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从农村长大,对农村听过、见过、经历过的事情感触多,记忆深刻。前几天,在逛集市的时候,听见商贩一声声地吆喝“卖麻籽豆腐”,猛然间勾起了我对这一传统美食的回味和对家乡的思念。
麻籽豆腐,是一种用麻籽做出来的特殊美食,它和日常里所见用大豆加工的豆腐一样,都是利用植物蛋白质能够凝固的特点做成的,但它的形状比较散,不能像普通豆腐那样能凝固成块,所以在形状上就属于豆腐中的“异类”。麻籽豆腐的原料是麻籽。麻籽是大麻(也称作火麻、野麻、北麻、线麻)的植物果实。《本草纲目》:“处处种之,剥麻收子……五六月份细黄花成穗,随即结实,大如胡荽子,可取油。剥其皮做麻。其秸白而有棱,轻虚可为烛心。”麻籽的蛋白质含量高达35.08%,蛋白中球蛋白含量最为丰富,达43.4%。古代记载“五谷”就包括麻籽。《史记·天官书》:“麦、稷、黍、菽、麻”,麻就是麻籽,是“五谷”之一。籽粒如高粱粒般大小、比绿豆小一些的麻籽,颜色米白中兼有灰绿,乡亲们通俗地叫它“小麻籽”。麻籽也是一种油料作物。麻籽榨出来的油,绿汪汪的,像深不见底的潭水。小时候看到麻籽油觉得奇怪,即充满神 秘 又 产 生 恐 惧 。在 赤 峰 , 解 放 前 及 解 放 后 初期,百废待兴,经济不发达,燃料稀缺,家家(特别是农村)都用麻籽熬油来点灯照明,俗称“麻油灯”。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的主题歌《篱笆墙的影子》中“麻油灯呵还吱吱地响,点的还是那么丁点亮”,说的就是这种灯。现在五、六十岁以上年龄的人,都见过或使用过。家乡人还有食用麻籽,用麻籽做成各种各样的可口的菜肴,营养保健与舌尖美味兼具。麻籽的外壳灰色、光滑,用牙咀嚼脆而易碎,中医认为,麻籽味甘、性平、无毒,入药可刺激肠胃及胃肠黏膜加快蠕动、分泌增多,有润肠、清肠、消渴的功效。食用麻籽可治疗胃动力不足、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疾病。麻籽去壳后就是中药的麻仁了。麻仁有轻度泻下的作用,《 长 沙 药 解 》 上说“麻仁滑泽通利,润大肠而滋经脉,隧路梗涩之病宜之”。麻仁入药,有补中益气滑肠利尿功效。麻籽油富含亚油酸和亚麻油酸,有排毒养颜、输导血管等功效,因此,家乡人也常用它给生孩子缺奶的女人催奶。大麻,属于桑科大麻属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雌雄 异 株 。雄株只开 “ 晃 花 ” 不 结 籽 , 叫 做 “ 花麻”。它杆上的皮扒下来,可以用来撮绳子。过去生产队拴牲口用的缰绳、妇女纳鞋底用的麻绳都是用它做成的 。古人的裤带也是它做成的,《陈书·沉众传》:“(众)恒服布袍芒履,以麻绳为带。”而雌株结籽,就是我们现在谈到的麻籽。
农村有句歇后语:麻子不叫麻子——地头的庄稼。说得是农村老家种田的时候,地头地脑、边边 角 角 犁 杖 够 不 到 的 地 方 , 大 人 们 就 用 镐 头刨出 一 条 沟 把 垄 接 长 , 然 后 种 些 麻 籽 之 类 的 植物。听父亲讲:这样做,一方面不荒废、不闲置土地,能够收成点杂粮;另一方面,据说牲畜和家禽不吃麻籽的秧苗。麻籽的秧苗能散发一种呛嗓子的辣味,含有毒素,牲畜和家禽对它特别敏感,吃了会中毒,有的甚至死亡。所以,牲畜和家禽都对麻籽避而远之,这样,就有防止牲畜和家禽祸害庄稼、起到保护庄稼的作用了。小时候,我最早吃到的麻籽食物,是麻籽炖豆角。那时候家里经常缺粮吃,每每到了六、七月份,各家各户的粮食就青黄不接了。这时,大人们就到左邻右舍去借,再搭配点其他东西,将就着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挨过艰难的时日。可是,当时家家都如此,谁家也不宽裕。于是,在农村的老家,新粮食没有下来之前,人们便随着季节的变迁就地取材,想方设法来填饱肚子,如猪毛毛菜团、苦菜蘸酱、榆钱布了、哈拉海土豆等。在这些蔬菜替代的食物中,麻籽炖豆角是最常用、最实惠的一种。记忆中,每年夏季豆角下来后,餐桌上就断不了麻籽炖豆角,这是一道既解馋解饿,又颇受大人孩子们欢迎的菜,即便是后来粮食充裕的年代,也是如此,百吃不厌。麻籽炖豆角突出一个“炖”字,现吃现做,操作相对简单,适宜于农村家庭。它的做法是:把麻籽筛掉杂物、脏物;放锅里温火炒熟,到石碾上碾碎,把碾碎的麻籽在使用前加温水(40--50℃)浸泡。豆角放锅里炒后加水,待水开时,用纱布过滤碾碎的麻籽到锅里,需要揉搓。当麻籽汁过滤完成,扔掉剩余的皮渣,盖上锅盖,常火炖,直到豆角熟透。麻籽豆腐是一个百搭的食品,常见的菜式有炖豆角、炖小白菜、炖酸菜、炖咸菜樱等
