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书籍的展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甲骨文、竹简、木刻、石刻等等,最传统的书籍还是印刷而成,这也是我们最熟悉的方式。然而有这样一部书籍绝对会让你眼前一亮,因为这部“书”的文字既不是手写,也不是印刷,是刺绣而成,它的长度足足有120米。

一位来自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的牧民,用自己的双手,花费了5年的时间,一针一线绣出了世界著名的《蒙古秘史》,她就是森德花拉(笔名:莫·阿鲁思)。这幅长达120多米的巨作,不仅给人视觉上的冲击,还带给了我们深深的感动,为此,森德花拉曾经受到了自治区主席布小林的接见。

 森德花拉刺绣的《蒙古秘史》并不是一本普通的书籍,它是蒙古族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文学典籍,记述了蒙古民族形成、发展和壮大的历程。该典籍成书于13世纪上半叶,被中外学者誉为解读草原游牧民族的“百科全书”,与《黄金史》、《蒙古源流》一起,被称为“蒙古史三大要籍”,198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名著之一。那么森德花拉是如何与这本书结缘,而又是什么契机让她决定以刺绣的形式来将这部作品推向全世界的呢?这还要从森德花拉的少年时代开始说起。

森德花拉出生于1970年生于阿鲁科尔沁旗原巴彦包勒格公社吉布图生产大队,中小学时,她成绩非常优秀,但因为几分之差没有考入理想的师范大学。并且那时森德花拉患了非常严重的肝病,就失去了复读的机会。1992年,她进入中国石油公司坤都加油站,开始了相对安逸却也简单重复的工作。2003年时,森德花拉已经在加油站工作了十一个年头。此时,她做出了一个决定:辞职。原因很简单,一是因为自己学生时代就开始的文学梦,二是因为重复忙碌的生活让她没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森德花拉辞职后,她的娘家三哥曾来到家里做客,并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本1947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蒙古秘史》。作为一个蒙族人,森德花拉对《蒙古秘史》的向往之情难以言喻,并且心存尊敬和崇拜。现在,她面对眼前这本封面已经斑驳的《蒙古秘史》,内心激动不已。

三哥此次前来不仅为森德花拉带来了有着岁月痕迹的《蒙古秘史》,还为她讲述了一个与这本书紧密相连的故事。森德花拉祖父辈的家是一个显贵的大家族,崇尚文化知识,藏书众多。在森德花拉出生前几年的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家里的书被抢的抢,烧的烧,只有这部被父亲深爱并尊崇着的《蒙古秘史》逃过了一劫。当时,家里的院子种着文冠果树,森德花拉的父亲思来想去,在一棵文冠果树下挖了一个深坑,将这本《蒙古秘史》包裹得严严实实,埋在了土坑中。这棵文冠果树从此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这本书籍也安然度过了几年时光,成为家里众多藏书中唯一幸存下来的珍贵书籍。1970年,家里最小的孩子,也就是森德花拉出生了。父亲几乎没有思考,就给这个小女儿取名——森德花拉,这是文冠果树在蒙古语里的名字。“现在,就把这本书留给你。它是属于你的!”慈爱的三哥把这部厚厚的《蒙古秘史》双手递交给了妹妹。

 接过这本沉甸甸的《蒙古秘史》,森德花拉感受到了父亲对蒙古族的那份尊崇和挚爱,当然,还有父亲、兄长对自己的关怀。她总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她开始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蒙古秘史》,每一遍都有更深的了解和领悟。她了解了蒙古民族一步步发展壮大的历史;她读懂了蒙古民族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随着对这部书籍的热爱逐渐加深,她想为《蒙古秘史》做点什么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有一次,镇里正在举办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森德花拉发现,乡亲们穿的颜色鲜艳、刺绣精致的民族服饰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耀眼夺目。她低头注视着自己水红缎面蒙古袍上的云纹刺绣,它们像云朵般幻化,最后凝聚成了一排排蒙古文字。就在那一刻,一直心心念念的想法终于有了答案——森德花拉决定,将《蒙古秘史》的内容用刺绣的形式展现出来。这种想法非常大胆且富有创意,如果真的能够将想法变为现实,那么既保护了蒙古族文化,又能够让蒙古族传统刺绣技艺得以传承、发掘和弘扬。

 想法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并不容易,首先面临的难题就是森德花拉并不具备熟练的刺绣手艺。于是,她回到了自己的娘家——巴音宝力格镇,在那里,很多人都掌握蒙古族刺绣的精湛技术。她向村里的老人、亲戚学习了刺绣方法,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蒙古族传统刺绣的确是一项需要保留并传承下去的手艺。 

 

