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伦关帝庙
程玉富
根据史料记载,库伦关帝庙(俗称老爷庙)始建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是由库伦、土默特、宾图、敖汉的蒙汉人联合建成。在前清"蒙疆封禁"的时代,政教合一的库伦旗由于其特殊地位,成了一处开放的商旅聚散地。南通奉天、锦州、义州、营口、大连等处,北达呼伦贝尔、东西乌珠穆沁、巴林、扎鲁特、宾图等地,曾是繁华一时的牛马交易市场。这一特殊地位刺激了库伦经济、文化的发展。库伦关帝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修建的。关帝庙从一开始就由库伦街商会筹建,由库伦街商会管理,并且是商会的聚会场所。庙上虽有住持和尚,但是完全听命于商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绥东县在库伦设治后,曾在关帝庙建起"库伦街两级小学校"。库伦关帝庙的宏伟建筑和围绕关帝庙举办的各种庙会活动,反映了那一时期小库伦的经济文化概貌。
土地改革后,翻身觉悟了的库伦人民再也不乞怜于关帝这一偶像。关帝庙随渐次遭到破坏,到1960年因修水坝,完全毁掉。现在唯一可以凭吊的是埋没在库伦镇西头水库里的半截石头旗杆。本文是笔者采访了多位库伦老人和查阅资料后整理而成。意在显昭库伦历史文明,以励后人。因年代久远,众口不一,内容难保确凿,甚至以讹传讹,也未可知。还望知情者,不吝赐教。
一
库伦关帝庙座落在库伦镇中街西端。占地约6000平方米。
关帝庙分东西两个建筑群。中间有角门相通。四围是高大的青砖围墙。
东面的建筑,中轴线上一连二进院落,左右建筑对称配合。最前面的山门是三间起脊硬山式瓦房。中间是门洞。两扇朱漆大门,尺许高的门坎。大门上金钉排列,一面一个兽头门环。门上高悬"关帝庙"巨匾。门洞两边各一间马殿。屋内各有全鞍泥塑马一匹,马童一个。马左红,右黄,有五彩鞍饰,普通人扬手可够马背。马童手执簪缰,神态安详。整个山门座在十三级石阶之上。在山门两侧还各有一道旁门,供平日出入。山门前石阶上有石狮子一对,石质旗杆两根。旗杆高三丈六尺,各二节,用铁箍套接,上雕祥云和盘龙。据传当时对接旗杆很费周折,众匠人百思无计。后来领工匠人夜得一梦;关帝责其无能欲用土将其活埋。惊醒后顿悟,决定用堆土法。一筐一篓,硬是垒起二丈四尺多高的土堆,接好旗杆。
进得山门,沿中轴线,穿过二门,直至关帝庙正殿是方石铺成的甬道,两侧均为青砖铺垫。一进院内两厢各有五间青砖筒瓦房。东厢房曾是两级小学校舍。厢房南端东面是钟楼,西面是鼓楼。都是二层的重檐建筑,雄踞挺拔。
在二道门前两侧各有一座石碑矗立。碑上一面刻有建庙施舍资财的人名,一面是刻有"敕建"字样的建庙铭文(可惜石碑已失,铭文不得其详)。碑下赑屃踞伏,驮着石碑。
二门是一间门楼建筑,两扇朱漆大门。门首悬挂"万古英风"巨匾。二进院内正面是关帝庙正殿。三间正殿座落在四尺多高的台基之上,气势雄伟,富丽堂皇。东西有配殿各三间,一色青砖筒瓦,起脊的硬山式建筑,正殿左右各有两间耳旁,耳房与配殿之间又各有厢房三间。正殿台阶前甬道上是一座高丈余,由一块巨石雕凿而成的焚香亭。亭有六角六面六个门。每门旁都镌刻有对联、图饰,周围是雕花栏杆。整个二进院落显得匀称齐整,古朴典雅。
二
关帝庙的主建筑是正殿,座落在中轴线的最后缘。殿基高出青砖地面四尺多。三间正殿属于飞檐起脊歇山式建筑,彩绘油饰,雕梁画栋。拾级而上,正面是三间三扇对开朱漆花格大门。门前是一丈多宽的抱厦,与东西山墙外的游廊相接。
正殿门楣上高挂"亘古一人"蓝地金字巨匾。
