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蒙古族是我国诸多民族的重要一员。明清之际,我国蒙古族大体分成三大部分:即漠南蒙古、漠北蒙古与漠西蒙古。漠西蒙古亦称西蒙古,清代谓之厄鲁特蒙古,或称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是杜尔本卫拉特四部蒙古之一。
土尔扈特蒙古族游牧图
土尔扈特作为卫拉特蒙古的一个部族,是我国境内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根据托忒文资料记载,土尔扈特起源于克列特,直到该部臣服于成吉思汗时,克列特才开始改称土尔扈特。土尔扈特一词与克列特有着密切联系,克列特一词,有“包围”、“警卫”的含义,当客列特部臣服成吉思汗后,大部人曾充任成吉思汗的护卫,因此,客列特便被改称土尔扈特,即托忒文中的“护卫军”之意。
早在9世纪至10世纪,土尔扈特先祖克列特部,游牧于图拉河、鄂尔浑河一带,曾被辽国征服。在中外史籍中,多认为土尔扈特的先祖是克列特部首领王罕(亦作翁罕)。王罕,名叫脱斡邻勒,是忽儿札忽思依不亦鲁黑六子之一。当其父死后,他在与兄弟夺权斗争中,曾得到铁木真和他父亲的支持,得到汗位,因此脱斡邻勒与铁木真父子结成“安答”。到宋庆元二年(1196年),铁木真又随脱斡邻勒汗帮助金国打败了塔塔儿部,于是金国封脱斡邻勒以王位,遂与原有汗号合称为王罕(翁汗)。
土尔扈特蒙古历经元、明两朝代,其部族的历史发展与演变,史载甚鲜。不过自王罕以下土尔扈特部贵族世系,尚有祁韵士《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记载:其始祖“曰翁罕(王罕),翁罕子阿尔萨兰,阿尔萨兰子阿木胡朗,阿木胡朗子克依祁(夺旺),克依祁子素赛,素赛子巴依尔,巴依尔子马哈齐蒙克。马哈齐蒙克子二:长贝果鄂尔勒克,次翁贵。贝果鄂尔勒克子四:曰珠勒扎斡尔勒克、曰卫衮察布察齐、曰阿兰阿噶勒琥、曰莽海。珠勒札斡鄂尔勒克子一,曰和鄂尔勒克,为旧土尔扈特部祖”。可见自王罕至和鄂尔勒克,土尔扈特部贵族世系共十代,而旧土尔扈特部始祖,则是和鄂尔勒克,亦即率部西迁第一位首领。
额济纳土尔扈特部世祖阿喇布珠尔,乃是本部始祖和鄂尔勒克二世孙纳札尔玛木德之子,系阿玉奇的堂侄。自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阿喇布珠尔陪同其母从俄境回国后,因返回时道路受阻,便臣服清廷,封为固山贝子,游牧于党色尔腾。到雍正九年(1731)年,阿喇布珠尔卒其子丹忠继位后,内迁到额济纳,并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受札萨克印,始建额济纳旧土尔扈特特别旗。
自1731年丹忠率部入主额济纳,到1949年末代王爷塔旺嘉布率部起义投诚,归顺新中国,历时218年,额济纳旧土尔扈特蒙古王公相传八代,有十二位郡王世袭。
末代王爷塔旺嘉布
额济纳土尔扈特世祖阿喇布珠尔,其子丹忠——额济纳第一代王爷,按王公世系年代推断,都出生在俄境伏尔加河下游牧地。他们既没有先人和鄂尔勒克率部西迁的经历,也没有参与后人渥巴锡率部回归的壮举。但是额济纳土尔扈特演变史,同其本部历史演变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他们是这支英雄民族的一部分。
渥巴锡率部悲壮回归
自土尔扈特部归顺元朝、直到明代,其部族发展历史,史料记述甚少。到15世纪初,王罕第四代孙克依祁(奇旺),率部加入卫拉特蒙古以后,土尔扈特的历史,又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未加入卫拉特蒙古时,土尔扈特部族是在阿尔泰山以东,额尔齐斯河上游一带游牧。由于当时东蒙古势力强大,不断进攻本部,只好从漠北地区向漠西转移,最后融入我国西北地区的卫拉特蒙古,成为杜尔本卫拉特(四部联盟:即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的重要成员之一,游牧于新疆塔城西北的雅尔地区。土尔扈特部虽然早期投靠卫拉特,又是杜尔本卫拉特(四部联盟)重要成员之一,但其军事实力远不如和硕特等部强大,当时在联盟中还处于从属地位。到17世纪初期,卫拉特蒙古各部开始出现危机,每个部落都企图靠损害邻部的利益来摆脱自己的困境。当时作为土尔扈特部族首领的和鄂尔勒克,为了摆脱上述危机,遂率部离开原来的牧地,经过哈萨克草原,越过乌拉尔河,来到伏尔加河下游放牧。
