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乌珠尔是陈巴尔虎旗的牧业苏木之一,位于毗邻海拉尔河北岸一条沙带的东侧,由此得名为东乌珠尔。全苏木有4个嘎查,共380户。当年东乌珠尔供销社是全旗商业供销系统里比较好的单位之一,很多人都想去那里上班。我是1979年11月份报到上班的。哈日扎拉嘎分销店 我上班的第二天早上,单位几个职工往28型拖拉机上装了不少货物,要去哈日扎拉嘎分销店送货,顺路也把我送到新的工作岗位。司机师傅叫双喜,是我在新单位唯一认识的人。雨雪天,草原上的路不重辙,每次下雪,就要另外冲出一条路。颠簸了个把小时,总算到地方了。这里稀疏地分布着十来个土房子,是白音乌拉生产队的驻地。那个长条形土房子就是生产队小学,分销店借用了其中两间房子。店里有个姓张的大胡子店员,我叫他张哥。乌珠尔供销社 上世纪80年代初从此,我的店员工作开始了。刚上班,我从头开始学习了一系列业务,待了几天后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哈日扎拉嘎的周边,有不少牧民常来购物。分销店的环境比较简陋,货物主要是日用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生产物资,如冬季的毡疙瘩、蒙古包用的铁炉子、烟筒、铁锹、平板木锨、麻绳、铁丝、羊哈沙(羊圈木板块)等季节性物品。平常销售:火柴、白蜡、电池、手电筒、洗涤用品、糕点、散白糖、各种糖块,瓶装酒、散白酒、果酒(吉密斯酒)等。在牧区,“川”字牌砖茶非常受欢迎,有时候牧民一次购买一两件砖茶,草地上缺啥都不能缺砖茶。还有油灯的煤油,打油都用专用油桶,有 5 斤、10 斤的两种铁桶。1980年春节后,张哥回家了。挺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个人在分销店里工作。学校的这栋房子离居民家挺远,可能有二三百米吧。冬天特别寒冷,房间里搭建了小火墙 ,自己烧煤取暖。每天炉子四处冒烟,熏得我脑袋昏昏沉沉的,晚上还得穿衣服戴帽子睡觉。这里有一口土井,碱性大,做饭喝水只能天天化雪水了。夜晚,长长的走廊里昏暗又阴沉,呼啸的北风把窗口玻璃弄出怪异的声响。经常有人半夜里敲门,听到马蹄声由远而近,我的心就“突突”跳。那是买酒的大爷们驾到了,怠慢了免不了挨一顿训斥。那时候的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我觉得挺快乐。白天卖货,空闲时间练习打算盘,学习业务,晚上就点蜡烛读书写点东西。离家见人三分亲,时间一长,和周边牧民都混熟了,也经常串门去他们家里喝茶吃饭,聊些草地上的新闻八卦,感受到乡亲们的热情和温暖。 转眼是3月份,生产队小学开学了。学生不多,高矮全算也就十几个人吧。他们一来就在走廊里大声喧哗,追逐打闹,弄得尘土四处飞扬,打破了分销店以往的宁静。门也不太严实,货架子上落了一层灰尘。学生们上课之前,我在走廊里撒一些雪压压尘土。偶尔小学生拿几分钱来买糖块,我多抓一把分给他们吃,小孩子们都挺高兴的。到了4月份,按照要求交售货款。那时候交通不方便,我借了一匹马,骑马回到东乌珠尔供销社。因为是第一次办交款这项业务,免不了手脚忙乱,写错了缴款单金额,出纳员小祁对我说:“这点小钱还写错”,弄得我挺不好意思的。东乌珠尔供销社 上世纪80年代初春天到了,对牧区来说这是繁忙的季节,接羔保育工作非常重要。分销店进了一批防灾物资,常用的商品之外还加了水靴子、雨衣、帆布、大方桶奶粉等。哈日扎拉嘎那边有一口机井,一座柴油发电机,体积很大。生产队的乐乐(贺其格吉日嘎拉)大哥满身油污,开始保养维修机器,柴油机一启动噪音特别大,烟筒里冒黑烟。草甸子上的雪融化得差不多了,开始抽水饮牛羊了。成群的牛羊围着长长的水槽转,牛羊的叫声此起彼伏。羊群来一波,又走一波,牧民们在忙碌,接羔开始了。牧区的希望就在春天。6月初的一天上午,上面来车说要撤店。张哥与我装车。附近的几个居民听说我们要走就过来帮忙。他们说:“为什么撤走?”有点舍不得的样子。虽然我们分销店很小,货物算不上很全,但是却对牧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帮助。东乌珠尔供销社布匹组 上世纪80年代初
