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济纳土尔扈特部历史概述★
额济纳旗全称为“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而额济纳系由“亦集乃”音转而得名。(元代曾在今额设“亦集乃路”)。
额济纳旗属“土尔扈特部”,并与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合称四卫拉特。当土尔扈特西迁俄罗斯境内以后,方补以原属杜尔伯特部之辉特。
土尔扈特蒙古,是中国西北部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自古以来,他们以“游牧为业,逐水草而居,不事耕耘”。约在16世纪末叶,卫拉特蒙古始分成四部,并形成了卫拉特四部联盟,当时,虽然产生了以和硕特部首领拜巴噶斯为盟主的联盟,但由于其生产和生活的特点、四部仍旧处于分牧而局,部自为长的状态,分 牧于天山、阿尔泰山、巴尔喀什湖的广大地区。
本来,四部联盟的目的,是在“达尔伽”(盟主)的主持下来解决四部之间可能发生的矛盾以及联合防御外敌。然而,随着各部人口的增长和牲畜繁殖,在以游牧为业的各部之间,必然出现为扩大牧地而产生的矛盾和争夺。在封建社会里,游牧民族中心必然出现的这类冲突,对一个松散的联盟来说,各统所部之间的实力发展,打破了维持联盟的原有平衡,从而出现了各部实力对比的新变化。
17世纪初,准噶尔部实力不断增长,因而严重威胁着以和硕特部首领作为联盟盟主的地位,威胁着卫拉特其他各部。尤其是巴图尔浑台吉(噶尔丹之父)恃其实力强大,不但目无其他各部,并试图兼并土尔扈特部。为此,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与准噶尔部的巴图尔浑台吉不和,两部关系也随之恶化。为不屈属于准噶尔部而丧失本部的独立于尊严,土尔扈特部终于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率其所部西迁。
土尔扈特部西迁的另一个原因,还来自沙皇俄国扩张的威胁。17世纪初,当沙皇俄国的势力扩张到西伯利亚时,便开始了与土尔扈特等卫拉特各部不断接触,为妄图达到吞并卫拉特蒙古各部及其牧地,侵占中国西北领土,沙皇俄国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手段。1607年至1609年沙皇俄国先后两次派代表团到卫拉特游牧部落,以“不入俄国国籍”不准土尔扈特部在额尔齐斯河流域游牧,对和鄂尔勒克进行威胁,以及要求卫拉特各部“发誓忠于沙皇”。对沙皇俄国的无理要求,遭到卫拉特各部的一致拒绝,并围攻了沙俄的军队反击了沙俄的侵略。为避免与准噶尔部发生冲突和摆脱沙俄的侵略袭扰,土尔扈特部不得不逐渐西迁。大约历经14个春秋方越过哈萨克草原,渡乌拉尔河,于1630年来到这块水草丰美的广大牧场,打算在这里建立独立汗国。
1642年,沙俄利用准噶尔部与土尔扈特部之间的矛盾,唆使巴图尔浑台吉与沙俄共同进攻土尔扈特,但沙俄的这一阴谋遭到了巴图尔浑台吉的拒绝。面对沙俄的侵略与威胁土尔扈特蒙古不但没有屈服,而且攻打了俄国重要的城市阿思特拉罕,不幸的是和鄂尔勒克在攻城中战死。
和鄂尔勒克死后,其子书库尔岱青继位。书库尔岱青对沙俄的态度同其父是一样的,他们公开宣称“永远不当谁的奴隶……,不怕任何人”。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优良传统。
面对难以征服的土尔扈特部,沙皇俄国自然不会甘心,于是,他们从精神上(改变宗教信仰)和加重经济、兵役负担的手段来削弱其力量,妄图把土尔扈特部变为“己属”,然而这只不过沙俄的幻想而已。事实是,17世纪60年代,土尔扈特人积极参加了俄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领袖拉辛领导的反抗沙皇统治的农民起义,接着又于1706年、1708年两次袭击了阿思特拉罕的各部落以及奔萨斯卡亚和坦波夫斯亚等城镇,沉重地打击了沙俄的统治。
在反抗沙俄斗争的同时,土尔扈特部也更加怀念祖国和故乡,自西迁伏尔加河后一直与清政府保持密切的关系。
顺治三年(1646年),书库尔岱青,罗卜藏诺颜向清政府进表贡“附名以达”。
顺治十二年(1655年),书库尔岱青遣使直接同清朝建立联系后,便不断遣使进贡。
