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10月28日——11月15日,由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佟占文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共同发起的“北方草原音乐学术沙龙”之读书汇报会——2022年第一轮读书汇报会如期在云端(腾讯会议)开启。本轮汇报会由上半场和下半场两场组成,来自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艺术硕士,学科教学等不同专业和方向的10位在读硕士同学参与汇报。在每位同学发言结束后,由佟占文博士进行了评议,并与线上同学就有关汇报主题进行互动与讨论,大家一同呈现了一场富有学术意义的读书汇报活动。
关键词:学术沙龙;读书汇报;综述
第一轮上半场汇报实况
读《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有感
陈燕
个人简介:陈燕,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现为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向)2022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发言人主要对作者简介、书中主要内容作出简要陈述以及总结与感悟。
本书结构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绪论与四个章节。绪论部分主要从中国传统音乐的界定,属性以及中国传统音乐学的研究范畴进行叙述。
第一章节,中国传统音乐的来源的内容,主要有中国传统音乐三大源流,中国传统音乐三大历史时期,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的吸收、融化及创新。
第二章节,中国传统音乐的构成包括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以及宗教音乐。
第三章节,中国传统音乐的体系和支脉,主要包涵三大乐系、中国音乐体系的十二个支脉、欧洲音乐体系的两个支脉以及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的三个支脉。
第四章节,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特色,主要包括美学基础和音乐形态特征。
总结:《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是一部全面贯穿多元文化理念和视角来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性著述。本书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源流、概念、分类、体系、支脉、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尽可能的描述与阐释。发言人认为,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当代年轻音乐学子文化自信的源泉。回归传统,走向未来是一种趋势,立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佟占文博士对此指出,本书是中国传统音乐领域比较代表性的著述,此书从多元文化视角论述中国传统音乐涉及的诸多问题,尤其对于音乐体系和音乐12个支脉的划分具有历史和现实研究的意义。应细细品读,在此基础上对每一个章节或部分提出具体的阅读体会或感受。同时也可以结合音乐类非遗保护谈谈自己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的想法。
“黄河与草原”— —读《土地与歌》有感
杨扬
个人简介:杨扬,男,蒙古族,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中国马头琴学会会员,现为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向)2021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发言人认为,本书是由著名民族音乐学家乔建中先生撰写。该书以乔建中先生于20世纪八十年代相继提出的“土地与歌”、“音一地”关系理论等学术研究观念为基础,以独到的视角与研究方法深度剖析,我国社会文化发展变迁、地域分布影响、民族语言、民族习俗等因素对不同民族音乐、乐器、民歌的影响与发展。乔建中先生以地域差别、民族语言、文化差异、宗教信仰、地方习俗等多方面为背景依据,经过实地探访与研究,为我们解释了“人与地”、“音与地”、“歌与地”的关系,正如老话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土地孕育一种声音”。汇报过程中发言人结合书中的“人、地、音”的关系分析了后套地区“爬山调”。明白了一个字,一段词亦或是一段曲体的变化就能完全衍生出一种新的曲调。
对此佟占文博士评议为:此书是乔老师的代表作,全书内容以乔老师20世纪80年代开始酝酿和撰写的若干论文构成。杨同学的汇报题目和汇报内容有些脱节。结合自己调查的爬山调来谈有关“土地与歌”的关系固然重要,也是你对本书有关文章的观点的理解,但整个汇报中你自己的田野内容为主,就不是读书汇报了,而是田野汇报。因此本场还是回到乔老师的书谈起、说起。
“族群、离散、认同”——读《民族音乐学通论》有感
边媛
个人简介:边媛,女,蒙古族,内蒙古兴安盟人,现为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向)2021级学术型研究生。
书目简介:这本书是杨红老师在基于民族音乐学中外经典文献,结合近年科研成果和理论实践经验,以16讲专题内容,汇集人类音乐文化多样性的知识体系。是一本极具特色和专业理论性读本。
在本次的汇报当中发言人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及选题主要对第七讲“族群·离散·认同”:城市民族音乐学的地方声景以及第十四讲“场域·景观”:区域音乐研究两个内容进行汇报。
