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征服蒙古地区的过程中,于明天启四年(清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二月,遣巴克什等人前往科尔沁部,与首领奥巴及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等部“缔结盟好,昭告天地”,举行了盟誓仪式。清天命十一年(1626年)赐奥巴弟布塔齐扎萨克图杜棱号,赐奥巴族叔图美代达尔罕号,赐蒙衰达尔罕和硕齐号。

皇太极继位后,科尔沁部积极参加了后金对察哈尔等部的战役。天聪二年(1628年)九月,皇太极赐满珠习礼巴图鲁号,赐巴敦以达尔罕卓里克图号.

崇德元年(1636年),后金首领皇太极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清。清王朝为了对归附的蒙古部落进行统治,在蒙古各部中实行盟旗制度,并任命旗的最高长官札萨克。当年即在科尔沁部建立五旗,在郭尔罗斯部建立一旗。分别是,科尔沁右翼三个旗:中旗,首任札萨克巴达礼,封爵土谢图亲王。前旗,首任札萨克布达奇,封爵多罗札萨克图郡王。后旗,首任札萨克喇嘛什希,封爵镇国公。因札萨克的封爵世袭,此三旗亦称土谢图王旗、札萨克图王旗、镇国公旗。科尔沁左翼两个旗:中旗,首任札萨克满珠习礼,封爵多罗巴图鲁郡王,后晋和硕达尔汉巴图鲁亲王。前旗,首任札萨克洪果尔,封爵多罗宾图郡王。此二旗亦称达尔汉王旗和宾图王旗。郭尔罗斯旗,首任札萨克固穆,封爵辅国公。


顺治五年(1648年),又在札赉特部建札赉特旗,首任札萨克色棱,袭爵固山贝子,子孙后晋封多罗贝勒。在杜尔伯特部建杜尔伯特旗,首任札萨克也名为色棱,封爵固山贝子。同年将郭尔罗斯旗分为前、后二旗。前旗,札萨克沿固穆相袭。后旗,首任札萨克布木巴,封爵镇国公。至顺治七年(1650年)又增建科尔沁左翼后旗,首任札萨克彰吉伦,封爵多罗郡王,子孙后晋封和硕博多勒噶台亲王,此旗亦称博王旗。

至此十旗札萨克官爵世袭,领地各据,驻所分布。其中科右中、前、后三旗分驻巴音和硕、锡喇布尔哈苏、额木图坡。科左中、前、后三旗分驻伊克唐噶里克坡、伊克岳里泊、双和尔山。札赉特旗驻图卜新察汗坡。杜尔伯特旗驻多克多尔坡。郭尔罗斯前、后二旗分驻固尔班察汉和榛子岭。各旗除归清朝专管少数民族事务的理藩院管理外,还分受地方将军的监督与节制。其中科尔沁六旗受制于盛京将军,郭前旗受制于吉林将军,郭后旗、札赉特旗和杜尔伯特旗受制于黑龙江将军。


各旗领主的封爵,在时间上有先后。赐爵后还有因罪削、降爵和因功开复、晋爵的情况。


科尔沁右翼中旗。天命十一年(1626年)封奥巴为图什业图汗。天聪一七年(1633年),赐奥巴长子巴达礼济农号,袭汗爵。崇德元年(1636年)封札萨克和硕图什业图亲王,世袭阁替。第三代图什业图亲王巴雅斯枯朗是巴达礼长子。第四代图什业图亲王阿喇善是巴雅斯枯朗长子。康熙十三年(1674年)袭爵,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以不称职被削爵,由其叔父即巴达礼次子贝勒沙津袭爵,为第五代图什业图亲王。康熙四+一年(1702年),以沙津侍妾膺用仪仗削亲王爵,仍以阿喇善袭图什业图亲王。第六代图什业图亲王鄂勒济图是阿喇善长子。第七代图什业图亲王阿喇布坦是鄂勒济图长子。第八代图什业图亲王垂扎布是阿喇布坦长子。第九代图什业图亲王纳旺是垂扎布长子。第十代图什业图亲王喇什纳木扎勒是垂扎布次子。第十一代图什业图亲王诺尔布林沁是喇什纳术扎勒长子。第十二代图什业图亲王色登端鲁布是诺尔布林沁之子。第十三代图什业图亲王巴宝多尔济,色登端鲁布之子。第十四代图什业图亲王色旺诺尔布桑宝是巴宝多尔济之子。光绪二十年(1894年)任哲里木盟盟长,光绪二十七年(1902年)被属员逼勒毙命,假作自溢,捏报病故。嗣子业喜海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袭爵,1944年秋在家乡图什业图旗病故。从第一代图什业图亲王奥巴到业喜海顺,共传十五代。