大殿三间一明,南北跨度三丈有余。关羽泥塑像巍然高坐。绿袍金脸,五绺长髯。头带冕旒,足登厚底卷檐儿靴。为与君王区别,关帝的冕旒玉串少二,为十一串。关帝身后有两小童手执龙凤扇,座前左右围着木制雕花屏风。两侧各有一军校,执令牌、令箭。关帝头上悬挂的是乾隆御赐"正大光明"匾额。上书"乾隆十八年四月十八日敕封",并有乾隆印鉴。
关帝座前是并排两张紫檀木香案。前面的香案正中是贴金香炉,炉内香烟缭绕,终日不绝。炉两旁是两个贴金蜡台,点的蜡烛全是金字红蜡,二尺高,碗口粗细。后面的香案高出半尺,也是中间放香炉,两侧放蜡台。香炉高一米,一尺见方,四腿拱立,里面不点香火,只做摆设观赏。
两厢是关羽的八员战将立塑像。一侧是黑脸周仓,手执青龙偃月刀,关兴、王甫,一侧是关平手托宝剑,廖化、赵磊(另两位记不起名字)。每人面前有香炉一座。一个个气宇轩昂,威风凛凛。
殿内从东山墙南端起,三面墙壁画的是全部三国故事。"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诛颜良斩文丑"、"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华容道"、"战长沙"、"单刀赴会"、"水淹七军"……、一幅幅画工精细,形象逼真,场面壮阔。生动地记录了关羽的神勇。
正殿左侧是东配殿,三间一明。供奉天、地、人三皇。
右侧西配殿,也是三间一明。室内供奉几尊泥塑像,有财神赵公明,有木匠祖师爷鲁班,毡子匠祖师毡弹老祖,还有灶王等。殿内南北山墙和西檐墙均有壁画。其中最吸引观众注目,最足珍视的是灶王身后的一幅。画面上是一条两端系在铁钉上的红绒绳,绒绳上挂着年历、蒲扇、念珠、眼镜等什物。铁钉、绒绳和几样挂着的什物,影子投在白灰墙上,使人初看分辨不清是绘画,还是实物。画面上没有衬托主体事物的背景,也没有表示幅面的框边。这正是作者的技巧所在,也是使人分辨不清真假的奥妙所在。
三
关帝庙的西部建筑是前后两栋房。后栋是五间平房,两开门,与关帝庙正殿列齐。东首两间是伙房,西首三间是丈房,供住持和尚住宿。
前栋房是硬山式青砖筒瓦庙宇,东西两间。东间是"三霄娘娘庙"。相传三霄娘娘是赵公明的三个妹妹:云霄、碧霄、琼霄。在三霄娘娘座下两边分立着痘疹娘娘、送生娘娘、十不全(施世纶)等四尊像。
西间称"九圣祠"。供奉的是马王爷、城隍、土地、龙王、虫王、山神、苗神、閻君等九位。九圣祠一进门左右是两个青面獠牙面目狰狞的小鬼,一个手举狼牙棒,一个手执追魂索命牌,牌正面写"勾魂取命",背面写"你可来了"。壁画是十殿閣王公事图和十八层地獄图。
娘娘庙和九圣祠都自成套院,各有门楼与西部院子相通。整个西院前有大门与关帝庙山门平行。
关帝庙西大墙外是一片杨树林,郁郁葱葱。清冽的库伦河水由北向南依杨树林边汨汨流过。到山门前折而东向,呈 L 字对关帝庙形成半包围。关帝庙山门前小河南北岸地势平缓,各有一大块开阔地。前面的缓缓流水和远处的沟崖,把依山傍水的关帝庙装点得更加阔展雅静,宏伟壮观。几百年来它与库伦镇东端的兴源寺、福缘寺、象教寺等古庙宇建筑群壁立呼应,相映生辉,谱写了一篇灿烂辉煌的库伦文明史。
四
库伦关帝庙闻名遐迩,不只是它建筑宏大雄健,还在它的庙会活动规模壮阔,热闹非凡。
关帝庙是诸神齐聚之地,各种各样的神事活动非常颍繁。如旧历三月十五日閻王庙会(俗称鬼节),四月十八日娘娘庙会,四月二十八日的药王生日等。加上进香、许愿、施舍的各路善男信女纷至沓来,关帝庙很少有清静的时候,终日香火不绝,但规模最大,场面最壮观的要数旧历五月十二日的关帝庙会(俗称"老爷出巡")。
自从关帝庙建成到抗日战争胜利前一年,关帝庙会成了库伦镇人民的传统节日,规模越办越大,场面也越办越红火。据现在库伦镇的几位耄耋长者讲述,庙会在清末民初的三二十年里特别隆盛。
