墙是用泥土夯实垒砌而成。经过岁月的洗礼,墙体出现了裂缝和坍塌。一名男子赶着马车从城门前经过。林西是多民族融合聚居地区,文化底蕴深厚。
30年代,林西城外景象。城门前是一条宽阔大路,两侧是大面积的农田,都垒砌有围墙。当地人正在田地里干活。
城门前有一处积水坑。一名放牧小猪的人,将小猪赶到水坑旁饮水。这张照片,是站在城门楼上拍摄的。画面很有生活气息。
照片中这条繁华的街道,是位于赤峰的三道街。街道很宽,两侧都是商铺。门前有很多小摊贩在摆地摊。远处,依稀能看到远处的红山。
三道街,东起东大桥(新旱河桥)经纸房大坑边,过东横街南口,中粮市,西横街中段,西大坑胡同北口,经乾蔚兴烧锅,北岔股,到西大桥。
一户人家,站在蒙古包前合影。蒙古包前还有一个储存干牛粪的小房子。蒙古包建筑,是北方游牧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地方性建筑,圆形结构,在绿色的大草原上十分醒目。
蒙古包建筑,为北方游牧民族处理人、畜、自然关系的产物。居住在里面,冬暖夏凉,环保又自然。蒙古包,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0年代,一对年轻夫妻骑着马,前往贝子庙参加祭典。贝子庙是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位于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北部的“额尔敦陶力盖”敖包南坡下。该庙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2年)。每逢祭典,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30年代,蒙东地区一座寺庙前,正在举行热闹的祭典活动。现场人山人海,规模空前。很多喇嘛身穿奇异的服装,头戴动物面具,挑起独特的舞蹈。每逢这种盛事,很远的人都会聚集到这里,参加的人很多。
寺庙前,很多当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他们身穿民族传统服装,参加这次盛会。现场人群中,还能看到有身穿清朝服饰的人。
照片中这名正在跳舞的人,扮演的是天王母。她身穿奇特的服装,手拿法器,头上戴着面具。在草地上纵情起舞。画面看上去充满了神秘感。
在祭典活动上,不仅有舞蹈表演,还有喜剧表演。照片中,两名演员正在表演精彩的剧情。他们身穿长袍,头戴面具。诙谐的表演,把现场的观众逗笑了。
1931年,内蒙古通辽慧丰寺前,正在举行大型的祭典仪式。大殿前,站着一排蒙古族王爷,他们身材高大,气度不凡。有的很年轻,有的年纪较大,留着胡子。在历史上,蒙古人做清朝王爷,由来已久。
这是兴安火车站,位于中东铁路上。站台左侧有好几条铁轨,站台右侧是火车站的站房。
兴安火车站,始建于1901年,位于牙克石地区兴安岭村、兴安岭隧道的西口方向。照片中,长长的站台上空无一人,乘客很少。
在内蒙古通辽白音太来地区旷野的一处空地上,有两只大骆驼正在休息。在两只骆驼的旁边,有一座外形像钵的古代遗迹。由青砖垒砌而成,造型上面小下面大。墙壁斑驳,看上去有些年头了。你知道这是干什么的?
看到这个石头堆——敖包,人们再熟悉不过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敖包相会》,很多人都会唱。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载体。垒石为山,视之为神。敖包除了有祭祀天地的用途外,还有作为路标指引行人之用。
1932年,林西县郊外。一些村民正在一处空地上磨面。一头蒙着眼睛的毛驴正拉着石磙,围着碾盘转圈。在过去,这是最常见的磨面方式,可以使谷物等破碎或去皮。不过,在七八十年代的农村,还能见到。现在已经很少能见到了。
一名牧民骑着骆驼,正从大草原进入沙漠。从照片中看,草原和沙漠交接的地方,绿草逐渐减少。远处,是一望无际的黄沙。
这是位于内蒙古通辽莫力庙内的苏格沁大殿,也是通辽莫力庙的寺庙管理中心。从钟鼓楼和大殿的建筑形制看,明显是汉藏合璧的建筑。
30年代,蒙东地区一名弓箭射手,正在练习射箭。他手拿弯弓,背着箭囊。一看就是射箭能手。史料记载,过去的蒙古骑兵,弓箭是最主要的远程攻击武器,射程、射速、精确度、杀伤力都很出色。
30年代,一名女子带着孩子在野外拾牛粪。她背着一个大竹筐,手拿一个竹耙子。在草原上捡拾牛干燥了的牛粪。带回家就是最好的燃料。既可以用来生火做饭,用能用来取暖。哥哥背着小妹妹,跟着妈妈拾粪,旁边还有一只小黑狗。
这是位于通辽郊外的两座圆形仓库,里面装的是晒干的牛粪。墙壁用藤条编制而成,上部是泥土覆盖的穹顶。在草原上,晒干后的牛粪,不但不臭,还会带有淡淡的青草味道。牛粪是牧民们烧火、做饭﹑煮茶的重要燃料。另外,牛粪的多少,也代表着财富。
草原上,两名蒙古摔跤手正在切磋技艺。蒙古摔跤,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体育活动。史料记载,蒙古摔跤在十三世纪盛行于北方草原。既是体育活动,也是一种娱乐活动。所属在祭敖包和那达慕大会时进行。
在内蒙古地区,人们不仅住在蒙古包,也有人居住在洞穴里。在土崖上挖掘出洞穴,一家人居住在里面,冬暖夏凉。照片中,几户人家的洞穴挨得很近。门前就是院子,停放着木轮大车。一名女子抱着孩子走进洞穴。
在蒙东一些偏远地区,还居住着一些原始部落。他们于是格局,房屋还是用树枝和茅草搭建而成的。在他们居住地附近,开垦有农田,种植有农作物。附近还有水源。在他们聚居地四周,是广袤的草原和连绵起伏的山脉。
这是当地人修建的一种谷仓。圆形的墙壁,用泥土垒砌而成。开有门和通风的窗户。屋顶为圆锥形,可以很好地排放雨水。远远望去,与蒙古包很相似。照片中,一名男子正在谷仓边的小河里放鸭子。画面很有生活气息。
照片中,两名牧民站在自家的蒙古包前,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宾客相见,各自拿出自己的鼻烟壶让对方细闻。牧民们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欢迎之意。不过,这种礼节现在已经很少能见到了,感觉很有意思。
这是位于内蒙古草原一条河流旁的小码头。一名男子赶着马车来到河边,从河里汲水到车上的木桶里,然后赶着马车将水运回家。仔细看,河边还停着一只废弃了的独木舟,一些石头凌乱地堆放在河边。
30年代,蒙东地区草原上,一名男子赶着牛车回到自己的家。这种牛车,有巨大的木制轮子,车上还装有棚子。既可以装在货物,也可以载人。在过去,牛车是草原上的主要交通和运输工具。另外,牛拉在地上的牛粪,是最好的燃料。
草原上,走来一支牛车队。车上装载着货物,上面覆盖着毛毡。这是一条繁忙的主干道。常年的车辆碾压,地上留下了几道深深的车辙。大草原一眼望不到边,空旷又辽阔。
这张照片,文字说明是乌里雅苏台河。在清代,乌里雅苏台是对漠北蒙古诸部统称,由原来的喀尔喀汗国演变而来。如今,乌里雅苏台属于外蒙古。
写在最后:回看30年代蒙东地区老照片,独特的草原城市风貌令人赞叹。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蒙东地区五盟市,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我们相信,蒙东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lishituguan
耀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