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箱倒柜,竟意外发现了一本1959年,由当时昭乌达盟委、昭乌达盟公署编写的《昭乌达盟十年来建设成就展览会汇编》。

    
     蛮有兴趣打开一看,里面业已发黄的书页,满载着浓浓的历史印记,特别和现实一对照,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沧桑感。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星红旗画面。笔者虽然年近古稀,但从孩童记事时接受的就是“国旗”教育,所以感到异常亲切。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东西都已面目皆非,但五星红旗依然还那么鲜艳夺目。
    

      第二页是毛主席的图像,虽然主席的标准图像已经换了几幅,但这个建国初期的图像,看起来另有一种气质,更显得年轻健康,英气勃勃。

       接着是刘少奇主席的图像。上网百度了一下,他就是这年4月被选为国家主席的。国家主席与党中央主席标准像并列悬挂,是当时的规矩。

       
     看到刘少奇这幅神情稍显忧郁的图像,联想到7年后中国发生的政治大事件,使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继续往后翻,就是《昭乌达盟庆祝建国十周年成就展览会》正文,时任昭乌达盟委书记、盟长乌力更正在会上剪彩并致开幕词。

      照片显示:现场布置之简陋,人员之稀少,似乎相当于现在一个村级会议的规模。

      时任盟委第一书记雷代夫,盟委书记、盟长乌力更,盟委书记穆林在参观展览后先后题词(下图)。

     大炼钢铁是当时全国的主基调,昭乌达盟当然也不例外。下图为宁城县垒砌炼铁小高炉时的劳动场景。

    顺应全国大形势,赤峰也建起了一个钢铁厂,下图是工厂全貌。

        再看现在赤峰远联钢铁公司(下图)。

       对照一下,真有地覆天翻之感。

     赤峰麻黄厂由过去只生产麻黄素一种产品,发展到生产120种产品。这是改名为“赤峰制药厂”后的厂门照片,用现在的眼光看,实在寒酸得很,但药品质量却是杠杠的。

        

       现在赤峰制药有限公司大门。

 

     清河路北段、旱河东侧当时有一片厂区,是闻名全内蒙的“赤峰造纸厂”。这个企业,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就已不复存在,原厂区被一排排住宅楼所替代。

     赤峰1959年开始有民用飞机通航。虽然飞机不大,但一般人坐不上,甚至都很难近距离瞧上一眼。

      现在的赤峰机场。

        

      当年,引以为自豪的“解放”牌运货汽车,正浩浩荡荡通过赤峰老北大桥。

      

        老北大桥已经不复存在,这是在其附近建的新北大桥。

 

 
     人民公社成立了。社员们敲锣打鼓,从锡伯河北岸,通过西大桥(漫水桥)赶往盟党委报喜。

       

         漫水桥早已被拆除,这是现在的西大桥。

       

      当时的报道:赤峰平庄人民公社马蹄营管理区7.5亩地,玉米高产达2140斤。

       现在的马蹄营子村。

      

     巴林右旗敖尔盖电站。从照片上看,电站规模小而简,但当时这就算是很现代化了。

       

       国网巴林右旗公司首座智能变电站2016年在幸福之路苏木投运。


      旗县以上机关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占94%。第一书记雷代夫也和一般干部一样,在“五三公社”当社员。
 

 
     盟文化队在民族民间戏曲观摩大会上演出。这个文化队就是现在赤峰民族歌舞团的前身。

        
         赤峰民族歌舞团现在演出。
       

     
      昭乌达盟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小组演播小合唱。这种演唱方式虽然很原始,但演出效果却不差。因为那时没有电视、电脑,入户小喇叭也不多,广播电台是人们接受各种信息的主要来源。

      
        赤峰广播电台和赤峰电视台合并为赤峰广播电视台播放的2022年春节联欢会。

        
      赤峰一小两位少先队员正在尽享土豆丰收后的喜悦。后来他们考上了赤峰二中,成为赤峰二中校友。左一是66届初三的赵为国,左二是66届初三(新高一四)的朱凤云。距今已经整整60年了。

    
       赤峰市回民小学四年级学生张凤贤和马瑞琴亲手培育的向日葵。这两个小女生当时看是多么清纯可爱,现在可能也70多岁了。遗憾的是不知道这两个当年的小学生近况如何?希望知情者提供信息。

 
     一幅照片是赤峰市第一小学参加绿化南山,听技术员讲解植树方法。另一幅照片是小学校区的养鸭场。植树绿化可以理解,但在校园里养鸭子,用现在眼光看很难想象。

        

          赤峰红山区第一小学举办开学典礼。


      
     昭乌达盟医院外景。清水墙皮二层楼,难道这就是大名鼎鼎赤峰市医院的前身?

      

         现在的赤峰市(原昭乌达盟)医院。

 

     “让麻雀上天无路,叫老鼠入地无门,使蚊蝇断子绝孙。”是当时流行全国的群众口号。那几年的“除四害”,让益鸟麻雀几乎断灭,真是比窦娥还要冤,但那时状告无门,后来庆幸被彻底平反。
 

 
       宁城老区抗日有功人员受奖合影。别看衣着土里土气,但这可是真英雄啊!

  电影放映队为老区人民放映电影的照片。看着装,像是天很冷的样子,但工作人员没有丝毫畏难情绪。那时才真叫深入基层,为老百姓服务呢。

       宁城县早已实现了室内看电影露天看电影已经是一种怀旧体验。
   

      当年的街路窄小而拥挤,照片画面似是赤峰较繁华的二中街,远处有标志性建筑——支栋大楼。学生放学正在横穿东横街,人民警察正在维护交通安全。

       如今的东横街已经成为火花路一部分,向北直通火花路大桥,支栋楼早已化为乌有。
     
      【编后语】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作者从自己所在地区,撷取了一段60年社会经济发展史,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们国家从一穷二白的建国初期到繁荣昌盛的现在。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自然缺乏切身体会。即使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由于这种变化是年复一年、潜移默化的,其印象和感觉也不并非那么深刻。有比对才会有鉴别,只有通过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比对,才能产生令人震撼的效果。通过比对领悟这些实打实的巨大变化,才使我们更加热爱伟大的党,伟大的人民,伟大的祖国!

        作者简介:张子军,网名元亨利贞。1954年出生于赤峰,先后工作于原赤峰市建委,红山区委、区政府,市委办公厅,2012年在赤峰市教育局退休。现兼任赤峰对调协会主席和赤峰市武术协会主席。

原创作品   感谢阅读   欢迎转发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