每逢旧历五月来临,库伦街里就充满了节日的喜气,人们谈论的中心也转到庙会活动上来:今年将有什么好节目,唱什么戏,雕的马最好,会上将有什么好商品供人选购等等。
最忙的要算商会了。每年的五月十二的庙会都由库伦街商会主持,筹措资金、安排活动、布置庙院。为了职责分明,商会排定每年由一家商号值年。当值的商号由老板或掌柜的出面操持一切,称为值年人。各大小商号店铺作坊除供奉例银外,还要各自组织安排节目,如"五花棍"、"秧歌"、"抬歌"、"背歌"、"耍中幡"、"高跷"、"旱船"、"舞狮子"等等。对此,大家都很尽心。一方面向关帝祈求庇佑,一方面是夸富耀荣,希图隆盛。因此,即使是平日里克扣百姓,惜财如命的吝啬鬼儿们,此时也要做出慷慨解囊的"大方"表示。
到五月初八、九,商会的值年人或受委托的执事,就开始在关帝庙"办公"了。西配房是执事房,东配房搭起锅灶,供应办会人的膳食。
准备工作从清扫殿堂和搭砌架开始。每年庙会前都要把关帝庙二进院内完全棚住。在二进院四周,即南院墙边,正殿台阶下和东西配殿檐下竖起一行架木。架木插入嵌在青砖地面里、中间凿好圆孔的方石中,每隔丈把远一根。待四面脚手杆架好,上面就用成匹的白五幅布或蓝花旗布编织,使整个二进院变成了一个高丈余,与正殿、东西配殿四面相接的、浑然一体的荫凉世界。
正殿廊檐下设乐班,西侧称武场,即锣、鼓、钹等打击乐;东侧称文场,即笛、管、笙、箫等吹奏乐。正面石板甬道前方两厢排列兵器架,上摆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十八般武器。后面是老爷的半朝銮驾:有"肃静"、"回避"牌匾和彩旗、方囊、金瓜、钺斧、龙凤扇、八抬大轿等。
五月十一就开始了"献马"活动。各个商号店铺的老板或掌柜的都把自己心爱的好马披挂整齐牵到关帝庙,在鼓乐声中拉上正殿台阶,从大殿东门进去来到关帝坐像前以示虔敬。然后从西门牵出,骑着在库伦街上夸耀一番。骑手人人是长衫小帽,手执二龙吐须马鞭,坐下马个个似出水蛟龙,銮铃丁冬,好不风光气派。
在庙会兴盛的年月里,关帝庙山门外,小河岸边坐南朝北搭起一座座大戏台。一些大商号、店铺和作坊还在两侧搭起看台。库伦中街和后街各临街店铺、商号都彩灯高挂,粉饰一新。各门前都是黄土垫道,清水泼街,专候老爷出巡。
五
关帝出巡的最后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中进行。
五月十一日,关帝的"半朝銮驾"已经齐备,各项执事都已落实到人头。
十一日深夜,庙会的值年人沐浴净身后率领一人在鼓乐声中来到关羽的行宫,即正殿的西首两间耳房内。这里放着一尊关羽的藤编坐像(一说是紫檀木雕像),又称"行像"。坐像高二米有余,面如重枣,五绺长髯。值年给关帝叩首请驾,为老爷披挂停当,从耳房中把行像背到外面天井里放着的八抬大轿上。据传关羽的这尊行像是在山西一位藤编艺人处制做的。四肢关节都能活动。本来是要安放行走机关的,只因主人吝啬,少付了几个钱,害得商会的老板们年年去背。这还不算,相传,因关帝在天有灵,对那些心术不轨的东家还要施展"千斤坠"的神威,压得他龇牙咧嘴,双腿酸软,汗流浃背,以示惩戒。因此上,轮到值年的人,都是诚惶诚恐,潜心祷告,唯恐稍有差池。那些平日受到东家虐待的伙计和百姓们,也都盼着这一天老爷为他们解气。
五月十二日早七八点钟,庙上的大钟敲过三通为号,人们齐聚到庙上。各路执事都按部就班。值年人查点完毕后喝令:"起一驾一!"只见一个人在山门外支起一尺多高、直径三寸多粗的小钢炮,"通、通、通"三声互响,文武场顿时齐声奏乐。这时浩浩荡荡的出巡队伍,依次开出了山门。