货物装车完毕就出发了。我告诉张哥:自己骑自行车走。人和人交往当中感恩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留下以后,按照乡俗,带了些小礼品去了乐乐哥家,还到孟书记家里,感谢他们对我的照顾。大娘端给我一碗鲜美的奶茶,碗里有奶干和鲜奶皮子还有油炸果子,我感觉到这些都是满满的情意。虽然相处短短的几个月,我却和他们已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回到供销社的几天里,张哥与我盘点货物。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做盘点工作,找不到头绪,我边做边学。点货是比较繁重细致的工作。我俩把所有商品点数,过坪秤,量尺寸。进了多少货,零售多少。其中:损耗有多少,库存多少,一项一项算,每项都得平衡。金额必须准确,相符。如果是短款,啥也别说,得自己掏钱补上。我后期才知道供销社有非常成熟的管理体系,尤其是财务管理更严格。从采购、零售、库存、盘点等,环环相扣,环环相符,有一套严谨细致的工作制度。 莫尔格勒河夏营地 一到夏天水草丰美的季节,陈巴尔虎旗的西乌珠尔、东乌珠尔、巴音哈达、完工(呼和诺尔)等公社的牧民就陆续转场到夏营地放牧。转场放牧是草原保护,生态平衡的传统习俗。几十万头(只)牲畜一批又一批地迁徙,勒勒车队一组又一组的游动,场面特别壮观。每年在这时候,供销社都组织人力物力跟随转场的大部队,一起去夏营地为他们服务。牧民们积极送来羊毛,为国家经济建设做贡献6月中旬,经过几天的准备之后,我们也装货出发了。货物比较多,从百货、副食、鞋帽、到生产物资等样样俱全。这次去的人员中有张哥和我,还有收购员张世华及其他4名临时工。拖拉机拽着装满货物的拖车蹦蹦前进,我们几个人坐在上面,按照车的节奏东晃西悠。六月份的太阳烤的后背暖暖的,蓝天白云下碧波荡漾、鲜花盛开、小鸟飞翔、五畜徜徉,一派祥和景象。遥望海日汗山,当年旗夏营地指挥部驻扎在此地。
那时候,牧民转场还是用传统的方式迁徙。大犍牛拉着勒勒车,长长的车队一个接一个行进,速度缓慢。牧民们骑着马,手里拿着套马杆驱赶羊群。一边放牧,一边转场,有条不紊。以前勒勒车的轮子都是木制,容易坏。现在发现都换成铁轮子了,外圈包胶皮,结实耐用,也算一大进步。牧民需要什么我们尽量满足 左二:包明 左五:司启荣 70年代末
正午时分,我们到达了巴彦哈达公社“哈日嘎查嘎”(地名)吃饭休整。牧民老乡给我们做了一大锅羊肉汤挂面。我们车上拿出了几块榨菜咸菜切成小片,野甸子上牛粪火煮的羊肉面特别好吃,也是天下一道美食,大家吃的都满头大汗。下午时到了头站,我们在河边扎营,在这里差不多能待一周左右时间。我们卸货搭帐篷。因为天气逐渐热起来了,羊群走得慢,绵羊一出汗脱毛快,因此,牧民中途要停下来剪羊毛。那时候勒勒车中有一两个行克里(勒勒车箱子)是装羊毛用的。第二天就有牧民零散地来送羊毛,收购员收羊毛,评等级过秤开票,我付款。其他几个人把麻袋在铁架子上挂好,往袋子里装羊毛,两个人装袋子,一个人踩实袋子里的羊毛。羊毛麻袋是特大号的,长2米,宽1.2米左右吧。铁架子也是特制的,立起来后上下都是圆形口,上小下大,可分开成两半,一合就是桶圆形架子。头站,是通往海拉尔至额尔古纳的重要枢纽,过去是老三河道,清代的内卡伦曾建在这里,过河时用官渡船摆渡。那时候沙石公路上来往车不多,河上有一座水泥桥,桥北那一栋黄房子,就是边防检查站,检查过往车辆。下一站就是莫尔格勒河,供销社的副主任司启荣过来了,他是我们的负责人。早晨出发,时间不长就到了东乌珠尔夏营地,位置大概在敖日盖浑迪(山谷)至德和图浑迪(山谷)之间。我们在河北岸扎营了。我们搭建的帐篷比较大,而且有柜台,货架子。我们把所有商品都摆入货架子上,在柜台下堆满大小纸箱。挖地造出土坑灶,用几块大石头加固烟筒。就这样,我们的夏营地供销社开始营业了。转场的牧民陆续都到了,绿茵草原上苇帘子蒙古包散落点缀在河边,莫尔格勒河两岸牛羊成群,牧区夏营地景观太漂亮了。上世纪80年代初完工供销社、东乌珠尔供销社采购员在莫尔格勒河 左起:蔡清 马文军
