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美稷文化公司整理】




金银器在草原文化体系里异常重要。游牧民生活中最广泛且最珍贵的器物和饰物是银器。


纯银是一种美丽的银白色金属,她具有很强的杀菌功能,也具有很强的延展性。

925代表银的纯度,正如999是黄金的纯度一样。



← 银 铤 →

银铤(辽代)

长16.3厘米、宽7.8厘米、厚2.1厘米
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征集
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藏
///长方形,正面刻有文字。面上有一块补银。可能是分量不足而后加。

← “天朝万顺”契丹文银币 

“天朝万顺”契丹文银币(辽代)

直径4厘米,重21克
辽上京皇城遗址出土
赤峰市巴林左旗博物馆藏
//正面铸4个契丹大字,译为“天朝万顺”,背面刻契丹大字。此为辽代压胜钱。

双凤纹鎏金银带饰 →


双凤纹鎏金银带饰(辽代)

一组。带銙长5.6厘米、宽5.1厘米,铊尾长9.6厘米、宽5.6厘米、厚0.9厘米
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水泉墓葬出土
赤峰市敖汉旗博物馆藏
//模压锤鍱成型,花纹细部錾刻。正画鎏金。方形带銙10件,铊尾1件。方形带銙和铊尾正面为对飞的双凤,背面有银钉可与带鞓铆合。

银、铜銙银蹀躞带


银、铜銙银蹀躞带(辽开泰七年)
通长137.5厘米、宽3.9厘米、厚0.1厘米
1986年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辽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带用薄银片制作。带具分件打制或模制,用铆钉固定于银带上。银带前端铆接椭圆形银带扣,带上套有银带箍。此带出土时前部第1条小带穿于木弓囊上的带扣内,从出土位置和带的形制分析,此带是用于佩挂弓箭的专用腰带,在外出行围打猎时束系。

圆形银饰片


圆形银饰片(辽代)

直径3.3厘米、厚0.05厘米,重5.3克
2003年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吐尔基山辽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表面呈圆形,向上凸起,周边有3个直径0.15厘米的小孔,出土时缀于死者后背衣服上。画面主题是一棵桂花树,树左侧有一站立的仙女形象人物,右侧为一只蹲坐的玉免,形象栩栩如生。此饰件代表月亮。

← 双凤纹鎏金银带饰


双凤纹鎏金银带饰(辽代)
通辽市扎鲁特旗征集
通辽市博物馆藏
///1套9件。正中一件呈圭形,两侧由大至小呈梯形。带饰花纹图案相同,均为对飞的双凤。

← 玉柄银锥、鎏金银鞘 →


玉柄银锥、鎏金银鞘(辽开泰七年)
锥通长17.8厘米,锥鞘长14.8厘米,链长23厘米
1986年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辽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银锥锻制,锥柄玉质。锥鞘银质鎏金。鞘上系有银链,可随身佩带,游猎时刺杀猎物。契丹皇帝及贵族四时出行喜好佩带一些野外行猎时需要的用具,此锥也是专用的刺鹅锥。
双面人头鎏金银饰件 →
双面人头鎏金银饰件(辽代)
高8.2厘米、口径9厘米,重351克
1954年赤峰市大营子村辽驸马赠卫国王墓出土
内蒙古博物馆藏
///锤鍱錾刻而成,花纹鎏金。双面人头和上宽下窄的六面体连为一体,头顶部有一圆洞,顶发不及耳,耳旁有两绺头发,戴大耳环。唇边有浓密的胡须。六面体每面有鎏金壮丹花纹。出土时,银饰件与铁质头盔共存,此饰件应是头盔上的饰物。

玉柄银刀、鎏金银鞘 →

玉柄银刀、鎏金银鞘 (辽开泰七年)

刀通长26.8厘米,刀鞘口径2.6厘米、长24.8厘米
1986年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辽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银刀锻制,刀柄玉质,柄端刻一“王”字。刀鞘上系有鎏金银链。刀子是契丹族日常生活和游猎时必备的工具。

← 莲花形手执银香炉 →

莲花形手执银香炉(辽大康七年)

通长36.5厘米,重295克
1993年赤峰市宁城县头道营子乡埋王沟辽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炉身和炉座锤鍱成型,炉柄锻打成型,焊接铆合而成。外形似一束莲花,莲茎为手柄,莲叶为炉座,两朵盛开的莲花为炉身。花纹锤雕,细部錾刻。莲花型香炉是礼佛者行进时手持的小型香炉。


待 续





【资源来源《内蒙古珍宝•金银器卷》】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