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加快了侵华的步伐,1932年3月9日,溥仪在新京登基,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正式成立。由于受到了国际舆论的普遍谴责,日本陷入了空前的国际孤立境地。为了扭转国际上孤立的不利局势,日本侵略者开始意识到对外宣传的重要性,认为文化艺术宣传能够隐瞒侵略者的罪恶行径,麻痹殖民地民众反满抗日情绪,威慑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增加日本侵略者的亲和力和欺骗性,同时能缓解来自国际舆论的强大压力。在文化传播的对外宣传中,由于影像视觉传播具有超越语言、文字与文化障碍的优势特点,摄影作品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格外重视,成为当时侵略者对内、对外宣传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他们通过举办摄影作品展览,出版报纸、杂志、发行明信片及各种摄影出版物等多种形式,为其殖民统治制造舆论和借口,极力美化日本侵略者的侵略罪行。
明信片是一种不用信封就可以直接投寄的图像卡片,图像可以是摄影或绘画,同时写有简单文字内容,它具有通信、广告、收藏、宣传等功能,由于资费较低,是社会大众广泛使用和接受的通信方式,日本侵略者正是利用明信片的这些特点,制作了大量的宣传欺骗性的明信片,妄图掩盖和美化侵略中国的事实,最终达到吞并中国的目的。
伪满洲国时期,承德是热河省的政治中心,赤峰是热河省的经济中心,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侵略者在赤峰地区拍摄了大量的照片,部分照片被制作成了明信片发行,这也成为侵略者罪恶行径的例证。
明信片封皮
1、这是一套发行于伪满时期的明信片(日本称明信片为绘叶书,以下均按中国习惯称为明信片),是侵略者为了美化侵略殖民行径而发行的,明信片共12张,均为老赤峰相关内容,上面的照片是该套明信片的包装封皮,贴在牛皮纸封袋表面。封皮左上角是英文CHIHFENG赤峰;下边是日文“热河交易中心赤峰名所十二景”;中间图案分三个部分,远处画的是红山,中部城墙及城门楼画的是赤峰二道街东门-毓峰门,近处是日军入城记念碑。
2、明信片文字标注:赤峰山
赤峰得名于市区东北约5公里的一座赭红色的山峰,当地人称之为“红山”,蒙语称之为“乌兰哈达”,意即“红色的山峰”。清朝乾隆三十九年,在现在赤峰市的红山区设立了乌兰哈达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在此设立了赤峰县,光绪三十二年(1906)升为直隶州。从明信片看,伪满洲国时期的红山,自然环境非常好,绿草如茵。
3、明信片文字标注:赤峰头道街老爷庙
老爷庙也称关帝庙、武庙或兴教寺,建于乾隆十三年五月,为翁牛特右旗郡王布达扎布所建,是赤峰街最大的古建筑群,占地30亩,有殿堂66间。院落共分前后四层,最前院有向南临街的东西两座山门,中间夹有大戏楼一座戏楼坐南朝北,戏楼檐下,悬有巨匾一块,上书“钧天雅奏”,为乾隆皇帝御笔题写。进入山门,走过戏楼,就是个大空场了,这片场地平时是大市场,有戏剧演出时为观众席,这里摊贩云集,熙熙攘攘,经商的、卖艺的、理发的、算卦的、说书的、拉洋片的三教九流应有尽有,五行八作充斥其间。过了大片空场向北走,迎面是一座木牌楼(见上图),牌楼前有一对高约5丈多的旗杆。过了牌楼,就是关帝庙的正门了,正门为大殿3间,也叫做赤兔马殿,内有关羽塑像一座,木雕像一座,旁有王朴、周仓、关平等人的站像。殿外东西各有一座角门,紧靠钟鼓二楼,马殿前有石狮子一对。穿过马殿正门里走,为第二层院落,二层院北门两侧,西侧是酒仙祠,内供奉李太白,东侧是灶君祠,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再往里走就是第三层院落,其北面就是正殿了,殿内为关羽塑像,殿四周是雕花石栏杆。过了正殿进入第四层院落,北面是三义殿,内有刘关张塑像,也称“三义庙”。
