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介绍《伸び行く滿蒙》中的赤峰老照片,发行时间和发行单位不详。这套明信片共8张,其中仅有2张为赤峰地区的老照片。

 

 

一、这是这套明信片外包装封面及8张明信片汇总,有兴趣的可以依图收藏。

 

二、这是一张林西县西门的照片,在民国和伪满时期,林西县和赤峰县是两个单独的县,并没有隶属关系,但现在的林西隶属赤峰市管辖,因此把这张明信片也收录在本篇里。

这张照片取自《亚东印画辑》第90回第2张,照片出版时间1932年1月,但此套明信片出版时间不详,分析应该是1933年日军占领热河全境以后发行的。

明信片左上角标注“荒废的林西西门”,右下角标注“热河省概况,面积11000方里,人口5000000人”。

照片里,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两个车老板,赶着两辆牛车出城,抑或拉脚、抑或办事;城门处,有一个人正往城内走,城楼里,有个人正向城外走,画面和谐而温暖,充满着生活的情调。虽然生活充满了艰辛与困苦,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是勤劳的人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

从照片上看,城楼和城墙已破旧不堪,城墙有多处裂缝,城墙是用土夯实的“干打垒”墙,只有城楼是用砖石砌的。

据1931年的《林西县志》记载,林西县在清朝末年为巴林右旗境地,1907年3月放垦,初名巴林垦务行局,1909年改为林西县。民国元年(1912年)毅军后路统领米锦堂公防驻扎林西,派兵筑城,最初是四五尺高,无城门和雉堞(锯齿状城墙)。民国三年(1914年),大兴兵工筑土城,高一丈二尺,雉堞二尺,厚亦二尺。四门用砖石建筑,周围十里有余。县长路柳门监修。城内南北街六道,三大街三小街;东西街六道,三大街三小街。

林西原属巴林右旗地界,是历来匪徒出没的地方,放垦后,大批汉人进入林西,开荒种地,迁居于此,但因匪患骚扰,很多农民又迁居别处。为了吸引汉人来此开荒种地,安家立业,开始筑城,防止匪患,照片上的城楼城墙即是民国时期修筑的。

 

三、这张明信片左上角书写“赤峰の全景とラマ廟”意即“赤峰全景和喇嘛庙”;右下角书写“赤峰は熱河第一の商業都市で人口28000人、物資の移出入年額7000000元に上り內外交易の盛んな地だカソトはアべカ東旗へカヌゲケゲ廟”。翻译过来大概意思是:“赤峰是热河第一大商业城市,人口28000人,物资年进出境7000000元,是内外贸易的繁盛之地。如图是阿巴嘎东旗卡努盖盖庙”。(注:笔者因不懂日语,在线翻译了一下,错误之处请指教,特別是这个喇嘛庙的地点和名称?)。

上面城区照片是老赤峰(也叫哈达街)的俯瞰图,是日军航拍的照片。照片上部南北向的河是“阴河”,河水自北向南“倒流”而来;自河流交汇处往左的这段河叫“锡伯河”;锡伯河与阴河交汇后向东流淌的就是“英金河”了。照片上哈达街的“九街三市”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1、伪满时期赤峰县的境域:

(1)第一阶段:1933年3月至1937年2月

赤峰沦陷后,日伪当局仍沿袭中华民国1913年7月18日划定的境域,领翁牛特左右二旗。县境南与平泉县为界,西与围场县为界,西北与经棚县为界,北与林西县为界,东北与绥东县为界,东南与建平县为界。东西平均155公里,南北平均115公里,总面积17825平方公里。

据1936年2月人口调查,全县户数46354户,人口273184人。

(2)第二阶段:1937年3月1日至1945年8月16日

1937年3月1日实施旗制,伪满洲国将赤峰县第六、七区分置为乌丹县,赤峰县境划定为东临新惠至哈拉道口,距县90余公里,以老哈河为界;西毗围场至仓图坝梁,距县75公里,迆北以大苏太梁为界;南接宁城,以老爷岭分水岭与喀喇沁右旗为界,距县25公里;北邻乌丹至北井,以羊肠子河为界,距县45公里;西北与克什克腾旗为界。东西约145公里,南北约65公里,总面积9425平方公里(这种境域划分一直至1948年9月)。

据1937年3月人口调查,全县户数39194户,人口185382人(因划出乌丹县人口数减少)。赤峰县城市人口37300余人。

    注:这里表述的人口数与明信片表述的人口数不一致,应该是数据来源不一致导致的。

2、明信片左下角的喇嘛庙

这张明信片上的喇嘛庙(塔)曾疑惑了笔者好长时间,开始以为这个喇嘛庙(塔)是老赤峰县的?但又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后来经过粗陋的翻译,发现是阿巴嘎左旗的,“东旗即为左旗”。阿巴嘎旗现在隶属于锡林浩特市。为什么这个喇嘛庙(塔)会和老赤峰哈达街出现在同一张明信片上呢?

可能的情况是:老赤峰县属于东蒙古地区,蒙古地区这种喇嘛庙(塔)是草原上常见的。所以,明信片的发行单位把哈达街俯瞰图和距离五百公里的喇嘛庙(塔)放在一起,暗示两者都是蒙古地区,满蒙区域不是中国的,日本培植伪满傀儡政权,分裂中国的野心可见一斑。后来笔者在《亚东印画辑》中又找到了一张喇嘛庙(塔)的照片(见下图),可以看到,喇嘛庙(塔)的建筑式样基本是一样的。


 

(1)该照片出自《亚东印画辑》第203回第9张,出版时间1941年6月,拍摄地点不详。喇嘛塔基本都是这个规制,下面都有类似城门的门洞,旅途的人可以在此歇息,遮风挡雨。

 

(2)这是照片的简介,粗略的翻译了一下:“进入蒙古,到处可见喇嘛塔。这是从宗教信仰中建立起来的,里面收纳着佛像、经典、舍利等。在草原上看到多年暴露在櫛風沐雨興亡更替之下的丹青白塔时,感受到蒙古的旅情”(翻译的不准,请指教)。

(3)在这里拍摄者说,这个喇嘛塔在草原上随处可见,说明这样的喇嘛塔是非常常见的,只是后来没有存留下来。

 

2021.1.10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