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巴尔虎往事(第二期)



解读老照片 鄂温克人的地窨子




该照片拍摄于1976年的春天,在鄂温克民族苏木哈吉嘎查叫善都尼的地方,一个通古斯鄂温克牧民家庭在地窨子前合影。(阿木尔萨那拍摄)
残雪都融化了,但山区草原的气候早晚依然寒冷,孩子们还穿着厚棉衣,小男孩穿着毡嘎达,小姑娘穿着妈妈缝制的皮靴。哥俩似乎和外界很少接触,面对镜头表现的很生疏,主人的翻领皮夹克在荒野中显现着时代气息。地窨子前小孩身后有一个牛犊骨架,看样子夭折后喂狗了。房上挂着主人劳动用的“绍布高日帽子”,窗下面靠着马靴和凳子,可以看出出门便开始劳动了。院内木架上晾晒着被子和皮褥子,游牧生活条件艰苦,但生活气息满满。
在上世纪90年代前,在苏木所在地阿达盖和林间草原上分布着很多这样的房子,鄂温克语称“barak”(音译),系俄文借来语,俄罗斯语拼写为“Барак”( 棚屋)。鄂温克人除了居住木刻楞、蒙古包外,还住自己搭建的地窨子。这种地窨子是上世纪50年代后开始居住的,受东北民俗的影响又形成林草过渡带建筑风格,鄂温克族自治旗的蒙古族布里亚特人同时期也居住过这样的房子。可依山半地穴式而建,也可平地挖坑搭建,深挖半米以上,挖出来的土够盖上半部的房子。

第一层土挖出筏子摆放后用于砌墙。一般约5米X6米左右,也有大一些的,门在居中,两侧是阶梯式窗户,室内无间壁,人住靠北墙的床铺,屋顶两侧有倾斜度,与东北一面坡式传统地窨子不同,显得高大一些,其圆木梯形结构举架和立柱框架比较传统筏子地窨子更结实耐用。
筏子砌墙后用泥巴或牛粪抹上外墙,屋顶是不抹泥巴的,房架子上摆上树枝,铺上一层草后,用生土盖上一层就不会开裂。这种地窨子一般秋季建在冬营地过冬,几个人一两天时间便建完,多盖一座也可以当做牛犊棚使用。春季游牧时只拆走门板,便于防潮。遗弃的地窨子塌陷后雨水冲刷正好就回填坑了,除了草的颜色深一些,现在看不出哪里建过地窨子了。

征稿启事

居民朋友们:
旗博物馆征集上世纪90年代之前反映我旗重大历史事件、民族团结、革命军人(曾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及反映牧区生产生活的老照片。民俗节庆、大家庭合影、风光、市井、街道、建筑、厂房作坊、店铺、餐饮等各行各业的黑白、彩色老照片均可。本旗居民可送老照片或底板在博物馆扫描后取回原件,也可提供翻拍、扫描件,并提供故事线索。提供即授予版权,博物馆选用后在公众号陆续发表,用于今后展览、研究和图书出版等事项,有明确作者的,署拍摄者姓名。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联系人:巴拉金 

电   话:13948098982  

邮   箱:120132662@qq.com




撰文:特木其勒

编辑:呼格吉乐

审核:特木其勒



转载请注明来源:陈巴尔虎博物馆公众号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