乾隆39年赤峰初设郡治,置乌兰哈达厅,老爷庙建成于乾隆13年,故有先有老爷庙,后有赤峰城之说。
4、明信片文字标注:西横街
西横街源于十八世纪末,是赤峰最早的繁华商业街之一,上面西横街照片拍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拍的是二道街与三道街之间的西横街南段,照片自南向北南拍摄,拍摄时间大约是下午3点左右。
这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街上行人很多,每个门脸商店都挂着幌子,往里看去,可谓“旗幡招展”,店铺林立。照片的左侧(路西)的店铺门前挂着幌子,上书“荣兴栈衣帽厂”;照片右边的店铺挂的类似是膏药的幌子,是药铺的标志,应该是宝生永药铺;紧挨着药铺的是一家洋铁铺,门口摆放着很多洋铁打制的水舀子和洗衣洗脸盆,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发光,屋檐上挂着白色的遮阳布;照片中间是一个挑着筛锣的小贩在沿街叫卖;右边斜斜的房脊下,贴着两张广告,左边广告是“利比儿”的药物广告,专治五淋白浊的。右边广告是画着有胡子的洋人,这是“仁丹”药物的广告。照片中的二层青砖楼,鹤立鸡群,这是专门制作服装的“德聚兴”成衣铺,店铺布制的幌子挂在一楼附近,比一楼顶的砖沿低一些。其二楼的楼顶部高高悬挂着一个幌子,幌子上有三个字,但只能看见其中的“新泰”两个字,第三个字无法看清。楼内一楼是青砖铺地,楼梯、扶手栏杆、二楼地板均是红松木制。
5、明信片文字标注:赤峰三道街入城记念碑
1933年3月2日赤峰沦陷,赤峰人民开始了12年零5个多月的亡国奴生涯。赤峰沦陷后,日军为了炫耀他们的“赫赫武功”,于1933年11月,在日军入城记念碑建设委员长赤峰机关长陆军步兵中佐松井源之助的指导下,以商会为主体,在市区中心三道街十字路口西侧,建成日军入城记念碑。
这个石碑立在了高1.7米左右,石条砌成的正方形高台子上,台上四周均围以石柱铁链。石碑高2米左右,宽有1米,厚度约有40公分,由大青石凿成,顶端呈圆弧形。碑的正中刻着“入城记念碑”,右上部为“昭和八年(1933年)三月二日”,右下角为“第六师团长坂本政右卫门立”。碑文由第六师团长坂本政右卫门题写,11月3日在日本明治节这天举行了揭碑仪式(见《赤峰事情》)。
1945年8·15胜利后,此碑被苏军坦克撞毁拆除。
注:坂本政右卫门(1879年1月-1942年2月),日本陆军中将。热河战役时为日军第六师团长。
6、明信片文字标注:赤峰三道街满洲国骑兵第七旅司令部
明信片中的这座青砖建筑位于现在的三西街路南,原红山区法院对面。在清朝年间是广亿永钱铺,该钱铺于民国时期倒闭易主,改为大有亨钱庄、大德亨钱庄,1929年秋奉军石文华旅换防入赤峰,将此院作为军官家属宿舍使用。
赤峰沦陷后,被伪满国军占据。门口右边的牌匾上写的是“骑兵第七旅司令部”。据《伪满洲国军简史》及很多资料记载,伪满国军骑兵第七旅常驻赤峰、围场地区,旅长为刘文清,伪满中后期(1939年以后),伪满步兵第八旅长冯秉忱入驻该处,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前。
照片中的站岗士兵就是伪满洲国国军,头上的帽子是大盖帽,房顶高悬的仍然是日本膏药旗。
1946年10月10日,国民党93军进入赤峰,因修筑碉堡,于第二天(10月11日)将此院与东邻院落拆为平地。
7、明信片文字标注:赤峰二道街