曾袭第四代图什业图亲王的沙津,以多罗贝勒世袭阁替。沙津长子阿必达为第二代多罗贝勒。第三代多罗贝勒多尔济是阿必达长子。第四代多罗贝勒特古斯额尔克图是多尔济长子。第五代多罗贝勒古穆扎布是特古斯额尔克图长子。第六代多罗贝勒三音济雅图是古穆扎布子。第七代多罗贝勒达尔玛扎布是三音济雅图长子。第八代多罗贝勒三音瑚比图是达尔玛扎布之弟。第九代多罗贝勒旺楚克林沁是三音瑚比图之子。第十代多罗贝勒达木林旺济勒是旺楚克林沁之弟。第十一代多罗贝勒敏珠尔色丹是达木林旺济勒之兄。第十二代多罗贝勒凯毕是敏珠尔色丹从弟。光绪十三年(1887年)袭爵,宣统二年(1910年)卒。


科尔沁右翼前旗。初封札萨克布塔齐是图什业图汗奥巴之弟。崇德元年(1636年)封扎萨克图郡王,诏世袭阁替。第二代札萨克图郡王拜斯噶勒是布塔齐长子。第三代札萨克图郡王鄂齐尔是拜斯噶勒长子。第四代札萨克图郡王萨枯拉克是鄂齐尔第六子。第五代札萨克图郡王沙津德勒格尔是萨枯拉克长子。第六代札萨克图郡王纳旺色布腾是沙津德勒格尔长子。第七代札萨克图郡王喇什端罗布是纳旺色布腾长子。第八代札萨克图郡王敏珠尔多尔济是喇什端罗布长子。第九代札萨克图郡王索特那木伦布木是敏珠尔多尔济子。第十代札萨克图郡王达特巴扎木苏是索特那木伦布木子。第十一代札萨克图郡王根敦占散是达特巴扎木苏嗣子。第十二代札萨克图郡王乌泰是根敦占散嗣子,光绪七年(1881年)袭爵。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因私放旗荒被奏参,“暂行撤去札萨克职务”。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开复,但革去哲里木盟副盟长之职。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因擅自带印信离开王府会见俄国伯力总督,奉谕“革去札萨克职”,“暂行留印三年,以观后效”。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因宣布“独立”并逃往外蒙古被中华民国政府革去札萨克世爵。中华民国四年(19年)回到北京,并开复原爵。中华民国九年(1920年)病逝。


科尔沁右翼后旗。崇德元年(1636年)封喇嘛什希为札萨克镇国公,诏世袭阁替。第二代札萨克镇国公色棱是喇嘛什希长子。第三代札萨克镇国公都什豁尔是色棱长子。第四代札萨克镇国公图努玛勒是都什豁尔长子。第五代札萨克镇国公喇嘛扎布是图努玛勒长子。第六代札萨克镇国公布延德勒格尔是喇嘛扎布第三子。第七代札萨克镇国公敏珠尔多尔济是布延德勒格尔从子。第八代札萨克镇国公萨木巫勒扎木素是敏珠尔多尔济长子。第九代札萨克镇国公色旺多尔济是萨木巫勒扎木素长子。嘉庆七年(1802年)袭爵,道光十三年(1833年)因故革职,命其子多布沁旺丹袭札萨克,为第十代札萨克镇国公。第十一代札萨克镇国公乌勒济济尔噶勒是多布沁旺丹之弟。第十二代札萨克镇国公特古斯毕里克图是乌勒济济尔噶勒之子。第十三代札萨克镇国公拉什敏珠尔是特古斯毕里克图之子。光绪十五年(1889年)袭爵,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因与乌泰一起发动叛乱被革职。中华民国4年(19年)恢复镇国公原爵,留京任职,1917年卒。

