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 殊  播讲:晨  浩

1949,中国  

文/蒋殊

当70根生日蜡烛燃情而起,主人公会不会蓦然回到自己的童年?
自然,国家不比人。尽管历经风雨沧桑,中国依然在一个个奇迹中不断崛起,如今更是大踏步行进在富强的复兴路上。史诗般的辉煌进程中,沉甸着曾经蹒跚起步的艰辛。一群耄耋老人聚拢而来,畅谈当年的酸涩镜像。时光流转中回望,少年记忆开启,烽火铺就出的1949是什么模样?

内蒙陕坝:边远小镇的清澈宁静

     1949年的陕坝与北平有关,因为傅作义。

       陕坝是今天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旗委、旗政府驻地,1949年是绥远省一个市。从1931到1946年,主政绥远的是傅作义,长达15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大举进攻绥远。1931年傅作义被国民政府任命为35军军长、绥远省主席,率部进驻。1939年2月,他率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和绥远省党政军团机关工作人员来到河套,将陕坝作为绥远省临时省会,开始抗日救国。陕坝因此成为西北抗日的桥头堡。发生了绥西战役、包头战役、百灵庙战役和著名的五原战役,特别是五原大捷,让陕坝名扬天下。
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人才奇缺。在艰苦的条件下,当地于1942年将设在宁夏黄渠桥的奋斗小学迁至陕坝,并创建了私立奋斗中学,这是河套最早的中学,被誉为“马背上的摇篮”,办学方针是“德智体兼修,教学做合一”。
作者 蒋殊 采访文中主人公 杨行正
就在这一年,10岁的杨行正跟着父亲从重庆回到陕坝。杨家本是山西怀仁人,父亲大学毕业后到了陕坝工作,之后又到了重庆。然而抗战期间,重庆轰炸非常频繁,百姓的生活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杨行正记得,炸弹几次在她身边不远处爆炸,小小的心灵天天心惊胆战。那时候,她跟着家人一次次进入防空洞。回家的路上,她都要从一具一具被炸死的百姓尸体中穿过。
这样的日子并不是最惨的,她的母亲期间因为患了肺结核无药治疗而惨死重庆。为了给三个年幼的孩子一个较为安稳的环境,父亲带着他们回到陕坝。
陕坝,从藏语“善巴”“松布”音译而来,是一个寓义“善良与财富”的地方。早在清末民初,就成为北疆茶马古道贡马互市,商贸流通的集散地。
靳双院 绘
站上这片远离内地的土地,杨行正第一次感受到时光的宁静。这里的孩子在读书,在游戏,在欢笑;这里没有伤痕,没有废墟,更重要的是几乎听不到枪声与炮声。
杨行正顺利考入陕坝奋斗中学。初中到高中的几年,她多次见到校长傅作义,总是一身灰色的棉质军服,感觉简朴平和。创校之初,他就亲自制定了“校长八训”:要有科学的头脑;要有愉快的心情;要有活泼的体态;要有健康的身体;要过朴素的生活;要有明白而坚定的语言;造成互相合作的团体;养成说实话做实事的风气!
这也成为日后奋斗中学教育学生的准则!
1949年的陕坝,依旧宁静且气度不凡,有砖木结构、气势恢宏的公共集会与文艺演出场所“中山堂”,还有专门接待贵宾的“塞上新舍”,均为陕坝的地标性建筑物。
17岁那年,杨行正上了高中。因之前绥远各中学普遍教学水平低,考入国立大学的学生极少。为改变这种现状,学校出台了多项政策,比如实行奖学金制度,优秀学生所得奖学金加上补助津贴,家里可以不掏一分钱就可完成中等教育;对考入国立大学或出国留学的学生,由省教育厅发放旅外津贴完成大学或留学教育;设立傅宜生(傅作义,字宜生)奖学金30名,数额甚巨,对贫穷孩子鼓励很大。
多年后的今天杨行正还记得,她当年一些成绩好但家庭贫困的同学,就是通过奖学金及助学金,顺利完成了学业。对于教师的标准,杨行正说只要优秀不怕路远不怕薪金高。当时省立学校教师每月收入30元,可购1400斤白面;高水平的教师收入更可达到每月150元!
杨行正说她中学时一学期的学费才一袋白面。
不仅重金聘请外省著名教师授课,还邀请胡适、张伯苓、刘半农等知名学者到学校作报告或讲学。
当然,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极其严格,包括校长及其它高层人员子女。奋斗小学学生可以走校,但初中以上就必须住校,统一着校服。只有周日早晨可以回家,但下午六点前必须返校上晚自习。而且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步行到校,尤其是家里条件好的学生,不得搞特殊。杨行正清楚记得,一次董其武的女儿周日返校因出门晚了,怕迟到,便申请坐了父亲的车。没想到被学校发现,在操场上点过名后,主管的老师当众用教鞭责罚了她。
教师一个学期下来不合格解聘,学生年级考试不及格留级。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们学习特别努力,杨行正的记忆里几乎没有游戏。她所在的高中班大概有30多个学生,其中女生12名,与男生分区域坐。不记得当时有没有男生悄悄关注过她,她的玩伴只有女生。学校音乐、体育、美术课程都有,因此其它也没什么特别的活动,课程大概有八、九门。幽静的校园环境,浓厚的学习氛围。多年后与当时生活在其它省市的同龄人对比,才知他们可谓是那个特殊年代一批幸运儿。
奋斗中学的学生宿舍,是用木板搭建的大通铺,初中部一间宿舍住20多个人,高中部八、九个。被褥整理按部队的要求,叠得整整齐齐,上面统一盖一条白单子。毛巾脸盆等洗漱用品一律整齐摆放在固定位置。杨行正记得,夏天的校服是黄色中式装,衬衫裤子一色,黄艳艳地映照在蓝天下。她不太记得傅校长的长相,不过今天看电视,她说里面的演员都不像印象里的他。
明艳艳的天空下,学生们围坐成一圈,吃着可口的稀饭馒头,或糜子米饭。与几年前的重庆相比,简直是两重天。多年后她听说许多城市通过一场一场惨烈的战斗,一批一批悲壮的牺牲,才得以解放,便越发为当初生活在陕坝而庆幸。

