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是皇帝的女儿,公主出嫁又称“下嫁”、“出降”、“厘降”;额驸(驸马)娶公主则称“尚”公主。公主是“金枝玉叶”,地位比其夫要高。





       纵览整个清朝历史,“南不封王,北不断亲”的满蒙联姻,是清廷对北疆蒙古实行有效统治的三大国策之一。满蒙两个民族之间长达3个世纪的联姻,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不仅在中国古代民族史上绝无仅有,即使在世界范围的民族关系上也是罕见的。

      “塞牧虽称远,姻盟向最亲”。史载,自努尔哈赤入关前的1612年始,至清末300年间,满蒙联姻达586次之多。其中清皇室出嫁给蒙古王公的女子,包括皇女公主及其他宗女格格多达430名。一定意义上说,也正是清廷这种联姻国策,解决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匈奴、蒙古难题。通过血缘姻亲关系,联合蒙古各部,维持北方稳定与长治久安,解决了北方固边难题和民族关系难题。进而言之,中华民族这个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远嫁的清皇室公主功不可没。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大融合,这些远嫁的清皇室公主功不可没。

       翻看历史不难发现,赤峰地区(昭乌达盟),是清廷“满蒙联姻”这一国策运用非常成功的地区。赤峰地区过去有很多蒙古部落,如敖汉、巴林、翁牛特和喀喇沁等。赤峰是居于辽河和老哈河之间的要塞之地,因而成了满清皇室最心仪的土地之一。

       清朝的皇帝和追尊的皇帝中,共生育皇女82人,其中获封固伦公主、和硕公主的42人,加上清代帝后们共抚育宗女12人封为公主,有清一代,共封公主54人。其中,下嫁赤峰地区的便有8位(一说10位)。可以说,赤峰是清朝皇室下嫁公主最多的地区。

       蒙古敖汉部最早与满清建立联姻关系,次数位居前茅。史料考证仅敖汉部和满清皇室通婚就高达54次,其中当属莽古济与固伦端敏公主、凤莲三公主最有名气。

       莽古济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三女,也是清太宗皇太极胞妹。皇太极为了表彰敖汉部首领率先降附后金,将其胞妹莽古济下嫁给索诺木杜陵,赐格格号,因其骄暴而削去格格称号,后被家奴告发与兄莽古尔泰等谋反,获罪被凌迟处死。

       固伦端敏公主为皇太极亲生长女,在13岁时下嫁给塞臣卓礼克图之子班第。与班弟共同生活二十多年,育有四子一女。其中,长子温布、次子鄂齐尔双双娶清皇家郡主。固伦端敏公主34岁时去世,死后葬于今敖汉旗双庙乡喀喇勿苏村河西二十家子。











       凤莲三公主为康熙皇帝三女儿,雍正皇帝三妹,汉名叫凤莲。下嫁给敖汉固山贝子罗卜藏。相传三公主为人贤淑仁厚,多才多艺,教子有方。逝世后安葬在今敖汉旗贝子府镇后坟村,传说后来乾隆皇帝曾来敖汉旗祭奠过三公主。下嫁蒙古巴林部的有固伦长公主、和硕和婉公主,以及最有名气的、最为风光的固伦荣宪公主。

       固伦长公主,是清太宗皇太极第五女,孝庄文皇后所生。固伦长公主俗称大公主,下嫁给巴林右旗札萨克色布腾郡王。封固伦长公主,复改淑慧长公主,并在赤峰修建公主桥。固伦长公主作为康熙之姑母,晚年被康熙帝接到北京,以乐暮年,死后葬于今巴林右旗查干沐沦苏木。

       而俗称三公主的和硕和婉公主,为乾隆弟弟和亲王弘昼之女,下嫁给巴林右度第七代多罗王璨沁之子德勒克。在京都有有皇帝赐给的宅邸和花园,长期住在北京。后来死在北京,葬于京都八间房。

       俗称二公主的固伦荣宪公主, 康熙皇帝之次女。康熙三十年(1691年)下嫁淑慧长公主之孙、巴林右旗第四代札萨克多罗郡王乌尔衮。固伦荣宪公主贤淑慈孝,对人宽厚。她崇信佛教,聚资修建荟福寺(俗称东大庙)和娘娘庙。于雍正六年(1728年)病逝,享年五十六岁。死后戴凤冠穿龙袍,葬于今巴林右旗白音尔灯苏木十家子嘎查。

       和硕温恪公主,为康熙第十三女,又称八公主,皇妃章佳氏所生,她奉旨下嫁给翁牛特右旗札萨克苍津多罗杜棱郡王。不幸的是,公主出嫁不到三年即死去。和硕温恪公主深受康熙宠爱,死后康熙亲自为其篆刻碑文,葬于今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公主陵村。

       和硕端静公主,为康熙皇帝第五女,贵人兆佳氏所生,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十月,下嫁给喀喇沁右旗第五代札萨克噶勒藏郡王。死后葬于今喇沁旗十家满族乡十家村。











   
  

皇家宠儿——大清固伦荣宪公主



       有一则历史典故,话说一日老佛爷慈禧心血来潮,让人给自己定制了一套龙袍,打算趁着过生日穿着显摆显摆。恰好李鸿章前来奏事,慈禧灵机一动,便将龙袍穿在身上,笑呵呵地问:小李啊,你看我这身新衣服咋样?合身不?

       李鸿章额头、背后、胸前、胯下到处都在流汗,这问题实在是太难回答了。说合身吧,那就等于是支持慈禧登基自立,说不合身吧,那就等于公然反对慈禧登基。

       于是乎李鸿章灵机一动,回复了三个字:太大了!