科尔沁左翼中旗。崇德元年(1636年)封满珠习礼为扎萨克多罗巴图鲁郡王,诏世袭圈替。顺治十六年(1659年)叙功晋封和硕达尔罕巴图鲁亲王。满珠习礼于康熙四年(1664年)卒,长子和塔袭亲王,停袭巴图鲁号,为第二代达尔罕亲王。第三代达尔罕亲王班第是和塔长子。第四代达尔罕亲王罗卜藏衰布是班第长子。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袭爵,并担任哲里术盟第一任盟长。第五代达尔罕亲王色布腾巴勒珠尔是罗卜藏衷布第三子,乾隆十七年(1752年)袭爵,因故被削爵,后又复封亲王。第六代达尔罕亲王色旺诺尔布是色布腾巴勒珠尔之兄、罗卜藏衰布之次子。第七代达尔罕亲王旺扎勒多尔济,色旺诺尔布长子。第八代达尔罕亲王丹曾旺布是旺扎勒多尔济之子。第九代达尔罕亲王布音温都尔呼是丹曾旺布长子。第十代达尔罕亲王索特那木朋素克是布彦温都尔呼长子。第十一代达尔罕亲王棍布旺济勒是索特那木朋素克之子。第十二代达尔罕亲王那木济勒色楞是棍布旺济勒之子。光绪十年(1884年)袭爵,1951年在香港九龙辞世。


科尔沁左翼中旗有七驾王公、贝勒、贝子。达尔罕亲王是执政王,其余六驾王公虽不是执政者,但在旗内也有各自的领地和属民。


第五代达尔罕亲王色布腾巴勒珠尔因故被革去王爵,后起复,死后晋和硕毅亲王,历代降袭。第七代为达责,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袭辅国公。


第一代和硕卓里克图亲王吴克善,满珠习礼之兄,崇德元年(1636年)初封,诏世袭罔替。第十五代和硕卓里克图亲王色旺端鲁布,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袭爵,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年)去世。其子贺喜业勒图墨尔根曾任国民党军少将,1954年在北京被依法处决。


第一代多罗郡王奇塔特是满珠习礼从子。顺治六年(1649年)诏封多罗郡王,世袭圈替。第十一代多罗郡王杨仓扎布,1920年袭爵,1941年病故。


此外还有多罗贝勒、固山贝子、辅国公等。


宰桑家族中,莽古斯和宰桑为清朝追封亲王,其家族成员多与清皇室结为姻戚。共有四位蒙古族皇后,六位皇室公主嫁入家门。子孙们在清中期乾隆嘉庆年间,共有封爵十个,计亲王三、郡王一、贝勒一、贝子一、辅国公四;直至清末光绪宣统年间,仍有世爵八个,计亲王二、郡王一、贝勒一、贝子一、辅国公三。有清一代二百七十余年间,宰桑家族世居科尔沁左翼中旗。


左翼中旗达尔汗亲王满珠习礼的祖父是追封福亲王莽古思王爷,其与清廷联姻。


万历四十二年(1614)4月,莽古思之女哲哲嫁皇太极(清太宗)为妻,后被尊为孝端文皇后;


莽古思之子寨桑(哈布图哈萨尔十八世子孙)有四个儿子,长子吴克善、次子察罕、三子索纳穆、四子满珠习礼。其中察罕早逝,索诺木为掌旗王公,索纳穆去世后,则由满珠习礼接掌。