上图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赤峰二道街街景(推测拍摄地点大约是西横街东50米,解放后的老中医院门脸的女儿墙上,待考),可以看到街路两侧店铺林立,街上有几辆运载货物的马车,路的两旁有电线杆、电话线杆,一根高高的旗杆立于照片的左边,路边两侧还有排污水的“阳沟”。街上的行人有的穿长袍,有的着便装,有的步行,有的骑自行车。在照片旗杆下边左侧的墙上,贴着两幅广告,左边广告是一个带着高帽的洋人,留着八字胡,扎着领结,胸腹部写着“胃活”两字,头部两侧写着“胃肠良药”四个字;右边广告写的是“利比儿”三个字,是治疗五淋白浊的药物广告。
照片的正中,即道路的左侧是一家经营或修理钟表的店铺,店铺的广告牌匾上写着“祥顺永”三个字(第一个字看不太清,推测待考),字下面画着钟,牌匾下面挂着钟表幌子。
照片左上部的四层楼是支栋楼的北楼,楼顶有一座密封的圆形观赏亭,似乎与中式的凉亭不同,有着西式的风格,据记载,这个亭子后来被大风吹毁,亭子下面的四层青砖楼,伪满时期也因墙壁裂缝而拆除一层,变成了3层。
清朝至解放前,二道街是老赤峰最繁华的街路之一,这里集市兴旺,商铺林立,商家大户多居于此。东段有天主堂、华峰学校、马王庙、邮政局、电报局、日本领事馆、热河省兴业银行赤峰分行、支栋楼;中段有福音堂东堂、复盛当、复生隆对夹、华馨饭庄、华昌照相馆、开埠局、交涉署;西段有复盛义绸缎庄、国民高等学校、王爷局子、晋丰泰烧锅、日本大信洋行等。著名的“马市”就在这条街上,这里有旅馆饭店、银行学校、茶铺酒厂、寺院教堂等等,兴隆无比。商家大户有复盛号朱家(赤峰第一富户)、元隆张家均居住于此。
伪满洲国后期和解放后,纷纷关门闭户,是工商业和经济最萧条时期。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又有所恢复。
解放后这里主要有:天主堂、赤峰二小、支栋楼;中段老头商店、房产科、粮食局、中医院(西横街东50米路北处)、赤峰县印刷厂(隶属昭乌达报社)、镜子铺;西段有老商场、赤峰三中、赤峰五小、皮革皮毛厂、赤峰酒厂等。
8、明信片文字标注:英文:赤峰二道街驻军总部;中文:赤峰二道街警备队本部。
上图为支栋楼,建于1916年,临街前楼为3层,后楼为4层。1933年3月2日赤峰沦陷,被留守日军用作警备司令部,大门东侧牌匾上书“赤峰地区警备队本部”(伪满时期,因驻扎于此的日军不断换防,牌匾的文字内容也各有不同),左下角白色的为碉堡,呈扇形,墙面有多处射击孔和瞭望孔。后楼顶上耀武扬威地插着日军的膏药旗,不可一世。
门口牌匾文字除了上述内容外,1934年3月,门口牌匾写的是“日本军警备队司令部”;1934年5月,牌匾内容改为“大贺警备队司令部”。1933.3-1934.7,日军驻守赤峰的长官为骑兵第七联队长大贺茂,大贺茂1934年8月调任通辽任骑兵第26联队长。
1934年后期,司令部迁至贾家营子村西南新建的西大营内(西肉联处),支栋楼前楼被同年成立的伪满赤峰地方检察厅占用,后楼被同年成立的伪满赤峰法院占用。在筹备时,发现后楼顶层砖墙开裂,拆除了一层。解放后,此处曾被赤峰制药厂职工医院、赤峰县医院、赤峰县卫生防疫站等多家单位使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楼被拆除,2003年,前楼被拆除。
9、明信片文字标注:赤峰二道街满洲中央银行
上图这座高矗女儿墙和花砖的建筑,满洲国时期是满洲中央银行,位于二东街路北支栋楼东侧。照片大门的上方写着“满洲中央银行”,门口停着一辆时价昂贵的半旧自行车,阳沟的边上,停着一辆日本轿车,通过静谧而祥和画面,掩藏了侵略者的罪恶。
满洲中央银行的前身是赤峰出现的第一家国有银行,热河省兴业银行赤峰分行。
