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在辽国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没有陶瓷业之前,契丹人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器皿都是游牧民族习用的木制器皿、皮囊和粗陋的泥质陶器。建立陶瓷业后,虽然所烧造的瓷器和釉陶器并未完全取代之前所使用的器皿,但它却成为契丹人的主要生活用具。属于契丹形式的陶瓷制品有鸡冠壶(皮囊壶)、鸡腿瓶、凤首壶、长颈盖壶、穿带扁壶、海棠花式长盘、长颈瓶等,此类器物大多是绿釉、黄釉和三彩釉陶器。
  唐代白瓷皮囊壶,1980年河北省临城县祁村窑址出土,现藏于河北省临城县文物保管所
 白釉鸡冠壶,高25.4厘米,口径3.9厘米,足径11.2厘米。辽,公元907~1125年
        这件壶类似鸡冠的提手上还压印边沿,做成似由两片皮革缝合的线痕。壶侧也仿刻交互缝合的线条模式。腹的底部也表现有另一块皮革缝合的样子。
辽·绿釉鸡冠壶
黄釉划花提梁皮囊壶,高25厘米,口径2.5厘米,足径8厘米。辽,公元907~1125年
        陶器不但一一依之造型,连皮壶的缝合线、皮扣、皮条、绳环等细节也忠实地用线刻或堆贴的方式加以表现,甚至釉彩也涂成皮革的褐色。
黄釉 迦陵频迦纹 辽 皮囊壶

辽黄釉提梁壶官字款荷花形白瓷盘,高5.4厘米,径22.3厘米,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博物馆藏。辽,公元907~1125年赤峰窑白釉划花填黑彩牡丹纹尊,高39.5cm,口径19.8cm,底径18.5cm,辽,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褐釉瓷皮囊式壶,高28.8厘米。辽,公元907~1125年
 白釉三彩刻花盘,高2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6.5厘米。辽,公元907~1125年。胎体较粗,呈砖红色
褐釉皮囊形瓷壶,高24厘米。辽,公元907~1125年
白釉划花皮囊壶,高29厘米,口径3厘米,足径9.52厘米。辽,公元907~1125年。早期肥短,中期以后壶身增高,缝合纹渐消失
白釉暗花皮囊壶
白釉划花皮囊壶  辽金 38cm
隋代白釉皮囊  高22厘米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藏
        壶腹上部堆贴有浮雕式鞍形饰,模仿出鞍具上所铺毡毯,其上有多种编织形状印纹,周边饰连珠纹。壶口前下侧贴塑绒线状六瓣花饰,颈腹部有突起的仿皮囊壶的缝脊。胎质白细,坚硬,釉色白中泛黄。
  唐代白瓷皮囊壶,1996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沙坡砖厂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壶身侧面采用的装饰即为模印贴花技法,花纹完全忠实真皮质地的皮囊壶图案,铆钉装饰效果更是十分逼真。
黑釉剔刻牡丹花四系扁壶
        党项民族长期生活于马背之上,能耐寒暑饥渴,长于骑射,而扁壶体态轻盈,形状非常适合在马背或驼背上吊挂携带,为西夏人所喜欢的用具,扁壶可能由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变而来。
黄釉褐彩仙人吹笙水注   辽 
        辽代还有一类凤首瓶,多为黄釉与绿釉,造型很像一只引颈高歌的凤鸟,这种造型最早流行于西域诸国,唐时称为“胡瓶”,辽代凤首瓶可能是二者的结合体,杯式口,细长颈,在口颈相交处有一凤首,肩部一般均刻划弦纹两道。
 三彩釉印花游鱼海棠式长盘,辽 
        海棠式长盘,又名八曲长盘。器作八曲海棠花冠式,平底浅身,宽平边,盘底有落花游鱼。其釉色莹澈,为辽三彩器之精品。纹饰以花卉纹为主,也有蝴蝶、鱼、仙鹤等动物纹与水波纹、勾云纹等,图案布局严谨,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时代特征。
西夏 磁州窑剔花牡丹梅瓶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黑釉剔花瓮,西夏,一级文物。肃南县桦树湾村出土
        党项民族崇尚白色和黑色,故作为西夏主要窑口的灵武窑,瓷器为白釉和黑釉为主。胎底为白色,涂以釉色,再用剔刻釉的方法,刻画出纹样,使瓷器表面黑白分明,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尊敬的各位看官:

欢迎继续关注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