 回来后,森德花拉迫不及待地买了几块布,试着绣了起来。《蒙古秘史》原著内容分为十二个卷本。她决定按原著的结构,也将刺绣内容分为十二个卷本。她将一些皮绒布,裁成了高42厘米、宽32厘米、大小相等的长方形布料,作为刺绣的底布。2007年4月,这个浩大的工程正式开始了。绣之前,森德花拉先把文字用笔勾描在布面上,然后再沿着痕迹用五彩的线精细地绣出。这样,每一页的工作都是先描一遍再绣一遍。大家都知道,刺绣是个累人的活,时间长了,会眼睛花,肩膀酸疼,甚至连手腕和手指都是痛的。然而,这些对于森德花拉来说都不是事,累了,就揉揉眼睛,甩甩臂膀,接着绣。她夜以继日地绣了一年的时间,终于将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内容完成了。                   

三哥又来到家里做客时,森德花拉兴奋地将自己绣完的两卷拿给哥哥看。三哥看后,却皱起了眉头。哥哥觉得用五彩的线绣文字显得不严谨,他建议文字全用黑色的线绣出来,这样才能够显示出《蒙古秘史》的尊贵地位。三哥还建议皮绒的颜色应该统一成绿色,因为那是草原的颜色。森德花拉恍然大悟,决定废弃已经绣好的一、二卷本,全部重新开始。一年多的心血就这样付之一炬,很多人听到这样的故事都觉得非常惋惜,可森德花拉谈到这件事情时平静地说:“没什么啦,绣得不好,就得重新绣!”                    

 森德花拉去镇上买了深绿色的皮绒和质量最好的线,还对整个刺绣工程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底色一致,字的颜色一致,设计了总的封面,还为每卷分别设计了封面和插图。同时,插图的颜色还根据文字内容、插图特征选择了合适的色彩。在绣每一卷的封面时,都用上12种传统蒙古族刺绣中不同的手法和技艺,比如平绣、结绣、锁绣、盘金绣等等。也就是说,十二卷的封面,每一个封面的绣法都不一样。          

 在刺绣过程中,森德花拉更是争分夺秒,每天除了做很少的家务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刺绣,绣到夜里两三点也是常有的事。幸运的是,她的丈夫非常支持她,“多少年了,我很少做家务,都是他在做!”说到这里,森德花拉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十二卷本的工程竣工后,森德花拉又有了新的创意,她要单独加出一个卷本,用来绣《蒙古秘史》中重要的人物,如成吉思汗、孛儿贴夫人以及四勇、四杰等十二个人物画像,同时,为丰富内容,还要加进自己为每个人物配的诗。于是,这部刺绣版《蒙古秘史》便又多出最为创意的一卷。为了将人物绣好,森德花拉还专门参加了阿鲁科尔沁旗职业学校的民族刺绣培训班,提升了刺绣的手艺。         

所有的卷本绣好后,森德花拉又对每一页进行了精细的“包装”。她在每页的背面贴上黄绸作衬,并用锦缎包边,最后用串了珊瑚小珠子的线绳把每一卷的布页连接起来。这样,这部刺绣版的《蒙古秘史》既能一页页地摞在一起,又能伸展开来,成为真正的长篇巨作。2012年7月,这部耗时1800多个日夜的刺绣版《蒙古秘史》,终于全部完工。据统计,全书总共310页,伸展开的长度为120多米。

刺绣版《蒙古秘史》终于完成了,森德花拉别提多激动了,但是高兴的同时也有所担心,不知道自己绣得好不好,也不知道这样绣《蒙古秘史》会不会被别人说,森德花拉甚至不敢把这个凝聚了自己无限心血的作品拿给人看。这样的巨制无人知晓,大概老天爷也会觉得可惜,所以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刺绣版《蒙古秘史》被发现了。当时编《坤都志》的一位老师各家走访寻找素材,来到森德花拉的家里,一下子被这部作品所震惊,对其赞不绝口。就这样,森德花拉和她的刺绣版《蒙古秘史》,被写进了《坤都志》。此后,相关媒体争相报道,森德花拉也经常接受各种展出的邀请。                   

 2013年,刺绣版《蒙古秘史》被列入赤峰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月,该作品获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2014年5月,森得花拉本人也被确定为赤峰市级非物质遗产——蒙古族图文刺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此外,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也曾接见过这位优秀的刺绣匠人。                 

森德花拉怀着对本民族文化的热情与挚爱,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震撼人心的奇迹。无论是她的匠心独具,还是对于蒙古族文化的保护传承,都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仰。

森德花拉现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民间艺术学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赤峰市作家协会会员以及阿鲁科尔沁旗蒙古族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是阿鲁科尔沁旗第十四届政协委员。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