顺治十四年(1657年)罗卜藏诺颜及其子多尔济,遣使向清朝政府“贡驼马二百余”清朝政府还根据他们的请求以及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同意他们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进行马匹贸易以及到青海、西藏熬茶供佛。
噶尔丹起事以后,土尔扈特部参与了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阿玉奇“遣宰桑以所部兵千”防守于阿尔泰山之土鲁图,使噶尔丹不敢返回伊犁,噶尔丹死后,阿玉奇遣使“入贡庆捷”。
阿喇布珠尔入藏礼佛,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返回时,其路被准噶尔所断,便“遣使至京师,请内属”,清朝政府即封阿喇布珠尔为固山贝子,赐牧色尔腾(今甘肃西北部)。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敦罗布拉什(阿玉奇之子),遣使吹扎布等,历时三年艰辛,返回祖国,向乾隆奉献贡品、方物、弓箭袋。乾隆赐宴于热河行宫万树园。并派官员护送吹扎布到西藏礼佛。
从以上事例可以清楚的说明,身在异乡的土尔扈特部虽然远离祖国,但始终没有屈服于沙俄,并一直认定自己是祖国的成员之一。
沙皇俄国对土尔扈特人民残酷的阶级和民族压迫,终于促使他们下定决心,重返祖国。在首领渥巴锡的组织领导下,经过一番秘密筹划以后,终于于乾隆三十六年一月五日(1771年2月19日),开始举行举世闻名的武装起义并踏上了重返祖国的东归征程。数以万计的土尔扈特人冒着凛冽的寒风,踏着皑皑的白雪在跃马横刀的骑士们护卫下浩浩荡荡前进。随后,他们把所有不能带走的东西烧毁、遗弃,辽阔的草原烈火冲天,浓烟滚滚,愤怒的土尔扈特起义者杀死了居住在他们中间的数以千计的俄国外交官和商人,歼灭了赶来营救的沙俄军队。17万人的东进队伍在渥巴锡组织下只用了8天时间就通过了伏尔加河和乌拉河草原,把尾追的沙俄军队远远抛在后面。然而,在进入哈萨克草原时却遭到了哥萨克的突然袭击,9000名战士在这一激战中壮烈牺牲。二月初,东进队伍在奥琴峡谷再一次与哥萨克军队遭遇,这一次在渥巴锡的亲自指挥和全体将士勇猛攻击下,几乎全歼哥萨克军队,彻底粉碎了哥萨克军队的拦截。之后,又与追兵几经血战,终于于七月初(8月中旬)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行程万余里,及至到达伊犁,17万人,只剩下八九万人,损失近半。这一罕见的英勇壮举,将永远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见证。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以后,由于长途跋涉,衣衫褴褛,几乎丧失了所有牲畜。对此,清政府给予了妥善安置,在(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碑文中记有:牛马羊20万余头,米麦4万多石、茶2万其封,羊裘5万多件,棉布6万多匹,棉花近6万斤以及毡庐等。并封爵,渥巴锡为卓理克图汗(勇敢、英勇之意),渥巴锡所部是和鄂尔勒克的后裔,旧称土尔扈特,分东、西、南、北四路,共十旗。
而额济纳旗亦旧称土尔扈特,但不在十旗之内。额济纳旗为上述东路右旗纳木策凌之后,纳扎尔玛穆特之后裔,纳扎尔抹穆特原游牧于伊济勒河(伏尔加河),其子阿拉布珠尔假道准噶尔赴唐古特(西藏)谒达赖喇嘛,返回时,其路被准噶尔丹所断,只好留嘉峪关外,并遣使京师,请内属,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封阿拉布珠尔为固山贝子,赐牧色尔腾,雍正九年(1731年),游牧于阿拉克山等处,后定牧在额济纳河,这就是额济纳旗的由来。额济纳旗自清代以来,一直是独立旗。王公世袭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
- 上一篇: 历史上的额济纳——先秦至两汉篇
- 下一篇: 云讲解|历史的记忆——额济纳举旗搬迁历史回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