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转盘是古镇陕坝的地标之一。早在民国时期,这里便聚集了走西口的移民以及商业门店,逐渐成为陕坝一处繁华之地。随着小转盘路的改造拓宽,小转盘十字路口的视野一下子豁然开朗,让这个曾经古朴而热闹的街口焕然一新。

      杭锦后旗北有阴山横亘,西有浩瀚的乌兰布和沙漠,是走西口移民到河套的一处最后落脚地。最早来杭锦后旗的走西口移民居住在陕坝西北边的西沙壕,形成居民点,后聚居成村落。1907年,比利时传教士在陕坝建起了天主堂,教民和租种天主堂土地的移民陆续聚居陕坝,随着天主堂、清真寺的建立,居民及手工商业逐渐向小转盘周边聚集,并形成以小转盘为中心的商业和居住布局。据《杭锦后旗志》记载:“1926年,陕坝建成清真寺和一部分手工业作坊,并有广和义、长春堂、万德堂等中药店开业,此时陕坝居民达400户,以小转盘为中心的十字街道已现雏形,成为商贾贸易的集散之地。”

      小转盘与大转盘在龙宝街上东西相望,是陕坝镇的两大地标。据陕坝镇铁匠巷里的老居民回忆说,解放前的陕坝镇是一座由土城墙围成的小城,当年陕坝的土城墙东至大转盘,南至汽车三队,西至旗医院东面的沟壕,北至天主堂,土城墙的东、西、南面各留有城门,其中南面有大南门(现在的汽车站)和小南门,大南门和小南门也由此而得名。随着居民增多,商业入驻,陕坝镇形成了四条主要街道,其中东西街有两条,一条是小转盘东西路(现在的龙宝街),第二条是天主堂门前的东西路(邮电街);南北街有两条,一为小转盘南北路,二为小转盘以西的一条南北路。1939年,绥远省政府由榆林迁来陕坝,傅司令长官部也进驻此地,一时军政人员猛增。期间陕坝的主要街道发展到6条,即中正路、中孝路、维新路、中山路、复兴路、抗建路。并陆续营建司令长官部八大处,省政府各厅处,以及中山堂、奋斗中学、奋斗日报、塞上新舍等,成为当时塞外唯一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重地。

      陕坝的商业起于民国时期,兴于抗战时期。民国时期,陕坝集镇的人口增多,在小转盘南面陆续聚集了一些从山西、陕西、河南等地上来的手艺人和小商贩,形成铁匠巷、木匠巷和市场巷,专营手工铁器、车马挽具、桌椅板凳、布匹针线等。在小转盘东南还有较为有名的隆记缸房,专门从事酿酒卖酒生意。抗战时期,陕坝的商业日渐兴起,以小转盘为中心的商业门店分布较多,有药铺、饭庄、酱菜、书店,布匹、糖业烟酒、日用百货等店铺,在市场外围还有缝纫理发、钟表修理、算命说书、小茶馆等。较为有名的有位于小转盘西北的广和义中药铺。广和义药铺设有门市部,专门经营中药村,还成立了收购、加工、剖制丸散的中成药部和办理批发中药材的业务部,由于抗战影响,药材只靠西路(银川以西)进入,在鼎盛时期雇员达到二三十人,仅学徒工就有十余人。广和义药铺还给外地小药商批发中药材,其业务扩展到整个河套地区,成为河套经营中药材的霸头。在小转盘东南的玉恒永饭庄生意兴隆,其稍美、炒菜颇具特色,并包揽酒席生意,是陕坝一个较为高档繁华的饭店。与此同时,一些名牌字号的小食品丰富起来,如玉记酱院的双醋、恒玉兴的糕点、蚨来号的八宝酱菜、回民马寿祥的清真茶食等等,在当时都驰名于陕坝或绥西。

      小转盘西南面是陕坝最早的居民区之一。民国时期,一些有钱人在这里大兴土木,建起了十几座颇具晋陕风格的民房,入住人口也较为稠密,一时这里成为陕坝最富裕的居民区。随着时间的迁移,这些古民居几易其主,大部分古民居因陈旧而被主人拆除,又新建起砖瓦房。后来随着房地产的开发,小转盘周边的平房逐渐被楼房取代。值得庆幸的是,铁匠巷里的两座古民居被保留下来,虽历经近百年的风吹雨打,但这些承载古镇历史与文化的古民居依然傲然挺立,似乎向世人诉说着过往的历史。

      小转盘路是陕坝南北走向的一条交通要道,两边聚集着稠密的居民、商业门店和学校,每天人群与车辆川流不息。记得在我小时候,父亲领着我赶着骡子车上陕坝街卖西瓜,常走小转盘路,并以此为中心走街串巷叫卖,由于一些小巷道狭窄,骡车进不去,卖出的每一袋子西瓜,都是父亲扛着送进去的。大学毕业后,我在旗里参加工作,便在陕坝落户安家,我上下班常走小转盘路,这条街上的一门一店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近年来,随着陕坝镇人口、车辆的增多,小转盘路显得更加拥堵。2017年,旗委、政府顺应广大市民的呼声与愿望,启动实施小转盘南路的拓宽改造,路面由8米拓宽到18米,改为双向四车道,2018年春节前又及时安装了路灯,受到广大市民的普遍赞誉。行走在这条古老而又年轻的街道上,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没有堵车的烦恼,心情也随之轻松畅快。

      现在的小转盘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周边的商业门店鳞次栉比,变得更加宽阔、繁华、时尚、有序,但它厚重的历史感和日久形成的地标感却深深印刻在陕坝人心中。

编辑:杭锦后旗融媒体中心

来源:郎有存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