1625年(天命十年)2月,斋桑之女博尔济特氏布木布太嫁皇太极为妻,后被尊为孝庄皇后。9年后布木布泰26岁的姐姐(海兰珠)也嫁给皇太极。


吴克善被封为和硕卓礼克图亲王,附于达尔汉亲王之下。

吴克善三子弼尔塔噶尔是雅图公主的额驸,并袭其父爵。此爵世袭相传至清末共十五代。

吴克善女博尔济吉特氏(孝庄皇太后侄女,顺治皇帝姨表兄妹)嫁顺治帝,顺治八年八月册为皇后,十年废为静妃。


满珠习礼于1628年娶清太宗所抚养的堂兄克勤郡王岳托第一女和硕公主,成为和硕额驸。1636年初封多罗巴图鲁郡王,授科尔沁左翼中旗扎萨克,1662年晋封和硕达尔汉巴图鲁亲王。

康熙悼妃(满珠习礼女儿)。

满珠习礼子和塔之子班弟于1670年娶清世祖所抚养的堂兄简亲王济度第二女和硕端敏公主,成为和硕额驸,并仍袭父爵。此爵世袭相传至清末共十二代。

康熙宣妃(满珠习礼子和塔女)。

班弟之孙色布腾巴勒珠尔,于1743年初封辅国公。1747年娶清高宗第三女固伦和敬公主,成为固伦额驸。1752年曾承袭其父的和硕达尔汉亲王爵,后因罪被夺。1758年复以军功封和硕亲王。此爵降等承袭到清末已至辅国公,共七代。


察罕子绰尔济,于1652年初封镇国公,1661年晋封多罗贝勒。此爵世袭相传至清末共十二代。

顺治十一年五月,绰尔济女儿博尔济吉特氏(孝庄皇太后的侄孙女,顺治皇帝侄女)聘为妃,六月,册为后,是为孝惠章皇后。康熙皇帝即位后,尊为皇太后,居慈仁宫。淑惠妃,博尔济吉特氏,孝惠章皇后的妹妹。顺治十一年,册为妃。康熙十二年,尊封为皇考淑惠妃,


索纳穆子奇塔特是固伦端靖长公主的额驸,1649年封多罗郡王。此爵世袭相传至清末共十代。

奇塔特之孙科尔沁台吉班第,于1690年娶清圣祖所抚养的堂弟恭亲王常宁第一女和硕纯禧公主,成为和硕额驸。


科尔沁左翼前旗。崇德元年(1636年)封洪果尔为扎萨克多罗宾图郡王,诏世袭同替。第二代宾图郡王额参是洪果尔长子。第三代宾图郡王额济音是额参长子。第四代宾图郡王达达布是额济音长子。第五代宾图郡王宜什班第是达达布长子。第六代宾图郡王喇特纳扎术素是宜什班第长子。第七代宾图郡王桑对扎布是喇特纳扎木素长子。第八代宾图郡王罗卜藏占散是桑对扎布长子。第九代宾图郡王林沁扎勒参是罗卜藏占散孙。第十代宾图郡王锡里巴咱尔是林沁扎勒参之子。第十一代宾图郡王敏鲁布扎布是锡里巴咱尔之子。第十二代宾图郡王棍楚克苏隆是敏鲁布扎布长子。光绪三十年(1904年)袭爵,中华民国4年(1915年)在外蒙古的库伦去世。第十三代宾图郡王丹巴达尔斋是棍楚克苏隆之弟。棍楚克苏隆在库伦去世后,中华民国政府批准丹巴达尔斋袭郡王爵。