发言人谈到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杨红老师理论基础的扎实以及缜密的逻辑性,书中也引用了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吸收。不管是对于“城市民族音乐学”还是对于“区域音乐”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汇报的最后,发言人也将此书与自己的选题联系在一起,从而引申出了更多的思考。
佟占文博士评议为:这本书是杨红老师在中国音乐学院硕博士讲义读本基础上正式出版的,全书在其多年的音乐实地考察资料基础上贯穿人类学、民族音乐学有关理论和概念,并在民族音乐学理论的拓展上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定要多读细品,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将有关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自己的研究之中。
阅读《民族音乐学概论》收获与体会
伊茹罕
个人简介:伊茹罕,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人,现为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传统音乐表演与传承方向)2022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发言人认为,此书就民族音乐学发展的历史、调研对象、研究模式与方法作简要介绍并告诉读者一些关于民族音乐学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常识。在书中也强调在学习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时一定要联系实际,在如何进行田野调查,参加案头工作方面也给出了实际的建议参考。杜亚雄先生的这本书对于像我这样对民族音乐学没有基础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有用的读物。内容不晦涩难懂,简洁明了,书中的观点都用大量的国外与本土的例子、图片进行了说明。作者结合了自己的经验体会和前人的著作、成果,整理贡献给了读者。书中的很多方法论对于读者的指导意义很大,可供我们反复阅读体味。
发言结束后佟占文博士评议为:对本书内容和有关理论(梅里亚姆,三维理论;赖斯的研究模式等)理解尚可,图文并茂、表达清晰。以此书为基础读本, 积累自己的文献储备,并适时用有关观点和理论审视自己的长调民歌。
“历史的再现——读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所感
黎明
个人简介:黎明,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现为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向)2021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发言人讲述《蒙古族音乐史》第一版出版于1998年。本书从音乐史角度来说,解决了一系列蒙古族音乐的理论问题,就像写本书序的陶克涛先生所说的“这本书是,蒙古人自己写的第一部汉文著述。”可想而知,本书的出版,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繁荣,和多民族间的融合交流,以及为撰写少数民族音乐史提供了宝贵经验。所以,乌兰杰老师是当之无愧的蒙古族音乐史学领域的“开拓者”,“发轫者”。更是受之无愧的“百科全书”级学者。
最后发言人总结为:本书从纵向和横向的时间空间为我们解答了蒙古族音乐历史上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更加让我从资料,形态,历史三个维度了解到了蒙古族音乐为什么得以流承至今的问题,我们会发现,北方草原已消失的先辈民族的文化元素至今是仍然保留在当今的蒙古族文化当中。蒙古族的音乐发展模式,正如乌兰杰老师所描述般,像是接力赛跑式。在不同历史时期内,由诸多游牧民族先后参与,分别承担主角,各有贡献,逐步积累,不断推动草原音乐文化的前进。因此,纵观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仿佛就看到了蒙古族音乐在形态(音乐本体)上呈现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以及“连环扣”的一种即继承又发展的发展手法,因此,可以说“音乐反映了历史,“历史选择了音乐”。所以,发言人认为该书是以文本形式为我们“再现了历史”。
佟占文博士评议为:乌兰杰老师于1998年出版了《蒙古族音乐史》,2019年再版。对于蒙古族音乐历史及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音乐历史的纵向传承和横向传播勾勒出了清晰的线条,而这线条的清晰度是源于乌兰杰老师博览全书、长期耕耘的结果。此书是我们研究蒙古族音乐和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重要基石。黎明同学把历史线条和体裁梳理的比较清晰,分层归类有逻辑有章法。建议把书中出现的所有参考文献也一并整理出来,有助于今后的翻阅文献和查找有关资料。
第一轮下半场汇报实况
音乐的“密码”——读“当代优秀音乐教育体系与教学法”之现实启示
徐瑞颖
个人简历:徐瑞颖,女,蒙古族,现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科教学(音乐)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徐瑞颖汇报的《当代优秀音乐教育体系与教学法研究》这本书是2009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的作者尹爱青教授向读者们纵向介绍了20世纪以来优秀的音乐教育体系与教学法,全书类似于一本教材资料,不仅详实的介绍了各大教学法,还延伸出诸多供读者思考的教育教学问题。
