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期
《阿拉善文化遗产》
《阿拉善文化遗产》一书,是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编纂的《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之一。全书依照时代序列,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汉代、西夏和元代、明清时期、近现代等七个部分,每个部分之下,大致依照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等四个不可移动文物分类的顺序,依次介绍每个不可移动文物点。本书介绍阿拉善盟境内不可移动文物点共有95处,主要包括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部分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未定级的重要文物点。对这些文物点的介绍,包括了文物的基本状况、前人工作与研究概况等内容,并配有文物平面图、文物本体照片以及出土文物照片等。
本书综述介绍的内容主要是阿拉善盟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及以往文物考古工作概况等。附录主要是对阿拉善盟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拉善盟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一个较为全面的分解统计。
本书的资料来源,包括了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历年来的调查与发掘成果、其他文物单位的调查与发掘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的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资料、全国长城资源调查资料、相关专家学者的考古研究成果等。
本期介绍《阿拉善文化遗产》一书中的额济纳旗绿城遗址内容。
位于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吉日嘎郎图嘎查东南约26公里的戈壁荒漠中,地势平缓,大大小小的红柳包散布其间,除红柳和梭梭几乎不见任何植物,地表裸露在外,坑洼不平。
遗址由大、小两座城址及水渠、墓葬等遗存组成。大城由内、外两城组成。外城平面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周长1200米。墙体损毁较严重,残存互不相连的数段,呈土垄状,构筑方式为土坯分段垒筑,每段长2~3、基宽约3.5米。东段墙体残长113、残高1.4米,中部开门;南段墙体残长149、残高1.5米;西段墙体残长120、残高2.3米;北段墙体长53米,北侧连接小城,南侧有一条水渠与墙体大致平行。
(残存墙体 傅兴业/摄)
城门设在东北角,外有方形瓮城。内城位于大城南墙北侧15米处,平面呈方形,边长45米。墙体下部为夯土筑,上部是土坯垒筑,当中夹以红柳枝条,残高3.4米。小城位于大城外北侧,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3、南北宽30米。墙体为夯土和砂石板块混筑而成,西墙当中夹以木棍和芨芨草。墙体基宽6、残高1.6米,门设在西北角,宽约4米。
2001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小城内清理房址1座,平面呈圆角长方形,东西长4.2、南北宽2.9米,方向250度。居住面用灰色黏土铺垫而成,距地表深0.3米。出土有夹砂红陶鬲、双耳罐和钵等陶器。
水渠全长9400米,大体呈西一东走向,西起黑城,东到额日古哈拉区域,从绿城遗址中部穿过,打破大城的东墙和西墙。水渠宽9.3米左右,两侧渠埂高出地表,现已坍塌呈土垄状,残存最高处可达1米左右。
(遗址内青铜时代遗存 傅兴业/摄)
( 瓮城 岳够明/摄)
两侧有数不清的分支渠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水渠沿线分布着大面积的屯田遗址和众多房屋基址以及佛塔、寺庙等。此外,在城址的周围还分布着数量可观的夯土高台。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清理了其中的一座,揭露出一座长方形砖室墓,分前、中、后三室,总长10米,券顶。
(城外夯土高台墓葬区局部 岳够明/摄)
绿城遗址包含了多个时期的遗存,遗迹丰富,叠压打破关系复杂。小城为青铜时代遗存,或可晚至早期铁器时代。大城的内城为汉代障址;外城可能为魏晋北朝时期的西海郡治所,周边的夯土高台为同时期的墓葬。水渠是西夏到元代屯田遗址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中段落及配图摘录自《阿拉善文化遗产》)
以上内容摘自《阿拉善文化遗产》,书号:ISBN 978-7-5010-4045-2。
《阿拉善文化遗产》这本书收藏在阿拉善盟图书馆二楼民地文献书库,欢迎读者朋友们的踊跃查阅。
来源:阿拉善盟图书馆
- 上一篇: 【历史回眸】民国时期的阿拉善旗
- 下一篇: 额济纳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历史渊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