科尔沁左翼后旗。第一代辅国公栋果尔,崇德元年(1636年)封辅国公,死后于顺治五年(1648年)追封多罗贝勒。第二代多罗贝勒彰吉伦,顺治五年(1648年)袭多罗贝勒,顺治七年(1650年)晋郡王爵,领札萨克,诏世袭阁替。第三代多罗郡王布达礼是彰吉伦子。第四代多罗郡王扎噶尔是布达礼长子。第五代多罗郡王岱布是扎噶尔长子。第六代多罗郡王阿喇布坦是岱布长子。第七代多罗郡王罗卜藏喇什是岱布第二子。第八代多罗郡王齐默特多尔济是罗卜藏喇什长子。第九代多罗郡王巴勒珠尔是罗卜藏喇什次子。第十代多罗郡王索特纳术多布斋是巴勒珠尔长子。第十一代多罗郡王僧格林沁是索特纳木多布斋嗣子。道光五年(1825年)袭爵,因功晋封博多勒噶台亲王。咸丰十五年(1865年)在与捻军作战时身亡。第十二代亲王伯彦呐漠枯是僧格林沁之子。咸丰五年(1855年)封为辅国公,同治三年(1864年)晋贝勒,四年(1865年)奉旨承袭亲王,准袭博多勒噶台王号,并加恩准其爵世袭固替。第十三代亲王阿穆尔灵圭是伯音呐漠枯长孙、那尔苏贝勒之子。光绪+七年(1891年)袭爵,1930年在北京病逝。


扎赉特旗。顺治五年(1643年)追封蒙衰为固山贝子,诏世袭圈替,以其子色棱袭,为第二代固山贝子。第三代固山贝子毕里克是色棱长子。第四代固山贝子纳逊是毕里克长子。第五代固山贝子特古斯是纳逊长子。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袭爵,雍正十年(1732年)晋封多罗贝勒。第六代多罗贝勒乌察喇勒图是特古斯长子。第七代多罗贝勒罗卜藏锡喇布是乌察喇勒图长子。第八代多罗贝勒阿穆枯朗是罗卜藏锡喇布长子。第九代多罗贝勒玛什巴图是阿穆枯朗长子。第十代多罗贝勒拉木棍扎布是玛什巴图族弟。道光十四年(1834年)袭爵,咸丰十一年(1861年)卒。晋封郡王,承袭三世。第十一代多罗郡王阿勒坦鄂绰尔是拉术棍扎布之子。第十二代多罗郡王旺喇克帕勒斋是阿勒坦鄂绰尔之子。第十三代多罗贝勒巴特玛拉布坦是旺喇克帕勒斋嗣子。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承袭多罗贝勒,1946年由苏联遣送回国,途中病死。


郭尔罗斯前旗。崇德元年(1636年)封固穆为札萨克辅国公,诏世袭阁替。第二代辅国公桑噶尔齐,固穆弟。第三代辅国公昂哈,固穆长子。第四代辅国公莽塞,昂哈长子。第五代辅国公诺尔布,莽塞长子。第六代辅国公策旺扎布,诺尔布长子。第七代辅国公额勒登额,策旺扎布长子。第八代辅国公恭格拉布坦,额勒登额长子。第九代辅国公绰克温都尔恩克巴拜,恭格拉布坦长子。第十代辅国公恩克托克托瑚,绰克温都尔恩克巴拜弟。第十一代辅国公阿拉坦鄂齐尔,恩克托克托瑚长子。第十二代辅国公图普乌勒济图,阿拉坦鄂齐尔子。第十三代辅国公齐默特色木巫勒,图普乌勒济图孙。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袭,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任哲里木盟盟长,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晋镇国公,1942年病故。


郭尔罗斯后旗。顺治五年(1648年)封布术巴为札萨克辅国公,诏世袭阁替。第二代辅国公扎尔布,布木巴长子。第三代辅国公安达什里,扎布尔长子。第四代辅国公巴图,安达什里长子。第五代辅国公多尔济,巴图长子。第六代辅国公索诺木扎木苏,多尔济长子。第七代辅国公锡喇博第,索诺木扎木苏长子。第八代辅国公固噜扎布,锡喇博第长子。第九代辅国公杨赞巴拉,固噜扎布子。第十代辅国公噶尔玛什迪,杨赞巴拉次孙。第十一代辅国公达木林扎布,噶尔玛什迪子,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袭。共传十一代。