光绪32年(1906),热河官银号在承德成立,并设分号于赤峰三西街东头路南,后迁至二东街西头路北,林西乌丹各设兑换处一处。1907年,设交通银行热河分行和赤峰兑换所。1917年(民国6年),热河官银钱号和公益钱局合并为热河兴业银行。热河官银钱号赤峰分号改为热河兴业银行赤峰分行,地址设在支栋楼东侧。1921年8月,赤峰交通银行所办业务大部分归兴业银行,赤峰形成了以兴业银行为主体,钱庄、当铺与之并存的金融体系。
1933年日本人占领赤峰,兴业银行原班人马继续留用,改称为“满洲中央银行赤峰支行”,日本人垄断了赤峰的金融业,直至1945年关闭。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占领赤峰以后,1947年元月,兴业银行改称为“中国中央银行赤峰分行”。
赤峰解放以后,1948年3月,兴业银行成为冀察热辽长城银行的办公地。1950年3月,东北银行热河省分行赤峰市支行在赤峰成立,1951年改为中国人民银行东北区热河省分行赤峰支行,并在六西街(今红旗剧场对面路南)兴建新址,兴业银行原旧址改为民居。
10、明信片文字标注:赤峰二道街大日本帝国领事馆
1915年5月25日,袁世凯在日军大军压境的威胁下,正式在《民四条约》上签字,条约中规定赤峰等东蒙古地区对日本实行开放,袁世凯政府最后决定赤峰、多伦、归化(呼和浩特)、龙口、洮南、张家口、葫芦岛等城市正式对外开放,日本商人、浪人、政客、开拓团等蜂拥而至,打着经商、开拓、考古、游历的名义,纷纷在这七座城市开店立肆、成立居留民组织,建立洋行、学校、医院、药店等等。并以保护侨民利益为借口,于1916年5月正式昭会中国政府在赤峰设立领事馆。1917年2月27日,日本驻赤峰领事馆正式成立。由著名的中国通北条太洋出任首任领事,权属于沈阳日本总领事馆。
日本领事馆成立之初,暂时租借杨子彬在四道街的老宅作为临时办公地点,即现八中后院的教学楼所在处。其管辖范围包括旧热河省全境、兴安西省全部及北票朝阳一带,日本人在当地犯法或民事纠纷时,第一审由领事裁判。1920年,日本领事馆又迁至二东街路南,老永巨办事处后院。赤峰沦陷后,日本领事馆侵占了二东街双桥子东门里路北的一处区域,建起新房,迁入新址,老馆作为宿舍继续使用。上图就是二东街路北最终建设的新馆照片(具体地址是现二东街中医院北门东100米左右处的路北),牌子上写着“大日本帝国领事馆”,门两侧的临街玻璃窗内有钢筋防护,门房是中式建筑,大门右侧墙上挂着邮箱,邮箱上面写着“邮便”二字。大门左边的戗檐砖雕刻的是“长”字,右侧的戗檐砖雕刻的是“贵”字,意为长久富贵。大门上方有一个白色的灯泡,房顶的烟囱清晰可见。从照片上看,门楼和临街的房子应该不是新建的,而是依旧使用原来的中式青砖房,院内的其他用房是新建的。
新建的领事馆内部采用的是日本古典式建筑,馆舍正门建有人字形山花向前山墙,正中镀嵌菊花形天皇族徵,生活服务区还配有网球场等文体娱乐设施,并配备独立的警备系统,俨然是一个凌驾于中国人之上的独立王国。
赤峰领事馆是日本第一个派驻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外交间谍机构,是日本策动所谓内蒙古独立运动的前哨阵地,是整个日本分裂中国,肢解满蒙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领事馆表面上是以保护日侨在华利益不受侵犯的外交机构,但是实质上却是刺探情报的特务机关和侵略据点。
11、明信片文字标注:明信片采用日文和英文标注的方式,日文为“赤峰二道街城门外希腊天主堂”。英文为“Greek Catholic Church outside Ertao wall chihfeng”,直译过来是“赤峰二道街墙外的希腊天主教堂”。
从照片上看,天主堂南面是希腊式大门和围墙,大门顶端建有十字架,大门高约十几米左右,门上方写有“天主堂””三个大字。在东面的厢房自南而北第3间的位置上修建了一座高达十余米的钟楼。钟楼采用中国古典亭台楼阁式造型,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楼上有朝西的自鸣时钟一座,由比利时生产,钟鸣报时昼夜不停,方圆数里都可听到。
