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王陵,在公主陵东一华里许地方,敕建于同治四年(1865年)。地处“青山拱抱,绿水环流,树阴掩映间,万瓦参盖,红墙隐约者,乃博多勒噶台旗僧亲王之陵也。查王名僧格林沁,为世袭郡王,忠直成性,勇武绝伦。清咸、同年间,督师南征,剿平捻匪,为清代有数人物,卒致轻身陷敌,死于王事。清廷轸念有功,诏封忠亲王,建陵于斯,极为壮丽。”(《科左后旗文史资料》第二辑109页)

      僧王陵园,坐北朝南,有内、外两道围墙,园内又有内院、外院之分。外围墙为土筑墙,内围墙为砖砌朱红墙。

      外围墙南大门上修有高大的牌楼,高约五丈。牌楼内立青石蟠龙圣旨碑。

      牌楼向内见陵园正门,陵园正门至过厅间为陵园外院。外院内有东西朝房各三间,东西更房各三间。正门与过厅间甬道两侧各有一石狮盘踞。外院围墙为砖砌女儿墙。过厅两侧朱墙上各开一扇侧门。过厅内陈列着僧王生前为帅的全部仪仗,有金爪、钺斧、朝天蹬、“迥避”、“肃静”等官显牌。还有凡经过僧王陵者,“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规定。朝房为供王爷子孙、扎萨克官吏、旗民百姓祭陵前的候室,更房,是陵丁的住室。过厅大门除举行祭典活动外不能开启,平日里陵丁等都走侧门。过厅向内以甬道与飨殿相连。飨殿内有僧格林沁塑像,塑像前摆设香炉、烛台等祭器。室内陈列僧王的宝刀、马具、战迹图等。飨殿后面朱墙尽头最高处有并排三座宝顶。飨殿与宝顶间以三级渐高形式的台阶相连。宝顶均建在坚实的台基上。三座宝顶中,中间高大者为僧王之墓,两侧稍小者为福晋与侧室之墓。

      僧王陵东侧,外围墙内有一座陵寝。是僧王伯父布和特木勒喇嘛之墓。

      在民间,过去有传说:僧王在山东阵亡时头颅被砍去,朝廷命工匠安装了金制的假头颅。1948年,当地农会根据民间传说打开宝顶时,僧王的尸首俱全,只是在左前胸有枪刀伤口。解放后,当地在陵园内殿阁办学校,1958年均拆毁。陵园内的苍松花草全部砍伐殆尽。一对石狮在“文革”中被破坏。只有朝廷命镌的青石蟠龙碑,由法库县民委重新立在原址当文物保护起来。

       青石蟠龙碑上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清同治皇帝的圣旨,现照录如下:“朕惟朝廷赐恤之恩典,莫隆於勋戚,策府酬庸之礼,尤备於哀荣。轸念前劳,雕筵既设,追思伟烈,石碣宜镌而科尔沁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忠勇性成,勤劳懋著荷。三朝之宠眷,经百战之勋名,由懿戚而备屏藩,典旗营而依禁御;属以匪踪之窜扰,爱修戎政以歼除,命尔专征。授为参赞,威扬连镇,凯撤高唐,特邀先帝之恩,用晋亲王之爵,洎乎朕承大统;深倚重臣,御侮折衡督师五省;侵寒耐署,临阵六年,奋爪士以同仇,熊罴共壮;奏朕公而告捷,枭獍叠擒。乃因余孽之狂奔,遂率偏师而进剿,何图小丑鼠伏难防,突掩重围,鸱张愈炽。枪誓埽期,克日而臧功;锋镝身撄,致将星之掩采,览封章而涕陨,示恸辍朝;赐奠缀而躬临,治丧给赙。祀崇太庙,诏配飨而仪隆,泽逮后昆,谕加封而典渥,缅兹忱悃,於谥曰:‘忠’。於戏!炳千秋日月之光,贞珉永勒;挹万古云霄之气,亮节常昭。式峙穹碑,敬承庥命。

       大清同治四年乙丑十一月二十日敕建。”(《博王实录》122页)

       除此之外,清朝廷在北京永定门建立僧王寺,又下令:凡僧王督师五省之地方,都建立忠王祠,让当地官民四季进香。当地官府还将僧格林沁战死的地方吴家店改称“落王庄”。

      僧格林沁的原籍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在王爷家庙祠堂内供奉僧王图像,民间还传唱赞诵僧王爷的九十九首蒙古文叙事诗。1868年,清朝廷拨银,在昌图城榆城子修建了僧王庙(即“忠王祠”)。

       1914年,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印务协理达崇阿,在布敦哈日根努图克乌布日希日嘎屯东泡子北沿,建了一座胡力根庙(胡日根苏莫),庙内用泥质塑造僧王塑像,立于其中。

       以上祠、庙,在土改运动中均遭破坏,画像、塑像毁掉,遗留物全部散失。by:乌力吉



乌力吉,蒙古族,祖籍辽宁蒙古贞,1945年出生在内蒙古科左后旗。1966年高中毕业恰逢“文化大革命”插队劳动,后参加工作。期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圆了迟到的大学梦。后调入公安机关工作,授一级警督警衔。退休后热心参与社会活动,曾任旗公安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旗老年科协会员,旗政协文史专员。闲暇酷爱读书,习读人文历史、文化艺术、民族习俗、地方风情……,曾为《科左后旗报》“史话栏目”特约撰稿,编著《蒙古学知识选编》,在《哲里木日报》(通辽日报)、《内蒙古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过20多篇风俗、史话、人文历史类作品。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