杜尔伯特旗。崇德元年(1636年)封色棱为辅国公,顺治五年(1648年)晋札萨克固山贝子,诏世袭圈替。第二代札萨克固山贝子诺尔布是色棱长子。第三代札萨克固山贝子沙津是诺尔布从孙。第四代札萨克固山贝子巴图是沙津长子。第五代札萨克固山贝子班珠尔是巴图长子。第六代札萨克固山贝子色布腾瑞鲁布是班珠尔长子。第七代札萨克固山贝子丹珠尔是色布腾端鲁布叔父。第八代札萨克固山贝子纳木扎勒多尔济是丹珠尔嗣子。第九代札萨克固山贝子罗布彰是纳木扎勒多尔济叔父。第十代札萨克固山贝子博第是罗布彰之弟。第十一代札萨克固山贝子赛音毕力格,博第长子。第十二代札萨克固山贝子拉达那巴勒是赛音毕力格长子。第十三代札萨克固山贝子鄂绰尔呼雅克图是拉达那巴勒之弟。第十四代札萨克固山贝子贡噶绰克坦是鄂绰尔呼雅克图长子。第十五代札萨克固山贝子格力克巴勒珠尔是贡噶绰克坦长子。第十六代札萨克固山贝子拉什朋苏克是格力克巴勒珠尔长子。第十七代札萨克固山贝子希拉布罗不勒是拉什朋苏克叔父。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袭爵,中华民国元年(1911年)晋封多罗贝勒。第十八代札萨克多罗贝勒色旺多尔济是希拉布罗丕勒嗣子。中华民国五年(1616年)袭爵,1952年病逝。


清朝统治者对科尔沁蒙古王公的极高待遇

努尔哈赤及其继承者,给科尔沁王公高官厚禄,年班朝觐,不吝爵赏。“科尔沁以列朝外戚,荷国恩独厚,列内扎萨克二十四部首”。至乾隆年间,仅在科尔沁部就设有扎萨克六,功臣封爵五。自公爵至男爵共十七;轻车都尉和勋旧佐领达百数十员。其中“土谢图亲王、达尔汉亲王、卓礼克图亲王、扎萨克图郡王,俸币居二十四部之上”。科尔沁的地位,“已非新满洲可比”。此外,科尔沁贵族拿双俸,用黄带赐得三眼孔雀花翎。乾隆年间,科尔沁贵族把自己的部族与清朝的关系做作了一番描述:“奇渥王孙奕叶昌,分封内外姓名扬;婚姻帝室百年久,屏翰中华万里长。传世金貂绵胄子,归朝白马咏宾王;休夸本族恩荣重,部下朱伸亦宰桑。”


清朝哲里木盟


清廷将同祖近宗地域相联的科尔沁四部十旗组为一盟,定名为哲里木,三年一度会盟在今科右中旗西哲里木之地。


清代的哲盟,雄踞于北起嫩江流域,经洮儿河流域和西拉木伦河流域,南到养息牧河流域的广阔地区。其行政区划大致在今天齐齐哈尔到哈尔滨的铁路线以南(包括以北的林甸县),哈尔滨到昌图的铁路线以西(不包括扶余县),从昌图向西到库伦旗库伦镇一线以北(以南还有一小部分),从库伦镇向北经开鲁县开鲁镇再经扎鲁特旗鲁北镇,往北直至洮儿河上游一线以东。


清廷在哲盟设置州县行政机构

清廷在哲盟设置州县行政机构始于郭前旗。乾隆朝末年,郭前旗垦荒汉民在伊通河流域已达二千余户,垦出熟地二十六万余亩,清廷为对其加强管理,在嘉庆五年(1800年),于长春堡设置长春厅,后在道光五年(1825年),又移到宽城子,隶属于吉林将军。这表明封禁政策开始破产,哲盟各旗蒙古王公纷纷招垦,汉民流入蒙地日多,又加速了清廷在哲盟设州立县的进程。