本文主人公 杨行正
1949年,陕坝奋斗中学的学生们依然像往常一样坐在教室上课时,他们的傅校长已经带着部队走出北平,让那座古城和平解放,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完好保存,更使200万市民免遭兵燹。9月份,傅作义再回绥远,动员帮助老搭档老部下及亲密战友董其武及孙兰峰,率此地的国民党军政人员4万余人实现了绥远“九·一九”起义,绥远和平解放。
1949年年末,归绥奋斗中学、陕坝奋斗中学与奋斗小学重组。1952年,私立奋斗中学改为公办,之后几度改名,1989年再次恢复“奋斗中学”校名,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中学和全国百强中学。
不管陕坝的奋斗中学发展如何壮大,留在杨行正同龄人记忆里的,始终是动乱岁月中一方静谧纯净的空间,一个有着浓郁文化氛围的校园。
本文节选自蒋殊作品《再回1949》(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关于“1949,中国”
《再回1949》,是为共和国70年策划的选题,是记录重大历史时刻的出版担当!选题源于蒋殊的一篇获奖散文《一碗饭,一条命》,以及之后出版的《重回1937》。她的散文让我看到,她真心愿意抒写与重大题材有关的内容;她的著作更提示我,她有能力抒写与国家历史紧密相连的作品。所以,《再回1949》无论从书名的确定还是内容的策划,都是延续了蒋殊的所长。
蒋殊是一名优秀的文字工作者,愿意将国家宏大的历史时刻和民族不朽的精神力量,用不拘一格的文学样式呈现出来,传承下去。同时昭示读者:历史不应忘记,精神不能忘记!
这是一本用心、用情、用力讲述的中国故事。希望尤其是青少年读者读过之后,能从内心真正体味出文字工作者和传播者的用心良苦,体味出“小人物看到的大视角、小故事呈现的大主题、小抒写成就的大文章”。
——陈彦玲《再回1949》出版策划人
作者 蒋 殊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冶金作协副主席,太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为《映像》杂志执行主编。迄今为止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文艺报》《小说选刊》《中国作家》《上海文学》《北京文学》《中华文学选刊》等国内大型文学刊物发表作品若干。著有散文集《阳光下的蜀葵》《神灵的聚会》《百年长川》《重回1937》《再回1949》。曾获“赵树理文学奖”及《小说选刊》年度大奖。《阳光下的蜀葵》《重回1937》分别进入2016、2019年全国农家书屋。有作品分别收入中国散文、随笔年选及散文年度排行榜;散文《故乡的秋夜》收入2014年苏教版高中读本。
播讲者 晨 浩原名王智敏。毛泽东形象特型演员、国家广电总局播音员、主持人上岗业务实践主考员、山西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山西工商传媒学院教授、太原广播电视台主任播音员。被团中央授予优秀辅导教师。所播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血祭长空》获得国家银奖、山西省一等奖。音乐专题片“依依别离情”荣获国家二等奖、山西省一等奖。并担任荣获釜山国际电影节、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优秀奖、国家最佳影片提名奖的电影《不二》中的男一号演员。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