渥巴锡
和鄂尔勒克来到伏尔加河下游,便把自己的牙帐设在阿图赫巴河畔(伏尔加河支流),在这里他领导部族“置鄂托克,设宰桑”,建立起新的游牧部落。自1630年和鄂尔勒克摔部游牧到伏尔加河下游,迄于渥巴锡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举部回归祖国,土尔扈特蒙古在异国他乡生活了141年。和鄂尔勒克率部西迁后,给卫拉特蒙古各部的发展带来了十分有益的影响。它不仅缓和了因牧场紧张而引起的各部矛盾纠纷,同时也为本部民众在新牧区创造了良好的、更为自由的生存条件。和鄂尔勒克率部西迁的举动,表现了一个部落首领的领导才能,同时,也体现出他为卫拉特蒙古的团结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土尔扈特蒙古部落,能在伏尔加河下游这片水草丰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安居下来,说明这里是个良好的牧场有着优越的生存环境。然而,异国的乐土并不是他们长久的家园,自他们来到这里以后,便受到俄国沙皇的控制、威胁和欺压。所以,土尔扈特蒙古部落在俄境生活近一个半世纪,几代汗王都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与沙皇地方官员做针锋相对的斗争,才能生存下来而又不辱其民族气节。部首领们,一方面与卫拉特蒙古其他各部尽量改善关系,保持联系,以得到胞族们的帮助;另一方面,与清朝廷建立通贡关系,以加强同祖帮的亲密交往,恃有后盾相援;同时,笃信佛教,不断派人赴青海、西藏“熬茶礼佛”。因为西藏是中国藏传佛教的圣地,到西藏“熬茶礼佛”是土尔扈特王公们笃信佛教的最虔诚的愿望,以取得佛教神权对他们的支持。正是出于这种缘由,康熙三十七(1698年)阿玉奇汗便委派堂侄阿拉布珠尔,作为特殊使者偕同其母率其部分部众,回国赴西藏“熬茶礼佛”。
《皇清职贡图》卷绘土尔扈特人
阿玉奇于康熙九年(1670年)继位土尔扈特部族首领,康熙十九年(1680年)西藏达赖喇嘛赐给他以汗的封号,“并送去了这一封号的大印”。藏传佛教神权对他汗国统治地位的承认和支持,必然提高土尔扈特汗国以及阿玉奇本人的威望。因此阿玉奇对神权更加虔诚,对西藏佛教圣地联系也就更加紧密。于是阿拉布珠尔偕同其母和妹妹率500名精兵及部分属众,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从玛努托海(阿玉奇汗驻地)出发,经由西伯利亚,再穿过整个中国,跋涉万里,从东部到遥远的西藏去朝圣“熬茶礼佛”,“并让他们请一些喇嘛而归”。阿喇布珠尔一行到西藏后,在西藏拉萨大昭寺拜谒了达赖喇嘛,虔诚“熬茶礼佛”,习文念经,在西藏住了近5年才踏上归程。当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阿喇布珠尔一行由西藏返回时,阿玉奇与准噶尔策妄阿拉布旦正为散扎布事件双方构难,因此阿喇布珠尔一行归途受阻,滞留于嘉峪关外。阿喇布珠尔只好遣使至京师,呈请内属。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清政府允准阿喇布珠尔部众在嘉峪关外的党河、色尔腾、马海一带游牧,并封阿喇布珠尔为固山贝子。至此,这部分人成为土尔扈特蒙古东归祖帮的先驱,额济纳旧土尔扈特蒙古族的第一世祖。
阿拉布珠尔臣服清廷后,领部众于嘉峪关外一带游牧,繁衍生息27年。这期间,于康熙五十五(1716年)阿拉布珠尔为了效忠朝廷,遂奏请从军效力。清廷下诏让他率兵500人驻守噶斯(屯兵戍守要地),以控准噶尔作乱,直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阿喇布珠尔病逝由儿子丹忠继位。在丹忠执政期间,他的下属莫尔根道尔吉背叛并投靠了准噶尔,属地受到威胁,丹忠惧怕,遂再呈请内迁。后经陕西总督查郎阿允准,始得额济纳绿洲为牧地。