家里制作麻籽炖豆角时,有一道程序令人难忘,这就是炒麻籽。小时候,每到炒麻籽这个环节,小孩子们都馋得流口水,三三俩俩凑在锅台前,围 着大人转。等到炒熟时,大人们就会抓一把分给孩子们。这时麻籽还很热,烫得他们嘘嘘哈哈的从左手倒到右手,再从右手倒到左手,慌不择路地往屋外跑。一边跑,还忘不了用舌头舔点滚烫的麻籽进嘴里嚼着吃,嘎吱、嘎吱的声音清柔悦耳,麻籽的味道香喷喷充满口、鼻,然后,随着嚼碎的麻籽下咽,一股清香沁人肺腑。上学后,曾读到一则与麻籽有关的古代故事,更加深了我对麻籽的印象。相传,舜小的时候,亲娘去世早。后来,爹爹娶了个后娘,生下一个弟弟叫象。后娘对自己亲生儿子象特别好,对舜却很不好,老想把他害死。一次,舜的爹爹让舜和象去种麻籽,后娘偷着把舜的麻籽炒熟了,然后说:“谁种的麻籽长不出来,家里就不要他了。”舜和象去种麻籽的路上,象捏起麻籽一个劲地吃,吃着吃着,又怕把自己的吃完了,就从舜的麻籽里抓了一把吃。因为舜的麻籽是炒熟的,当然比生的好吃,象就闹着要和哥哥换,舜就和他换了。最后,象种的麻籽没出来,后娘对舜的阴谋也就没有实现。这个故事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变成了味蕾的回忆,不时地勾动我想起麻籽菜肴的味道。我大哥的岳母(我称呼为大娘),心灵手巧,做菜的花样多,做出的菜香喷喷可口。有一年夏季,她到嫂子家看丫头,小住了几日。一天,大娘用麻籽做了一种香甜的食物,叫做“麻籽豆腐”,送给我们品尝。这一尝不要紧,一家人都赞不绝口。于是,母亲商量着让大娘多呆几日,想学学“麻籽豆腐”的做法。大娘也没客气,就多留了几日。第二天大娘又做了一次麻籽豆腐,母亲在旁边帮忙打下手,顺便学习制作流程和细节。第三天母亲按照大娘的指导也做了一次,但不是很成功。不过,如此这般的折腾了几次,母亲终于学会了。从此,我们家的餐桌上就经常会见到麻籽豆腐这道美食。据说麻籽豆腐是满族人的一个独特发明。从前,满族几乎家家都有石磨,有的摆在院子里,有的放在厨房中,随时都可以磨小豆腐,因此,麻籽豆腐也是满族家庭里不可缺少的珍贵食品。麻籽豆腐的做法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十分麻烦。长大后,我从母亲那里知道了它的做法。做麻籽豆腐前,先用细筛子把麻籽筛选干净,去掉干瘪的籽粒,去掉土粒、沙粒、麻籽梗等杂物。用水洗净,温水浸泡十二小时后捞出来控水,放在加水的石磨上磨成泥糊状。将磨好的泥糊状麻籽再加温水用细纱布过滤,去掉麻籽外皮。最后把过滤完的麻籽汁放入锅中,文火慢慢熬制,待麻籽汁呈水豆腐状,就可以出锅了,这就是麻籽豆腐。
厨师们开发了许多麻籽豆腐菜品
这样说是不是很简单?其实,在制作过程中还有许多细节、要求需要掌握。比如:麻籽磨的不要太碎,太碎了皮子不好过滤。加温水过滤时,水温最好在40—50度左右,温度低了蛋白质、油脂不易入水,皮壳难分离;温度高了会把油脂直接吸出来形成豆腐,过滤不出皮壳。在过滤时,要不断用手搓洗,让蛋白质和油脂充分与皮壳分离。麻籽豆腐做出来后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储存备用。我的老家人一般都是现做现吃,有条件的才采用低温速冻的方法储存。麻籽豆腐的吃法很多,做菜香味独特,炒、炖、蒸都可以。即能做主料,也可做辅料、调料。与鸡蛋、蘑菇、白菜、酸菜、豆角都是极佳的搭配。如麻籽豆腐蒸蛋、麻籽白菜、麻籽豆角等。麻籽豆腐吃起来有一股特有的清香
最后提醒大家,部分特殊体质的人对麻籽里的某些成分有过敏反应,不宜多食。对此,有人误认为这是麻籽有毒。其实,麻籽是“壳有毒而仁无毒”,麻籽的壳中含有一种有毒的物质,过去设备简陋,在制作麻籽豆腐的时候,壳容易掺进,壳如果多了,人吃后会头晕、嘴麻、口干等类似“中毒”现象,因此吃麻籽时必须去壳食仁,而现在制作设备不止比过去提高了多少倍,制作麻籽豆腐时几乎可以做到百分百的“壳仁分离”,所以喜欢美食的吃客尽管放心的去品尝美味吧,这一道小小的麻籽豆腐一定会轻易地攻陷你的味蕾。(陶春中,曾用笔名文峰,赤峰市松山区人。作品曾发表中国劳动人事报、内蒙古日报、赤峰日报、红山晚报、《百柳》、搜狐网诗歌专栏、银河悦读中文网、世界诗歌网等报纸、杂志、网站、微信公众号。赤峰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诗人)社 长 白凤斌
总 编 辑 李凯峰
图 文 编 辑 朱晓宇
审 核 王小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