东乌珠尔公社的指挥部也搬过来了,就驻扎在我们商店南侧不远处一顶蒙古包中。公社党委书记哈英哈日瓦亲自带队,同行的还有团委书记、牧业助理、公安派出所干警等人。哈书记背个棕色的皮质公文包,骑枣红马到处巡视。他从不喝酒,但是抽烟挺厉害,“大前门”烟卷一买就是一条两条。那时候成条买烟的人真不多。夏营地的人越来越多,除了东乌珠尔公社牧民以外,其它地方的人也过来购物。装羊毛又热又脏,还是在早晨和傍晚时干活最出活,大家每天从早忙乎到天黑才休息。夏营地供销社店员满都拉在售货 1980年 夏夏营地“海拉尔”啤酒相当紧缺了,我们店偶尔进一车啤酒。解放车里装上满满当当的啤酒,用大苫布盖上,在草原路上飞驰而过,扬起一片尘土,啤酒瓶子叮叮当当响起来,周边的人都知道是来装啤酒了。牧民三五个一伙地骑马过来买啤酒,经常是几个人抬着啤酒箱去河边,在浅水沙滩上,把啤酒往水里一泡,就开始喝,不一会悠扬的歌声传来,歌声中都能感觉出牧民挺幸福快乐的样子。不到一周时间,啤酒全卖光了。莫尔格勒河河水清澈见底,成群的鱼儿逆流而游。河道弯曲、水流湍急,上游下雨时河水就浑浊满槽。每天傍晚我们走几步就下河游泳。我一般漂游到下一个弯道处,从而解乏一天的劳累。白天还挺热,但是早晚凉爽,没有蚊子,昆虫也少。东边下雨,西边却漏出阳光,雨水不断。莫尔格勒河南岸就是白彦哈达公社和完工公社的夏营地。河对岸东南方向有个叫“哈嫩嘎查嘎”(地名)的地方,在它下游河滩宽阔了一些,这段浅水区就是古老渡口的所在地。莫尔格勒河夏营地楚鲁图孟陶高尔 2011年陈巴尔虎旗举办“万马奔腾”游牧文化节的地方
完工供销社也过来了,规模和我们的差不多。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们旁边开了个饭店,当年的完工饭店颇负盛名。饭店里各种烧菜、手抓肉、馅饼、羊肉汤、奶茶都有。有一次,我的一个同学过来了,我领他过河去了这家饭店吃馅饼,还喝了大碗的羊肉汤,肉汤一半都是大片羊肉,真好吃啊。那时候经常听别人讲:浩斯洛夫(位于浩日格温都尔山北麓)的馅饼是一绝,是到夏营地必吃的美食。听一位老厨师讲:他们做馅子的秘诀就是选用羊大腿肉混加肥肉、大葱、大头菜,再添加调料,还加些煮手把肉的肉汤,做出馅饼皮薄馅大,咬一口汤汁多。
海日汗(浩日格温都尔)山北麓就是浩斯洛夫,1978年夏在此地举办过旗那达慕。
夏营地聚了这么多人,文化生活自然不能单调,于是旗电影公司放映队去各指挥部巡回放电影。有一次,在完工指挥部放映露天电影,说是演出《地道战》。得到消息之后我们和附近包上的人都去看了。这部抗日影片不知看了多少次,还喜欢看。听说旗里的总指挥部,就在浩斯洛夫(俄语,过去有过驿站)营地那边。莫尔格勒河弯曲漫长,山上有不少巴尔虎哈拉(姓氏)的敖包,那时候因为工作忙,很多地方都没有去过。收的羊毛量增多了,盟畜产公司的车经常过来运走羊毛,空车配货时也给我们的店捎货,因此我们店的货源比较充足。装车是个大体力劳动。大麻袋往车上搬运挺费劲,越装越高,因此我们用两根长木头做了一个简易的装车吊麻袋的杠杆器,这样装车就容易多了。8月中旬左右,牧民们陆续转场返程了。我们也达到了服务一线,保障供给的目的。供销车队来了一辆大卡车,我们也装车返回家,结束了两个月的夏营地生活。东乌珠尔供销社 是一栋白色砖墙,灰白色瓦盖的房子,地基高,窗口大,当年在各基层供销社中可能是最好的一个。后院比较大,三面建有仓库和车库。商店室内,货架子上方都挂满了风景油画,非常漂亮,给商店增添了不少美感。