其疆界,据清会典载:“东与西套额鲁特旗接界,南与肃州边外地接界,西至瀚海与巴里坤接界,北至瀚海与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接界。”丹忠贝勒驻地,曰威远营,(亦曰威远城),大清一统舆图写作“卫源”,蒙古名“巴里巴拿”,位于弱水西岸,索果淖尔南二十里处。入主额济纳以后,到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廷授予罗卜桑达尔加札萨克印,始建额济纳旧土尔扈特特别旗。因为当时额济纳既不归内蒙六盟管辖,更不属于外蒙四盟,故称谓额济纳旧土尔扈特特别旗(是由地名与部落名合璧而成),直属清廷理藩院。从此,这里的地名也由亦集乃转音为额济纳。
自1731年丹忠率部众入主额济纳为牧地,到1949年和平解放,阿拉布珠尔后裔作为主体民族,在这里游牧生活了218年,相传九代,有11位先后被封固山贝子、贝勒、郡王。他们是:(1)丹忠,雍正七年(1729年)袭多罗贝勒,在位24年;(2)罗卜桑达尔加,乾隆五年(1740年)袭多罗贝勒授札萨克印,继位27年;(3)旺扎勒策仁,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封贝勒,后诏袭罔替在位43年;(4)东德布策仁,嘉庆十五年(1810年)袭爵继位2年;(5)巴依尔芒来,嘉庆十七年(1812年)袭爵继位29年;(6)达西策仁,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袭爵继位29年;(7)达西策仁夫人巴达玛加布,同治九年(1870年)摄政3年;(8)丹津,同治十二年(1873年)袭爵继位19年;(9)乌力吉巴达拉乎,光绪十八年(1892年)袭爵继位7年;(10)达什,1913年袭爵继位25年;(11)图布新巴雅尔,民国21年(1931年)任札萨克8年;(12)塔旺嘉布,民国27年(1938年)任札萨克,至和平解放在位11年。额济纳十二位札萨克,均为郡王世袭,没有亲王之位。阿喇布珠尔虽然被清廷封为固山贝子,是本旗土尔扈特蒙古世祖,但他不在额济纳十三位郡王之列。因为阿喇布珠尔在本部入主额济纳之前,已经于1731年在噶斯去世,况且,清廷并没有授予他札萨克印。
土尔扈特札萨克印(现藏新疆博物馆)
额济纳土尔扈特蒙古十三代王爷,摄政220年,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时期,事主清朝、民国到解放初期,历史背景较为繁杂,对历代郡王生平事迹史料记载甚少,第六代王爷达西策仁以前的王府档案,又被反清回兵全部烧毁。在12位郡王中,有10位郡王事主清朝,自雍正七年(1729年)丹忠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达西,历时201年。其后两位郡王,图布新巴雅尔和塔旺嘉布,处在动乱的清末和民国19年中摄政。清朝时期,额济纳土尔扈特蒙古部的社会生活,基本是稳定的,但到清末却遭到反清回兵的劫难。
民国时期(1912年1月~1949年10月)是个内外交困,动乱时期。额济纳旗虽然人少事简,但却是西蒙边区重镇,不仅国共两党和马家军想控制,日寇、蒙奸德王(即王公德穆楚克栋鲁布)也企图渗透利用。处于这种动乱复杂的时代,额济纳旗何去何从,这个事关本部民族前途发展的重大问题,自然落在额济纳旗后期三位王爷头上。达什是第十代王爷,他既受封于清廷为郡王,又受封于袁世凯为本地王爷,摄政于清末与民国初十几年。这段时期,额济纳旗除了有部分外蒙古人潜入,稍有动乱外,全国大局形势尚未影响到这里,所以他还是按常规当王爷。图布新巴雅尔和塔旺嘉布两位王爷摄政时期,恰逢上述历史背景。图布新巴雅尔是达什长子,继承王位后,由于体弱多病,政治比较幼稚,所以王府摄政大事,多由他的义子苏剑啸和他的兄弟塔旺嘉布协理。图布新巴雅尔这位不谙政事的郡王,在位8年,终于民国27年3月(1938年)病逝在青海塔尔寺。同年9月,民国中央政府行政院第379次院务会议决定,仍承清制,任命塔旺嘉布为额旗札萨克,兼任防守司令部少将司令,署理本旗军政事务,直属中央蒙藏委员会管辖。从此,额济纳旧土尔扈特蒙古历史,进入新的演替阶段。
- 上一篇: 北疆文化 善读驼乡丨(十五)额济纳旗绿城遗址
- 下一篇: 额济纳:失落的人间天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