发言人认为,纵观20世纪世界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以一些独立而富于特色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的形成、确立和传播为标志的。在这其中,达尔克罗斯把对儿童情感的积极影响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在激发音乐学习的良好基础上,达到审美的教育目的。柯达伊的思想体现在提高前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培养民族精神。奥尔夫则在个性发展、社会交往、创造意识的激发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卡巴列夫斯基和综合音乐素质教学以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为手段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从中可以看出,首要问题是音乐教育观念的更新。
因此,我们在汲取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同时,需不断探索音乐教育的规律,如果要使我国的音乐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客观地看待我国现阶段与国外音乐教育在理念和方法上的差距,在借鉴国外先进思想的同时,结合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特点,真正学到国外优秀音乐教育体系与教学法的精髓,综合各种教学思想及方法,取其精华,创造出适合我们学生的音乐教学方法。
发言结束后佟占文博士评议为:读书汇报中梳理和介绍所读书目基本内容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不能缺失了自己的体会,这个体会一是来自于书中的内容,二是来自于作者的写作思路。除此之外,还需注重书中所列各音乐体系之间纵向的承接关系和横向的对比联系。希望对本书有一个更深入细致的阅读和体会。
“表演与交流”—读《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有感
唐吉斯
个人简介:唐吉斯,男,蒙古族,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人,现为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艺术硕士,长调演唱方向)2021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唐吉斯带来的是民俗学家理查德·鲍曼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这一书。发言人强调作为美国民俗学“表演学派”的纲领性著作之一,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表演理论产生的学术背景、“表演”的本质、标定表演的手段、表演的模式性、表演的突生性,并且指出了表演理论对于民俗学的当代文化研究的意义。
在本次汇报中,发言人主要以“表演”的本质、标定表演的手段、表演的模式性、表演的新生性、表演的自发性、表演的即兴性等六个方面通过自己研究的对象来进行了汇报阐述,发言人最后强调,导师也给我了非常悉心的建议,在表演理论方面更应该以自身的声乐专业去进行深入的一些探究,或许就能发展出很好的观点与视角!表演理论带给我在写作论文时对研究对象的一种全新视角。
对此佟占文博士评议为:鲍曼的“表演理论”是从过去的“文本研究”转向音乐行为操纵者本身的表演研究的里程碑。唐吉斯同学,以自己对该表演理论的理解为起点,贯穿最近的艺术硕士音乐会曲目(花儿)为个案,探讨了此理论的意义。觉得花儿演唱和其民俗语境正适合用此表演理论来加以观照。建议运用表演理论再将自身研究对象(潮尔道)进一步联系起来,从而能够形成新的启发,并再次消化书中内容。
《苏亚人为什么歌唱》读后
菊花
个人简介:菊花,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现为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向)2022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菊花围绕[美]安东尼·西格尔-《苏亚人为什么歌唱》这本书的核心内容进行阐述:音乐人类学家安东尼·西格尔在巴西的雨林中对苏亚人的音乐生活进行了多年的田野考察,并在苏亚人的村庄与他们一起生活。西格尔着眼于苏亚人的音乐活动,从音乐出发涉及了苏亚人的宇宙观、社会形势与存在方式。本书运用民族志写作方式阐述了从苏亚人的老鼠典礼、口头艺术形式、音乐起源,到角色转换以及音高上升等音乐活动及观点。就其口头艺术而言,苏亚人认为他们的音乐只有歌曲,而演讲、教授、咒语等是特定说话方式,但对于西格尔来说,其他口头艺也具有音乐属性,强调把音乐与其他口头艺术形式作为整体来关照,指出音乐是相对的概念。最后,歌唱对于苏亚人到底意味着什么?苏亚人自己回答说“我们因欢乐而歌唱,因歌唱而欢乐”,但西格尔认为音乐创造了他们的社会和文化,他们为生存而歌唱,已然苏亚人所认为的歌唱带来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他们自己的认知。
发言人认为,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对田野考察的意义,田野不只有现场研究或观察他者社会与文化,而是充满温度的人生探索与结缘相遇的过程,正如西格尔所说“在那些漫漫的长夜,他们一定会回想我们一起做过的事、唱过的歌……”
佟占文博士评议为:《苏亚人为什么歌唱》 这本书我们往届研究生同学也有人阅读汇报过。这本音乐人类学的经典著作,与人类学经典著作《西太平洋远洋航行者》一样都是我们的必读书目。作为民族志,显然把南美土著苏亚人的文化——社会化(生活、语言、食物、祭祀等等)和巫师——精神信仰、灵魂、宇宙观联系起来探讨苏亚人为什么歌唱的内因外延。菊花的阅读比较细致,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也比较深刻,尤其是对苏亚人歌唱的形式与模式、远与近的音声的归类准确恰当,并最后从书中列出的“不能只关注和研究社会认可的音乐”等5个问题中理解和把握苏亚人。
读《田野的回声》所感
苏日格格