这些油画都是民间艺人乌日根毕力格老师的作品。时任东乌珠尔供销社主任包明深入牧民家了解情况 80年代初供销商店分四个组。我被安排在生产物资(五金)组。宽大的实木柜台、台面是厚实的木板。货架子上摆满了各种货物,钉子、螺丝钉等小五金,还有螺丝刀、扳手、斧子、锯条等工具,各种麻绳、铁丝,烧水壶、喂得罗(俄语、小水桶,口大底小)等家用品。外屋还摆放着小车轮子、铁锹、扫帚、压水水井头等。民族用品也必不可少,有马镫、马鞍子、马笼头、套马杆,库房里还有蒙古包的哈纳、乌尼亚、毛毡子,打草机的零部件也有。在这个组里当售货员比较轻松,不像其它组顾客多。日常卖的最多的是烤烟(旱烟)和食盐、碱块。组长是桑连举大哥,他是个复员军人,可能有四十多岁吧,头发花白,闲时爱读书。店员 左起:桑连举、满都拉 1980年 秋
时间不长,又把我调整到百货组里了。日用百货,大小商品很多,可能有几百种。日用品之外还有文具类、图书、少量的药品,还有银扣、银碗、蒙古刀等民族用品。最小的商品就是纽扣、按扣之类。每天销售货物繁杂,有时候卖台收音机,暖瓶、挂钟。有段时间卡式录音机卖得非常火爆。《蝴蝶》牌手摇缝纫机特别抢手,为了早点买一台缝纫机,有的人还会交上预付款。职工卸货。左三:包明 左四:那音太 上世纪70年代早上开门以后,各组都忙着出库货、整理商品、打扫卫生,就这样,一天的工作开始了。百货组的组长是佟秀珍大姐,她每天出库货后记台账,边写边嘴里念叨数字。副食品组的组长是通拉嘎大哥,他有点驼背,腰间盘不好,我那时候想是不是背砖茶落下的病根呢?不太清楚。副食品销售量比较多,出库量也大。烟酒糖茶、罐头、各种糕点。其中重量比较大的商品是白袋子的绵白糖和竹子包装的砖茶,这两样东西背着走可沉了。桶装的散白酒和木头桶酱油容易一些,地上一轱辘就行。好在出库货物时,办公室的人员都出来帮忙。供销社职工 左起:通拉嘎(售货员)、李荣(会计) 80年代初
供销社过年过节时最忙,大年三十下午三点左右关门,总有顾客不想离开,因为是全苏木唯一的商店,没办法。那时候包糖果就用黄纸,包完后用细纸绳子捆扎。办公室的哈森大姐撕纸有一套功夫,她把厚厚的黄纸折叠成四方,用一只手压,另一只手撕纸,又快又齐。包装纸的规格都不一样,包茶叶的纸最小。包明主任平时就要求我们,店员们必须学会一门或多门本领。布匹针织组组长是刘淑玉大姐。布匹针织组商品比较齐全,布匹、服装、鞋帽之外,还有民族特色的布料和马靴子、劳保用品等。深蓝色纯毛料子布卖得也不错,谁家孩子结婚时都做毛料子蒙古袍,再扎上黄色的腰带(老乡叫上海布),象征着庄重华丽。刘大姐每天早上整理布匹,用鸡毛掸子弹货物上的灰尘。装货出发,流动车送货上门 70年代末
后院有畜产品收购站。平日里收购羊绒、羊毛、皮张、羊肠子等。有那么一段时间流行起了戴水獭帽子和旱獭皮帽子。到秋天时,我们大量收购旱獭皮子,有时候,收购员小张带几个人到野外收购旱獭皮。那音太大哥戴副近视眼镜留在家里收土特产。有一年秋天,草原白蘑菇丰收了,供销社收购了不少,在院里搭架子晒干,再发走。 11月份,牧区冬储季节到了。牛羊皮收购量就多了。生产队根据当年的收入,按照劳动力和人口比例给社员分配牛羊。一般1个大劳动力分得3只大、1只小的羊。人口多的家庭能分到1头牛(1头牛折5只羊)和几只羊。各生产队的分配标准有所不同,主要是依据生产队的收入情况来定,收入好的生产队分得多一些,同时也给干部职工分羊。当时分给我一只小羊,我交了7.5元。装牛羊皮也是重体力活,那时候领导也得干体力活。包主任亲自带领大家一起劳动。冬天的皮张都是撑开以后冻的,硬邦邦挺占地方的,一张一张的往车上扔过去,堆得高高的,最后用粗绳子捆绑上好几道。那时候牧民基本上不吃羊蹄子,羊皮子大部分带有蹄子,那蹄子不小心打到脑袋,隔着棉帽子都老疼了。供销社职工在接新车途中合影 左一:双喜(司机)右一:赵宝华(物资公司)上世纪80年代初东乌珠尔虽然人口少,但是购买力还挺强,供销社平均每周进货三次。货源渠道主要是陈旗驻海拉尔供销经理部和陈旗驻海商业三级批发站。