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刺绣

蒙古族毡绣



   从遥远的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即以“毡帐”(今称蒙古包)为居所,一些史书就把惯营牧猎生涯的草原先民的住地称作“毡乡”。在这里,制毡、绣毡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魏书》中写道,两千多年前东胡系统的乌桓人男子“能制作弓矢鞍勒,锻金铁为兵器”,女子则“能刺韦作文绣,织毡氇”。蒙古民族兴起后,把传统的制毡、绣毡工艺推向更新的阶段。据罗布桑却丹著《蒙古风俗鉴》等文献记载,在元朝建立之前,古代蒙古人已广泛应用毡绣工艺,来制作和装饰蒙古包帡幪、室内铺毡、马鞍屉、毡靴、毡袜、坐垫、碗筷毡囊、驼鞍、接羔袋等等。

毡绣首先从制毡(即擀毡)开始。制毡大都在夏末秋初时进行,选一块平坦的草地,铺好样毡开始絮毛,絮好后用温水掸湿掸透,再与样毡卷到一根木棍上,外面裹上牛皮,两头以皮条捆死,木棍两端套上圆环,拴好牵引的绳索,由骑马的人拉着滚动,也有用骆驼或牛来牵引的,这样滚动十来里地后,毡坯就被擀碾成形。再经反复挤压,毡子变得更为结实。

绣毡用线,要使用骆驼膝部或驼鬣细绒纺成的驼绒线。绣毡是一项耗时耗工、细致复杂的工作。图案的设计和安排,四周绣二方连续的雷纹、云纹、卷草等纹样,配以中心图案和四角的边角图案,在主体图案周围又要用“图门贺”(卐形图案)等四方连续图案作陪衬。绣成的绣花毡既经久耐用,又是一件图案布局合理、主次分明、疏密有致、美观大方的手工艺品。


毡绣工艺是游牧生活中产生的传统工艺,是劳动人民智慧的果实。他们把自己的生活、思想、情感、风俗习惯等通过艺术品形式反映出来,表达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望。源远流长的毡绣技艺至今在锡林郭勒尤其是苏尼特草原上完整地保留和传承着。2010年,毡绣手工技艺列入第二批锡林郭勒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申报单位:锡盟苏尼特左旗文化馆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