个人简介:苏日格格,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人,现为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艺术硕士,长调演唱方向)2021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苏日格格分享的这本书是萧梅教授根据自己多次田野考察经历来撰写的一本音乐人类学著作。在本次汇报当中发言人主要根据自己的阅读选了从地域,文化环境,还有跟她自身所学专业比较接近的第五章节“森林的启示鄂伦春、鄂温克民间音乐考察”来进行了汇报。
发言人认为,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从中我得知田野工作不仅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的观察,作者萧梅老师在田野工作中的方式和态度,付出与细腻的思考教会了我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态度去做田野工作效率会更好,这方面让我有了很深刻的认识。最关键的一点是理论方法在田野中如何运用,书中阐述的关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对我今后的田野考察有了很大的启发。同时认为这本书同样也是引导其他专业学生学习和了解民族音乐学实地调查的一本优秀书籍。
佟占文博士评议为:萧梅老师是我们民族音乐学界非常知名的教授,多年来她的研究领域中不失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上世纪90年代就和乔建中老师、木兰老师一同对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音乐、三少民族音乐展开实地考察。苏日格格同学做为艺术硕士能够坚持阅读民族音乐学研究文论,应该肯定这种学习态度。她阅读本书中“鄂温克”音乐的部分,从调查对象的角度应该说不陌生,而我们更多关注的是萧梅老师的观察视角和研究思路。这本书当中阐述的一些关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是这些学子们理解和掌握的重要内容,尤其对于像苏日格格这样的初学者更重要。
读刘沛编著《美国学校音乐教育概况》有感
付馨瑶
个人简历:付馨瑶,女,汉族,现为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科教学(音乐)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付馨瑶带来的书目是由刘沛编著的《美国学校音乐教育概》,该书是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项目“学校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成果之一。本书便于连同本课题对其他国家学校音乐教育的研究成果一起,为在我国展开比较音乐教育学的深入研究即进入并列和比较阶段奠定基础。本书主要内容为早期美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当代美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动向,美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等。
本书重点内容是美国学校音乐教育中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历程:其教学观念在这几百年的摸索中形成了:过度重视——淡化——重新重视,正是由于这些改革才为美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取得质的飞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终形成了较为系统科学的学校音乐教育,也形成了较为科学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教育体系。
事物都是曲折的,美国作为一个音乐教育比较先进的国家之一,它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都要经过数百年的摸索徘徊, 它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国是非常值得借鉴和参考的。而本书中提到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教学,我们的目的并不在于引进这种教学模式,而是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思考借鉴其中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社会现状以及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整合运用。
对此佟占文博士评议为:付馨瑶同学的发言整体思路比较清晰,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对于书中所列各章节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和消化。下一步应结合我国国情和音乐教育的发展进行对比(与美国音乐教育),并在今后的音乐教学实践中贯穿好的方法、好的理念。
结语
本年度第一轮读书汇报是在呼和浩特新冠疫情肆虐背景下,大家努力克服种种困难而最终落下帷幕的。本轮读书汇报的上半场汇报大家还在学校进行时,而下半场汇报却是呼市高校学生大转移大返乡后进行的。因疫情和返乡两场汇报中间间隔了半个月的时长,但是未能阻隔我们对学习的热情和学术的积极态度。通过本次读书汇报,大家收获了知识、开发了思维,开阔了视野,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欠缺。此次的读书汇报活动不仅是师生之间“授”与“受”的学理景观,更是一场思想交流与学术碰撞。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相信通过本次活动,大家在整合阅读资源,拓展学术思维的同时,更应该期待下一次书中的“田野”,感受和体验读书带来的愉悦与力量。
扫码关注我们草原音乐文化论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