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后,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于1945年末在晋察冀中央局所在地张家口成立,乌兰夫任主席。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成立不久,便派出东蒙古工作团,到达中共冀热辽分局驻地承德,准备实现东西内蒙古自治统一,随后去东蒙自治政府首府王爷庙商讨东西内蒙古合并问题,以便顺利开展内蒙古自治工作。但是,首要问题需要大批从事民族自治工作的干部。对于干部的来源,热河省委书记胡锡奎调研后提议,在热河省赤峰,建立一所培训民族干部的学院,校名为内蒙古自治学院,由热河省政府主办,定性为短期干部轮训班。
内蒙古自治学院成立师生合影(1946 年)
1946年1月初,由热中专员公署王新华、刘潜出面,在翁牛特右旗(今赤峰市松山区)召开的旗民代表大会上宣布,在赤峰成立内蒙古自治学院,校址选定在赤峰六道街原伪满时期日本小学旧址(即今维多利万悦城处)作为教室和学校的办公室以及学生活动场所;路北的大院(现朝聚眼科医院)作为学生和教师宿舍,这里在伪满时为麻黄收购站。内蒙古自治学院在筹备建立阶段,热中专署拨款对校舍进行了必要的修缮,并购置一批桌椅等教学用的设备。孔飞、宝音格日勒、张巴图等分赴喀喇沁左旗、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右旗等地招收学员。孔飞与宝音格日勒在喀喇沁右旗得到建西县委的协助,当地的青年同盟组织召集王爷府附近的蒙古族青年,听取了孔飞对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工作的讲解,同时选出喀喇沁右旗自治运动联合会支会的领导机构,并召集一批蒙古族青年学生赴内蒙古自治学院学习。乌兰夫同志
内蒙古自治学院成立后,由乌兰夫兼任院长,刘春、金启铣任副院长。学院以“培养忠实为内蒙人民解放事业服务,建设新民主主义内蒙古的各种人才”为宗旨。1946年2月底,学员基本到齐,3月15日正式开学,来自内蒙古、热河、辽宁等地的蒙古族青年和知识分子共300余名。教师有从延安来的王士汉、李啸风等,还有当地的蒙古族教师。“四•三”会议(1946年4月3日在承德召开的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后,乌兰夫将齐永存从张家口调到赤峰任自治学院教育长。随着国共关系日趋紧张,又将布赫、塔拉、图布新、富国吉夫等人从张家口调到自治学院工作,目的是组织年轻力壮、有文化、表现好的青年进行军事训练,培养军事干部,以适应对国民党进行军事斗争的需要。内蒙古自治学院学生列队集合(1946 年)
内蒙古自治学院分为军事部、行政部和中学部。军事部负责为当地及各旗县的民族部队培养军事干部,由图布新任主任,齐永存兼任政委,塔拉任副政委。下设1个大队,巴特尔任大队长。l946年10月国民党军占领赤峰,学院迁往林东(昭乌达盟地委、政府所在地),后又扩编为3个大队。二大队是阜新蒙民大队(也称13支队),大队长罗长胜,有队员200余人。经过半年的军事训练,二大队建立了党组织。l947年春,该大队重返家乡阜新(今属辽宁省)后,很快发展成一个团,后归属内蒙古骑兵二师。三大队是昭乌达盟蒙汉联军骑兵四师的一部分干部战士,经过短期培训后,成为改造骑兵四师的骨干。军事部先后培养400多名军事干部充实到部队。行政部主要培养党、政、群工作干部,以《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等为授课内容。中学部的培养对象为青少年,以文化学习为主。它的前身是伪满翁牛特右旗蒙民裕生会财务股长常永莘在赤峰五道街西街组织成立的私立女子中学,后由孔飞动员将女子中学合并到内蒙古自治学院,成为该院的中学部。中学部在赤峰时学员最多400余人,迁往林东后曾发展到1000余人。内蒙古自治学院教育长齐永存
乌兰夫、刘春与赤峰上层人士合影。前排乌兰夫(左三)、刘春(左二)、孔飞(右二)、乌兰(右一)