照片大门外站着一位背着双手,穿中式长衫和布鞋、头戴礼帽、戴着眼镜,留着八撇胡的人,看起来像外国人(因照片模糊而不能确定),这个人应该是天主堂的神职人员。
大门两侧有类似上下马用的石头,右侧的方石边,竖着一根高高的木杆,应该是拴马用的。沿着墙体,有很长的防水土坡。类似城堡的左侧上边,有个能爬上房顶的梯子。再看照片右边的钟表,时间指向2:30分,由于人和物都没有阴影,拍摄时应该是阴天。
天主教传入赤峰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而赤峰天主堂在1900年前只是一个公所,供过往外国神父住宿。
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义和团运动失败,清政府于1901年9月7日与十一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比利时圣母圣心会宋神父利用“庚子赔款”,主持修建了这所希腊式天主堂和十一间住宅(修建时间见《赤峰县地方事情》)。
1920年,神父闵宣化主持修建了学校“圣若汉伯尔格满公学”,地址在赤峰天主教堂的东院,学校占地十余亩,校舍建筑规划和设计由闵宣化主持,建有校舍30间,东面的厢房(西厢房)11间,正房10间,西侧的厢房(东厢房)9间。
1930年改名为华峰学校,1932年又改为赤峰华峰两级小学。华峰学校无论从教学设备,还是师资力量,在赤峰街都堪称一流。
1934-1939年,首任主教赵庆化开始按教区的国际规制兴建教堂,首先将华峰学校西侧的9间厢房拆除,在此处建设了哥特式天主教堂(即现在的天主堂),后来陆陆续续拆除了这个希腊式的天主堂和东面的自鸣钟楼,在东面又扩建了华峰学校。
12、明信片文字标注:赤峰二道街日本居留民会及日本人小学校
上图应为六道街处的“日本寻常高等小学校”,此明信片标注地址是错误的。
从照片看,大门左边的牌匾写的是“赤峰日本人居留民会”,右边牌匾写的是“日本寻常高等小学校”。
赤峰沦陷后,大批日本人蜂涌而入,在市区开厂立肆,成立居留民组织,在赤峰的日本人口越来越多。随着日本人口的增加,日本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日本人开始寻找地点开办学校。1934年,赤峰日本人居留民会利用二东街路北日本领事馆门面房,建起了“日本寻常高等小学校”,同年4月1日正式开学。1936年12月,该校迁到南门外新校址(现万悦城东侧)。新学校采用红砖建筑,校园宽敞,校舍整齐,教室设备齐全,经费充足,学生最多时达100人左右。
13、明信片文字标注:赤峰驿
1933年3月赤峰沦陷后,侵略者加快了侵略掠夺的步伐,同时从战略角度考虑,决定修建铁路,以便牢牢控制占领区的经济军事命脉,叶峰铁路很快就开工建设了。
叶峰线(叶柏寿-赤峰)和赤峰火车站是从1934年开始建设,1935年11月建成,1935年12月1日正式通车,该铁路由南满铁路株式会社承担设计和施工任务,为日伪国有铁路。全线9站,自赤峰出发各站依次为红庙、玉皇、热水、古山、乃林、汐子、天义、丰台(沙海)、叶柏寿,总长115公里。火车站建有2个货物仓库和5个货位,候车室面积100多平米,为三等小站,日均接发列车3对,基本都是客货混装,日均客运量不足500人,年货运量4500吨左右。同期建设的还有车务段、工务段、机务段、电务段、住宅区及站前大马路(即现在的昭乌达路南段)。
铁路线1945年日本投降时被破坏,1952年重修,1953年正式运营至今。
- 上一篇: 伪满洲国明信片里的赤峰(五)
- 下一篇: 伪满洲国明信片里的赤峰(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