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更多新鲜资讯



磴口故事


磴口地域的形成

在第三系(地质年代距今1万年至126万年)造山运动的作用下,黄河冲破三道坎峡谷经阿拉善左旗的巴音木仁(老磴口)上江(永和江)进入了磴口县,过二十里柳子由今泄洪闸向北,沿补隆乌素(今奈伦湖)索窨子坑转西向敖龙布勒格至狼山山前折而向东,入乌加河向东流去。此时没有南河、北河之分。磴口今境除山地部分都在河东。

百万年之前狼山山前断裂带复活,中部山麓阶地上升,当晋陕峡谷开切,黄河上下贯通,磴口由此进入冲积——湖积平原。

黄河进入后套盆地后,先期在今乌兰布和地区游荡(遗迹表明赋存时间较长的有三条主河道),改道频繁,支叉衍生,冲积面扩张。经过漫长的冲积和沉积作用,加速了该区土壤的生成和发育。可能在三、四系之交,现在的乌兰布和地区,湖底逐渐抬高,浮出水面,陆地开始形成。大约在万年前这里的土地就已经具备了植物生长的条件。秦代的蒙恬率兵击退匈奴便“北驻蕃篱,屯垦戍边”,足以说明先秦以前乌兰布和地区就已经成为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可以说磴口地域的形成始于乌兰布和地区。

到了两汉以后,黄河改道东移至今沙区与套区的结合部。并在今泄洪闸附近分为南北两流,史称南河、北河。南河即今天的黄河,沿鄂尔多斯高原西北缘东而向北。北河始于今泄洪闸以下经南粮台、下江、旧地西侧,至今实验局、二海子、小牛犋、后海子、乌兰布和农场场部东、坝楞西、北向哈腾套海农场场部附近的点力素海子,再向北过今召滩至下西闸。在此处又分为两支,一支向北进今召庙、太阳庙、入乌加河;一支经民新、查干和二道桥经八岱东流。时人谓之南河(《地理誌》记载),南北朝时期南河南移十余里,从四坝海子沿向东过北河湾(陶来四社)经头道桥、黄羊木头东流,即《水经注》所指南河。这时的黄河北河是主流,南流为辅(东西向的河流一般都是这样,与地球自转有关)。

到明朝中晚期,北河继续改道。上段在临戎古城南,东拐进入今河壕,经马福盛沟过南营子进入四坝海子沿,折而向西,入召滩海子、团结海子,再向西入陈普海子、沙金海子、哈布龙海子、太阳庙海子至狼山前折而向东归乌加河东流。北河在清朝初期河床开始萎缩,时断时续。到道光年间全线断流,留下上述系列河迹湖,至今清晰可辨。黄河改道,流经变迁的过程就是土地形成的过程。所以讲磴口地域的形成始终是沿着黄河流泾变迁展开。这里需要说的是四坝海子沿的海子(今称金马湖)是磴口境内唯一在历史上承接过两次黄河改道的河迹湖,而且方向迥异。在乌兰布和地区土地形成后,还留下一个大的湖泊叫“屠申泽”,因北河断流而干涸。

清朝初期,黄河改道还有康熙帝一指而成说。相传康熙帝西征葛尔丹获胜班师回京,由宁夏乘船抵达磴口,见北河北而向西与其返京的方向迥然,随手指曰“汝何不由此向东”,即北河一夜之间改道并入南河,因此北河消失。这便是康熙爷访山东(贺兰山以东)手指黄河向东流的传说。上面所说的就是古代乌兰布和地区地域的形成。

今天的套区处于南河、北河之间,可以说是个大的夹心滩。在两河的冲积作用下,陆地逐渐生成,这部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游离于湖和滩之间,水大成湖,一片泽国,水小是滩,一马平川。据1980年全区土壤普查测定的结果表明:四坝、公地土壤的形成约1400多年,协成以上的补隆、渡口、坝楞、粮台土壤的形成约1200年。前者相当于初唐时期,后者相当于中晚唐间,比乌兰布和土地形成要晚数千年。汉代在今乌兰布和地区设置郡县,开发生产,那时候的磴口县套区很可能还是一片水滩。

套区的土地完全形成于唐代晚期,经过多年的熟化,到了宋代已经成为良好的天然牧场,但此时的磴口地区已脱离中央王朝的管辖,直至清朝之前的绝大多数时间是由契丹人和西夏人所占有。到明末清初,套区的植被尤为茂盛,红柳、白茨、芨芨草遍地丛生,黄羊、野兔、狐狸出没其间,著名记者范长江在其《中国西北角》一文中有描述,冯玉祥将军的回忆录中也有同样的记载,说明宋朝之后的磴口县套区部分就已经是一片富饶美丽、生机盎然的沃野了。




搜集整理:胡松柏

编辑:黄欣颖

审核:陈雨佳

终审:王治贵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微磴口

往期回顾




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来我市检查指导黄河防凌工作

中央媒体看巴彦淖尔丨中国向北开放大门愈加“敞亮”

中央媒体看巴彦淖尔丨中蒙最大货运公路口岸甘其毛都过货通关忙



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