内蒙古自治学院没有固定学期,一般是陆续入学,陆续分配。学员供给标准同当地干部相同,除开学时自带行李、衣物外,入学后的一切食宿、学杂费用等均由热中专署负责供给。教职学员集中食宿,每人每天0.8公斤小米(包括菜金)。学员除在校学习外,还积极参加社会调查,每学习一个阶段,学院派出去参加工作组,宣传、组织群众,参加减租减息斗争。① 内蒙古自治学院干部培训班在上课
1946年5月,乌兰夫在内蒙古自治学院接见了教职员中的领导和学员中的骨干,并向全体教职学员讲话。其后又讲了几次课,题目是《内蒙古自治运动史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述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跟着谁走等根本性问题,树立对我党的信心,明确前进的方向,对转变学员思想观念起到重要作用。1946年9月底,国民党军要进犯赤峰的消息传来,各个机关、学校等单位开始有组织地撤离赤峰。内蒙古自治学院则以热中专署征粮工作团的名义,成立3个武装工作团,同当地的旗、区政府一起打游击。其中一个团由孔飞、金启铣带领去翁牛特旗,一个团由李啸风带领去敖汉旗,另一个团由齐永存和王松龄带领去喀喇沁旗。一部分院部工作人员和少数年龄小、身体弱的学员,连同学院的一些设备,由车载运到林东,继续办学。同年底,各工作团陆续到达林东,并同从张家口转移到林东的内蒙古军政学院合并,仍称内蒙古自治学院。自治学院在敌人的尾追下进行的大转移,是对全体学员和院部工作人员的严峻考验。虽然情况较复杂,条件很艰苦,却没有出现一个逃兵。到林东不久,由于学员大部分已分配工作,人数大为减少。后又在当地及蒙汉联军骑兵四师招收学员300余人,编成5个班,教学内容主要以革命启蒙教育为主,着重解决两条道路即跟共产党走还是跟国民党走的问题。内蒙古军政学院学员合影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成立,同时组建内蒙古军政大学,军政大学由两个分院组成,第一院在乌兰浩特,第二院设在齐齐哈尔。为响应自治区党委的号召,内蒙古自治学院一分为二,一部分留在林东继续办学,分出一部分人支援内蒙古军政大学第二院。自治学院在林东培养的300余名学员陆续分配到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工作。内蒙古军政大学第一院校址
1947年6月赤峰第二次解放,内蒙古自治学院又迁回赤峰,继续在赤峰地区招生,设高级班、普通班和蒙文班,后又增设地干班和师范班。8月,自治学院与建国学院、鲁艺学院合并,成立冀察热辽联合大学,归属中共冀察热辽分局领导。校长赵毅敏、副校长徐懋庸、教育长权星垣。1948年9月,自治学院从赤峰迁至宁城县桃头五家。11月,辽沈战役取得伟大胜利,遵照上级指示,自治学院抽调部分师生赴锦州参加对国民党被俘军官的整训工作。1949年1月末,冀察热辽联合大学的鲁艺、建国二学院随军南下,冀察热辽联合大学宣告解散,内蒙古自治学院从桃头五家迁回赤峰继续办学。回到赤峰后,自治学院分为两部分,院部、师范部、地干班在二道街,中学部在六道街。8月,遵照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指示,自治学院大部分负责人、教师和部分学员调往乌兰浩特,筹建内蒙古行政干部学校。8月16日,留下的师范部、中学部和部分工作人员,改建为包括中学和师范两种教育的蒙古族中学即卓索图盟中学,校址在赤峰一道街西段( 今 红 山 区 第 五 小 学 ) 和六道街的原校址。内蒙古军政大学第三期全体教职工合影
内蒙古自治学院在两年零七个月的时间里,共培养蒙古族干部970余名,分配到卓索图、昭乌达、哲里木、锡林郭勒、乌兰察布、察哈尔、巴彦淖尔等盟工作,在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建立人民政权、加强部队建设、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建国初期内蒙古自治区党政军的一支骨干力量。社 长 白凤斌
总 编 辑 李凯峰
责任编辑 朱晓宇
策 划 吕雪生
编 审 白云玲 王 娜
撰 文 袁洪军
统 筹 于 静
图片编辑 王 静
本栏目由赤峰市档案史志馆主办
审 核 王小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