还从海拉尔糕点厂(国营)、海拉尔酒厂(国营)、海拉尔酱菜厂(国营)进货。采购员按照各组提出的计划进行采购,在海拉尔召开商品展销会时也会派人参加采购。采购员的工作非常辛苦。我经常跟采购员马哥选货采购,一转就是一天。尤其是在冬天,库房里冷冰冰的,手脚冻僵也得挺着。去民贸公司,去二轻商场采购,哪里有好货就去哪里。因为有供销社,别看牧民住在偏远牧区,和城里人一样能用上新商品,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在东乌珠尔供销社院内合影 左起:满都拉、那音太、谢德顺、张世华 1982年 夏院子靠北有一栋老旧土坯房,那是铁匠铺。佟铁匠(满族)五十多岁了,身材高大、面色油光、胳膊粗、皮肤漆黑,阳光下干活时汗流浃背,白色肥大的跨栏背心变成了杂色画彩的背心了。从早上开始他就叮咣打铁皮,用气焊(嘎子气)器切割钢板、焊接槽钢,给牧民修车、修焖锅、铁桶 、水瓢等。商店里的那些铁炉子、烟筒、水桶、煤桶、洗衣盆等都是他的手艺,实用,质量也好,很受顾客的好评。那时候没有暖气设备,入冬以后商店里安装上2个铁炉子。铁炉子是用汽油桶改造而成的。通拉嘎、谢德顺等几位大哥动手,和泥砌砖垒底座安炉子。把超大的烟筒用铁线往上一吊,就这样开始取暖了。 供销社办公室就是过去的商店。屋子比较大,靠窗口摆放了办公桌,还有几张长条桌椅,办公室里坐有包主任、统计物价员哈森大姐、会计李荣大姐、出纳员祁国顺哥。墙上挂满了奖状锦旗,各种规章制度,一篇一篇成语,一条一条谚语,容易上口好记,可能都是包主任的创作。我们住的宿舍也是老房子,矮小,采光不好,冬暖夏凉。冬天走廊里的煤油灯始终点着,灯罩熏得黑黝黝,几乎看不到光,黑里透红的像一束遥远的火苗一样。走廊通风也不好,煤烟、灯烟混合在一起,弥漫着一股呛人的味道,早晨起床,鼻子都会被熏黑。更夫是来喜哥,每天晚上,他手里拿着五节电池的手电筒在院子里巡查。他还负责用马车拉水。冬天,早晨7点,更夫与我进商店后就把铁炉子点着。掏炉灰挺麻烦,先拿一桶雪往灰洞里填进去,然后才掏灰,不然满屋子炉灰飞扬。采购员换成马文军(回族),他是下乡知青,我俩住在一个宿舍里,他的到来让我很高兴,因为马哥会做饭,而且做的很好吃。他教我在煤火上焖大米饭、切菜、烧菜,我很感激身边这些热心肠的人。 胡列也图分销店 巴彦哈达分销店 东乌珠尔北面一百多公里地方就是胡列也图,这里有驻军连队保卫着边防。海拉图生产队的20多户牧民,以及渔场的几十个职工,冬天拉网捕鱼时来的人更多。供销社便在这中苏边境线上开设了分销店,此处也是我们最远的一个分销店,常年为军队和当地百姓服务。分销店里一般就两三个人,其中一位是军嫂。我们每月到这里送货一两次,并结算。其中一个店员叫李永山,是收购员兼售货员,人老实本分,对工作认真负责。那时候的胡列也图湖里鱼很多,四、五斤那么大的鲫鱼,被人们叫做陈旗银鲫。司机师傅与我有空就下网抓鱼。大鱼一般都在河边水草里不动,司机会下挂子,下水铺网,我在岸边往水里扔石头,几下子就能抓到活蹦乱跳的两桶大鱼。军嫂给我们炖鱼是用湖水炖,不放什么调料,加些食盐,鱼汤白白的,泡大米吃,特别好吃。东乌珠尔供销社的服务辐射范围很大,我们后来又在巴彦哈达公社所在地葛根胡硕设了一个分店,把李永山调过来了。后期,在巴彦哈达生产队也开了一家小店,时间不长便撤回来了。1983年夏天,全盟那达慕大会在陈旗敖包山西侧的那达慕会场召开。按照上级的要求,包主任带领我们赶到会场。我们在主席台北侧搭建了大帐篷商店。那届那达慕隆重热烈,也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举行全盟那达慕。各项赛事和演出异彩纷呈,非常吸引,可我们却离不开工作岗位,只能听听大喇叭里报道的比赛结果和文艺演出。晚上的演出上德德玛老师唱了几首歌我们第一次近距离听到她的歌,好激动。接着,鄂温克苏木成立30周年那达慕大会在阿达盖召开,我们供销社又赶了过去。那年的雨水特别大,莫尔格勒河的河水泛滥,从桥头开始一片汪洋。我们店里进水,帐篷漏雨,大家都穿水靴子工作。晚上,盟歌舞团来演出,舞台上著名的歌唱家那楚格道尔吉演唱,可能是小酌两杯的缘故吧,他走路有点晃悠,但是优美动听的歌声却令人陶醉。濛濛小雨下个不停,鄂温克牧民穿着楚巴(民族服)骑马看节目。那时候的人们为了看演出看电影不在乎什么雨雪。东乌珠尔供销社职工司启荣在流动车上卖货