嘉庆十一年(1806年),科左后旗昌图额勒克地方招垦己历四载,聚集人口四万之多,清廷设昌图额勒克理事通判来治理。到同治三年(1864年)改为昌图辽海抚民同知,光绪三年(1877年)升为昌图府,隶属于盛京将军。昌图府管理三县一州。一是奉化县,最初为科左中旗领地,原名梨树城,在道光元年(1821年),设昌图厅照磨,光绪三年(1877年)改设此县。二是怀德县,原属科左中旗领地,旧名八家镇,同治五年(1866年)划归昌图,光绪三年(1877年),改置此县。三是康平县,原是科左后旗领地,旧名康家屯。光绪三年(1877年)移八家镇经历治此,光绪六年(1880年)析科左中、后二旗南境,科左前旗东境改置此县。四是辽源州,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从昌图、康平、奉化划出部分地域置该州,设治在郑家屯。

最早设置在郭前旗领地的长春厅,到光绪十五年(1889年)升为长春府。同年又在郭前旗界内辽代黄龙府旧地设农安县,归长春府管辖。

在科左前旗的西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曾设有养息牧场。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以此牧场垦地设彰武县,设治在横道子,隶属于盛京新民府。


二十世纪初,清王朝为维持其统治,被迫“移民实边”,废除了蒙地封禁政策,以缓解边疆危机。清廷允许蒙古王公出荒招垦,并派遣官员主持放荒事务,于是内地的流浪汉民群涌而至,哲盟草原上又掀起了放垦高潮。伴随着土地开发,耕地扩大,农业人口不断增加,州县行政机构的设置从原来的科左三旗与郭前旗,发展到了科右三旗和札赉特、杜尔伯特、郭后旗。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科右前旗双流镇设洮南府,隶属于盛京将军,管辖五县。一是靖安县,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设于科右前旗垦地。二是开通县,同年设于科右前旗哈拉乌苏,后移至七井子。三是安广县,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于科右后旗解家窝堡。四是醴泉县,宣统元年(1909年),设于科右中旗醴泉镇。五是镇东县,宣统二年(1910年),设于科右后旗南叉干挠。

隶属于黑龙江将军管辖的有三个直隶厅:其一大赉直隶厅,光绪三十年(1904年)以札赉特旗莫勒红岗子垦地设置。其二肇州直隶厅,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以郭后旗垦地设置。其三安达直隶厅,同年以杜尔伯特垦地设置,又划分省属部分垦地来补充。与此同期,长春府辖区内因放垦之地增多,又新设二县:一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将农安县的农家、农齐、农国三区分出设长岭县。二是宣统二年(1910年),将长春府的沐德、怀惠二乡分出设德惠县。


由此自嘉庆朝至宣统朝,一百余年间伴随着对哲盟放荒开垦,地广人稀的草原逐渐变成了田垅阡陌的农田。哲盟东部、南部沿河流域的肥沃土地大多被开垦,清廷在此析蒙地设置了三府一州三厅十二县。即自北至南的嫩江流域大赉、肇州、安达三个直隶厅;洮儿河流域的洮南府及靖安、开通、安广、醴泉、镇东五县;伊通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的长春府及农安、长岭、德惠三县;辽河流域的昌图府及辽源、奉化、怀德、康平、彰武一州四县。这个增设行政机构的过程,一直沿续到了民国前期。


这些设于蒙旗辖区的州县与原来蒙旗的关系,是同一地方存在着叠床架屋的两套行政系统。实行汉民归县,蒙民归旗的分治管理。在同一旗内,放荒之区,设县治理,分隶于东北三将军;剩余旗界,由旗管辖,归蒙古王公统治,旗与县的地位平等,互不隶属,一些州县官吏还拥有兼管其境内蒙民的职权。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