大队之前是二十四四标枪对子马。这些马多数已在头一天的"献马"活动中露面,只是骑手一般都换了人。他们各个身穿"号服",手擎标枪彩旗。
对子马之后,是庙上收养的几匹赤兔马,个个是雕鞍彩辔,膘肥体壮,红似炭火。其中还有一匹是关帝的专骑,背上驮着关帝牌位。
随后是鼓钹和开道的铜锣。铜锣并排两面,每面各由两人抬着,上插一面小旗,写着"金鼓"二字,锣面直径二尺有余,后面的人手握锣槌,哨、哨、哨,一路敲打。
武场之后是文场——笛管笙箫,吹打弹拉。演奏的人多是街外的蒙古族群众,多时超过三四十人。
"半朝銮驾"过来了。几十杆彩旗迎风飘扬,一杆镶边大旗,中间绣着一个"关"字,赫然醒目。八面"肃静"、"回避"牌子,十几面黄罗伞、红罗伞,还有低头龙、抬头凤、金瓜、钺斧、朝天蹬。身背印玺,手捧圣旨和手执令箭的执事,紧紧跟随。在八支提炉后面有几十人到上百人的上香人,个个手擎金锭香,列队而行。值年人手托关帝铜像,走在老爷的八抬大轿前。轿左右各一人,手执龙凤旗,轿后一人举着方形罩伞,簇拥而行。
走在关帝轿前的还有周仓。他身披锁子连环甲,头顶铁盔,面如锅底,肩扛青龙偃月刀。刀是按《三国演义》书中所写锻造,重量是十八两制、八十二斤。能扛得起这把刀的人是要有一把好力气的。一把偃月刀,引逗着无数争强好胜的年青小伙子争相比试。有的只能扛得起,有的可托平身,力气大点的能举过顶。最好的则不但不费力地举过顶,还可以上下左右、身前背后地耍弄一番。可惜有这等身手的仅是寥寥几人。
“老爷出巡"的路线是从关帝庙到库伦镇东端的"汗王庙",即现在的库伦一中所在地。在库伦街未冲成大沟之前是穿过中街,一直由西向东。自1923年大水之后,中街狭窄难行,而改由出关帝庙折向北,自后街东行。
此时,街里的居民,从乡下或外旗县赶来观看"老爷出巡"的入,早把把沿街两厢挤得水泄不通。
出巡队伍来到"汗王庙","半朝銮驾"停在庙前。喇嘛摆好香案、供品,齐声诵经,吹起大号,列队迎接。身着法衣,头戴法帽的大喇嘛向关帝见礼后,把值年请进"汗王庙"正殿。值年入手托关帝行像向"汗王"三鞠躬,然后把行像放在一边,点燃香烛,俯首再向"汗王"行跪拜礼。拜谒完毕,"关帝出巡"即告结束,队伍起驾原路返回。
值得指出的是,关帝所去的"汗王庙",並不叫"汗王庙",而是"吉祥天女神庙"。里边供奉的也没有什么"汗王",而是吉祥天女(或称吉祥天母)。这样一来库伦街上通常解释的关帝拜汗王是臣拜君的说法也就不能成立了。原来,吉祥天女神庙是锡勒图库伦第三世达喇嘛西布扎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监造的。供奉的吉祥天女神像是五世达赖喇嘛早年在西藏送给他的。西布扎喇嘛把吉祥天女尊为库伦的主神,不但在吉祥天女神庙供奉,在兴源寺里也设有神位。那么关帝年年去拜天女神究竟为了什么呢?笔者以为这要从库伦的历史发展中去找答案。历史上库伦是政教合一的建制。由于在蒙古族中传播喇嘛教,拥戴清朝统治而受到了清初统治者的赏识,从而发展起来。随着库伦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渐趋发达而不断涌入的关内汉族人,自然要依赖于库伦旗政教权势。这就要采取一系列迎合、取悦于政教统治者和主体民族——蒙古族的措施和作法。让汉族人崇尚的忠勇仁义的化身——关羽去朝拜被库伦政教统治者奉为主神的吉祥天女,实在不失为一种联络蒙汉民族感情的好方式。从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考虑,这大概算是一种民族和睦修好的表示吧。
六
伴随着五月十二关帝庙会的是大规模的游艺活动。
各项游艺活动都是驻库伦街各大小店铺、作坊自行筹办的。
