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更多新鲜资讯



磴口地区历史悠久,区位扼要,自然条件优越,地处北方大漠的边缘,是著名的河套灌区中心地带。北距狼山,南抵黄河,水丰草美,易牧易农,堪称塞北的天府沃区。从阴山岩画和考古发掘中得到证明,大约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劳动、繁衍。由于磴口地区是乌兰布和、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包围中的一块绿洲,屏山阻河,易守难攻,加之地易产牧,食盐资源富足,所以历史上就成为北方游牧部落和中原王朝争夺的战略要地。
夏、商、周时期,这里是北方庐帐控弦民族所谓“行国”的游牧范围。他们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内地农耕民族先后称其为荤粥、鬼方、猃狁、胡、狄、戎等。据史书记载,磴口地区在战国时是“七雄”之一赵国的九原邑管地,“赵武灵王时属高阙山南九原西部地。”但因赵国鞭长莫及,实际上仍是游牧部落的控制区域。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命令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逐匈奴”、“城河上为塞”,并北渡黄河,取高阙、陶山、北假中,筑城屯兵驻守。秦始皇又命“发谪徙戍”,移民垦边,于是,磴口地区第一次得到农业开发。秦朝在全国分设郡、县两级行政管理体制,磴口地方为九原郡九原县的辖地。秦末天下大乱,屯守边地军民内撤,匈奴人纷纷内犯,南下渡河,整个河套新垦区再次成为牧地。
汉朝战胜匈奴以后,在这里设立过临戎、三封、窳浑等县,并修筑鸡鹿塞,统归朔方郡管辖,一度又在郡上设置朔方刺史部,统一管理塞上的朔方、北地等郡。汉末到南北朝时期,局势混乱,郡县并废,再次成为匈奴人的牧地。磴口地区先后成为前后赵、前后秦和赫连夏等割据政权的属地。北魏政权一度统一北方,在今宁夏黄河东岸古灵州城设立薄骨律镇,对塞上统一实行军政合一管理,磴口地方为该镇管理范围。隋唐统一中国,磴口属丰州(后改为五原郡)。唐属丰州(后改为九原郡),上隶关内道,境内有西受降城,分别归天德军节度使、燕然都护府、安北都护府统领。
宋、辽、金、夏时期,大部分时间归西夏割据政权控制。蒙元灭夏后,在原夏国中心地带先后设立西夏中兴等路行省、甘肃行省和宁夏路,仍然管辖着包括磴口地区在内的河套全部地域。明朝原先为宁夏卫的防地,但实际上后来成为元太祖成吉思汗弟弟 哈布图哈萨磴尔嫡十九传后裔图鲁拜琥(号顾实汗)霍硕特部落酋长鄂齐尔国汗(顾实汗子)的游牧区,明军称他们为“套虏”。清朝为阿拉善蒙古王爷封地,军事上统归宁夏八旗驻军将军府节制。中华民国建元之初,包括磴口地区在内的内蒙古鄂托克、乌审和阿拉善三旗在军事上仍归宁夏将军指挥。宁夏将军府裁撤以后,鄂托克、乌审旗划归绥远,但阿拉善旗不仅军事上仍归宁夏护军使节制,而且行政事务也归宁夏道尹统管,其中的磴口地区与宁夏平罗县接壤,也被视为平罗县的属地,但实权仍在旗方手中。

来源:磴口县文联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