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翁牛特旗的回忆

其实,在新旧变化之中,“老翁牛特旗”留给我们一种怀念,一种记忆。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这个丰富、多磨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

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承载这些记忆的既有物质的遗产,也有口头的非物质遗产。城市的最大的物质性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地名也是一种遗产。

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和身份。 我们总说要打造城市的“名片”,其实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城市历史人文的特征!翁牛特在新与旧的交替之中,它的历史人文特征就更加显现出。

01
城市篇
老旗委政府

老政府大院

南广场边上的电影院

乌丹路

熟悉的老转盘

乌丹路老二楼

乌丹路与向阳街

乌丹一中

02
故事篇

01

那个时候的翁牛特,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那时候,乌丹镇是叫宝日浩特

那时候,旗委和旗政府都是平房,可以随便进出

那时候,有个旗长叫张宗政

那时候,旗委刚有车的时候,就一台吉普车

那时候,旗委书记和旗长都是有手枪的

02

那个时候的翁牛特,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那时候,武装部的军人下乡都是骑马的,很威风的。

那时候,没有自来水,机关吃水要买的,有个姓徐的人是专管从井里打水的。

那时候,一个电影院, 电影院只能装八百多人,门票只有一角钱。

那时候,有个人叫大戏匣子,是个拉粪车的,不过会看脉。

那时候,乌丹镇只有一条街,那就是乌丹路

03

那个时候的翁牛特,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那时候,乌丹的饭店很少,有大众、新华、回民,还有几个小点的像马家馆子

那时候,旅店也很少,新华旅社、乌丹旅社、二分店、民族旅社

那时候,旗政府宾馆叫招待所

那时候,有个人外号张三斜,后来发迹了,成了三协

那时候,乌丹一中叫过八一八中学

那时候,河里水很大,有很多鱼的,下河湾能洗澡的,河里也能洗衣服

04

那个时候的翁牛特,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那时候,四中北叫马号,是政府养马的地方,那儿是乌丹镇的最北面了

那时候,一中院西边那有个大土包,很高很大的,是儿童们的乐园

那时候,乌丹还有剧团呢,有许多名角,像莫慧琴、赵奎亮、张少云、尹秀荣还有许多,不过健在的没几个了

那时候,乌丹没有***队,交*通和车辆由机动车监理所管理,名人大老徐——徐昭青——机动车监理,人很好的,虽然长的困难点,据说非常清廉。

05

那个时候的翁牛特,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那时候,旗医院在现在的中蒙医院,医疗水平一般。

那时候,乌丹有个103医院,名称是沈阳医学院第103医院,医疗水平很好的,老乌丹人都知道,提起来都很想念他们。

那时候,乌丹皮毛厂出的毡帽质量可好了,中国北方闻名。

那时候,乌丹只有一条柏油路——乌丹路,路两旁的下水道是敞口的,连盖子都没有。

06

那个时候的翁牛特,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那时候,南广场年年冬天冻冰场,那儿是寒假期间青少年的乐园,他们整天在那儿滑冰。

那时候,乌丹一中是随便进的,上课的时候家长进了教室老师老不管。

那时候,在照相馆胡同里有个“老边饺子馆”,卖的饺子真好吃,比家里做的好吃多了。

那时候乌丹少郎河上只有一座本桥,在现在乌丹桥的西侧,两边的桥墩现在还有。

那时候,乌丹镇黄土梁北边还有一条小河,虽然不大,但一年四季都有水。

07

那个时候的翁牛特,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那时候,乌丹有个小车队,可不是政府官员们的小车啊,是小毛驴车,大概就在全宁路的转盘的位置吧,赶车的全是清一色的女人——家庭妇女,她们也是装卸工,真能干啊,不怕脏不怕累。

那时候乌丹有个果树园,好大了,就在全宁小区那个位置。

那时候乌丹有个师范学校,是赤峰师专的分校。

08

那个时候的翁牛特,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那时候下河弯的水很深很清,能洗澡的。

那时候乌丹有个南广场,体委在那儿办公,那里设有文体活动室,有篮球场,有乒乓球室,冬天还有冰场。

那时候,乌丹镇没有自来水,有一个专门送水的张瘸子,赶毛驴车挨门挨户送水。

那时候,乌丹有路灯不亮,但有广播,大家在室外都能听见。

一张照片,一个故事。

一张翁旗老照片

一个翁旗的老故事。

老照片是一个记忆,也是一个传承。

时光的荏苒,褪色的记忆,并非谁愿。翁旗的光阴,悄悄带走了多少人的岁月,在记忆中留下了痕迹与年轮。

愿我们将这些泛黄老照片的记忆刻入时光,偶尔翻起,感悟这翁旗给我们留下的美好!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