节目中包括我们现在还能常见的舞狮子、跑早船、扭秧歌、踩高跷、拉小车子等传统娱乐形式,其中也有不少是在库伦近几十年绝迹的节目。
耍中幡。一根三丈多高,碗口粗细的大竹杆,上半截固定两根成十字的横杆。横杆四端有四根彩绳与顶端相连。顶端、彩绳和横杆上挂满了彩旗和八仙人。耍幡的人身穿紧身裤,缠大腰带赤膊上阵。只见他把粗大的幡杆高高举过头,猛然旋转,四周彩旗、仙人飞舞,带动呼呼的风声。一会儿顶在头顶,陡然又落在脚尖,一会儿弹起,再用下巴颜儿托住;忽儿又飞起停在肚脐眼儿上。左右肩头,胸前背后,上下翻飞。一路走,一路耍,一路吆喝,十足的津门天桥把式。
五花棍。一般都是木匠铺、铁匠炉主办。百十号人,拉开阵势,一色的紧身三节衣,头系英雄巾,足蹬抓地虎靴子。每人手持二米多长、锄杠粗细的五花棍棒,甩、耍、轮、翻,各个身手不凡,令人眼花缭乱,互相敲击,发出清脆而有节奏的声响。
舞叉。三股钢叉,两侧的股苗上穿着三两个铁环,稍一抖动,哗哗作响。舞时是一二十人,排成两行,一色的武生打扮。
跑竹马。一般都是店铺里十几岁的小伙计们表演。三二十人,头裹白羊肚儿手巾,身着对襟白褂。每人跨下一匹"马",马头由竹片制成,糊上纸,画上嘴脸,马尾是线麻染成,扎在腰间,用布裙罩住。骑手一手勒丝缰,一手执鞭。前后扭动,左右穿行。踩着鼓点,兴致盎然。
压杆。由两根碗口粗细的圆木做成四人抬的木架。木架下安四条腿,停下时,可平放在地上。木架中间的支点上固定一根二丈多长的杠杆。在杠杆的阻力端点上方固定一个铁围椅,能把坐上去的人牢牢地缚在上面。围椅下装饰成人腿金鸡独立的样子。围椅上的人装扮成各种典故或戏剧入物。耍动时四入抬起木架,两个人把握杠杆动力端,上下挥动杠杆,扮相入就在另一端随着起落表演各种动作。杠杆压下时,扮相人可以升起一丈多高,机灵的还能顺手抓住门洞檐下飞过的鸽子。
抬歌、背歌。抬歌是象压杆一样的木架,不过是八个人抬的。木架上倾斜着固定一根一二丈长的高杆,有时装饰成笛子或箫管的样子。在高杆的上头,固定三个坐位,可同时三个人在上面表演。扮相人通常都是美貌伶俐的少女,扮成"红娘下书"、"仙女下凡"、"嫦娥奔月"等角色。有的脚"踩着"一片祥云,有的"站"在一柄拂尘顶端,有的又"停"在一片切开的西瓜瓤之上。远远看去凌空飞舞,飘飘欲仙,甚是新颖精彩。背歌,上面只有一个扮相,下面固定在一个铁背架上,由一个成年人背着表演。与抬歌相比,虽没有那么壮观多姿,但却非常灵活。背的人可以站起、蹲下,随意扭动。
…………
上述节目,好多都是由山西人开办的店铺排练的。每年五月初五端阳节就开始彩排表演,到五月十二形成高潮。在关帝庙会兴盛的年月里,常常是头前的节目到了东仓(指天女神庙),后面的好几样还没有出关帝庙山门。东西二三华里长的库伦街飞虹流彩,歌舞不绝。
此外,一俟关帝出巡队伍驾归山门,庙外的大戏立即开台。那时候库伦街上就有戏班,届时还要从外地请戏班。戏有时要连续唱上一个之月久。
庙会上还有不少外地赶来的杂耍、说书、唱影儿、拉洋片儿的掺杂其中,卖艺凑趣。
关帝庙会热闹、人多,还有另外一层原因:那就是因为库伦地区气候干燥,十年九春旱。善良迷信的农牧民们,把降雨的希望寄托在关帝出巡,察看民情上。越是春早,越是有大批人涌到库伦街。人们虔诚地祷告,祈求关帝察知旱情后能上达天庭,普降甘霖。至今在库伦农村牧区还流传着"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的说法,就是来源于此。
转自《库伦旗文史资料》第1辑
- 上一篇: 你知道临河磴口五原的来由吗
- 下一篇: 民族学考研:库伦喇嘛教寺庙文化历史沿革与现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