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包产到户政策在陈旗落实推广。1980年,随着牧区体制改革的深入,责任制进一步发展到了联产到人,既“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牧区群众的积极性高涨,生产能力提升,收入明显提高,购买力也增强了,人们走上了更美好的生活。东乌珠尔供销社社员代表大会 1983年10月
1981年,我们供销社开始进“嘉陵cc50”摩托车。从盟民贸公司进货,那时货源紧缺,采购员得找人托关系,才能不断的组织货源,当时差不多进了几十辆摩托车。据了解,查队差不多有二十多辆摩托车。“嘉陵cc50”摩托车是无级变速车比较好驾驶。但是细轱辘在沙土里容易滑倒。好多人没骑两天,就把摩托车的后视镜摔碎了。后期,我们还进了一批“幸福250”摩托车,主要用于打渔、捕猎旱獭,捡蘑菇的人买了不少,据说两边焊钢筋框子能拉300斤鱼。全旗劳模会代表合影 二排右三:包明
苏木领导接待内蒙古日报社、呼伦贝尔日报社采访东乌珠尔供销社的记者 左三:仁钦(内蒙古日报)左四:邦古(书记)左五:古日特木沙(苏木达) 1984年
改革开放的强劲动力,带来了牧区蓬勃发展的机会。居民副业、个体户、养殖户不断壮大,小修理铺等行业也开始发展起来,东乌珠尔苏木牲畜头数逐年增加,迫切需要提高牧业机械化水平。从1982、1983年开始,根据形势变化,我们引进了小型四轮拖拉机。谁买谁需要交定金,然后进货。还有一些人,全额付款困难,供销社根据实际情况,依据家庭收入,签约合同可以逾期收款。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供销社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壮大。因为供销社的效益好,收入稳增,造血能力强,积累了一定的自有资金。为了提高运输力我们供销社买了一辆新款 “东风”汽车。1982年夏天还在老宿舍的旧址上建了一栋砖房,改善了办公,住宿条件。接待全盟供销系统参观团之后供销社职工们合影 1982年 夏左二:马文军(副主任)参加全盟民族工作会议。
1983年10月,东乌珠尔供销合作社召开了社员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有各条战线的代表。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管委会。包明主任荣获的奖章和荣誉证书。
东乌珠尔供销社根据牧区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了很多工作:如用流动车为边境地区服务、分布网点长期服务、季节性跟踪到家服务等。那时候,来我们单位交流学习的考察团也不少。我们供销合作社的各项工作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多次荣获旗级和自治区级的先进单位称号。1980年,东乌珠尔供销社获得“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先进单位”称号。1983年,包明主任被授予为“全国商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文
撰文:满都拉编辑:吴日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