      的确是太大了,不光衣服本身比慈禧的身材要大,这龙袍也不是慈禧能够担得起的!这就是李鸿章的本意,但是他说得没那么直白,慈禧也就不好发难了。


唯一穿龙袍下葬的清朝公主


       由此可见,女子在古代想要穿龙袍,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更别提下葬的时候也穿着龙袍了。清朝却真有这么一个女子,是穿着龙袍下葬的,她就是康熙的女儿固伦荣宪公主。当然她也是清朝将近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唯一一个穿龙袍下葬的女子。


       荣宪公主墓遗址位于赤峰市巴林右旗白音尔灯苏木十家子嘎查巴彦套白山西南麓的缓坡上,为清代塞北的重要陵墓之一。荣宪公主墓葬完工时规模宏伟,东西宽45米、南北长105米,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地面建有享殿,筑有地宫,刻碑立石,墓中随葬品十分丰厚。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固伦荣宪公主墓惨遭破坏,之后考古专家进行了保护性清理和发掘,出土了几件金簪、手链、珍珠以及一些挂饰,其中包括固伦荣宪公主头上所戴的镶满珍珠宝石的凤冠、满饰点翠工艺的赤金孔雀步摇和以珍珠猫眼宝石所镶嵌的“众星捧月”赤金钗。 


       接下来又陆续找回100多件珍贵的文物,其中有两枚特别的水晶印章。一枚为狮钮,印文“荣宪公主印”;另一枚为马钮,印文“一张琴一卷书一溪花”。


       除此之外,最让专家们感到惊喜的就是荣宪公主的三件袍服。第一件是苏绣博古纹公主袍。苏绣是我国的四大名绣之一,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不仅是古代刺绣技艺的代表,而且直到现在,上等的苏绣也还是一般人消费不起的奢侈品,况且这还是当年皇家公主的袍子,自然也代表了清朝时期苏绣的最高水平。

       第二件是苏绣百蝶公主服。这件衣服同样也是上等的苏绣,但它的亮点在于绣上去的几对蝴蝶栩栩如生,远远望去还会给人一种正在翩翩飞舞的感觉,美丽的荣宪公主身穿百蝶袍,更是衬托得她比花朵还要美丽。

       第三件衣服,举世罕有,令人震惊,是一件做工非常精致华贵的龙袍。据史料记载,龙袍不仅是真的,而且还是康熙皇帝亲赐的。迄今为止,龙袍在清朝其他公主的墓葬中从未发现。纵览我国封建王朝史,受恩宠的公主虽然有很多,但是能够穿龙袍下葬,固伦荣宪公主可以说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历史独一位。

       但荣宪公主的这件龙袍和皇帝的龙袍还是有区别的,主要在于皇帝龙袍是“九龙”,而这件公主龙袍只有“八龙”。虽然少了“一龙”,但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八龙”还是非同一般。



       那就是“八龙”全部都由小珍珠绣成,经过专家们的清点,估算累计用了超过10万颗珍珠,并且串联珍珠的还是金线。然后袍子上的云纹,以及“寿”字,也都用到了大量的珍珠。八条祥龙分布在袍服前身、后背、两肩及前后下摆上,前胸后背用珍珠各缀绣一条威武雄壮的正龙,龙角竖起,四足腾空,使人望而生畏。龙袍下摆用五彩丝线手绣海水江崖,间以杂宝祥云。绚丽多彩的花纹和象征纯洁高雅的珍珠组成的公主袍服,高贵典雅,巧夺天工。 

      袍服上缀绣的近十万颗珍珠全是小米粒大小,名叫“吉珠”,也称“米珠”,是珍珠中的上品,颗颗圆润饱满。为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所产顶级天然海珠,采集非常不易。根据《山堂肆考》记载:“采珠者乘舟之(入)池,以长绳系腰,携竹篮入水,拾蚌置篮内,则振绳令舟人汲之,不幸遇恶鱼,有一线之血矣浮水面,则知人已葬鱼腹矣。”采珠之危险可见一斑,不知有多少采珠人为皇家显贵而葬身海底。

       这件独一无二的珍珠“串”成的龙袍,因而被叫做“珍珠团龙袍”,可谓是罕见的稀世珍宝。这件珍珠团龙袍长约150公分,肩宽约190公分,摆宽约131公分,可以说是朝廷赐予公主的“朝服”,为清代纺织工艺精品。

       荣宪公主的这三件袍服,经过考古专家们多年的修复,终于获得了新生,珍藏在赤峰市博物馆,被视为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稀世珍宝。其中这件珍珠团龙袍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也是赤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受尽父皇宠爱




       影视剧《康熙王朝》中,“蓝齐儿格格”这个角色给人印象深刻。据说“蓝齐儿格格”的原型,就是下嫁到赤峰的大清公主—固伦荣宪公主。《康熙王朝》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容妃”,也就是“蓝齐儿”的亲生母亲,原型就是康熙帝的荣妃、荣宪公主的生母—马佳氏。

       康熙帝的前五个儿子和二个女儿都相继夭亡,可以想象这个封建帝王对于子嗣的渴望。康熙十二年(1673年),第三个女儿荣宪公主出生了,满足了康熙皇帝满腔的父爱。再加上荣宪公主又是实际上的长公主,自然会得到大清皇室的格外关注。

        经历多次丧女之痛,康熙对于固伦荣宪公主从小就非常疼爱,这在满清皇家是非常少见的。










       康熙帝一生共有21个女儿,其中有12人夭折。尽管荣宪公主、恪靖公主、温宪公主、纯恪公主、纯禧公主都得到了“固伦”这一最高封号,但在这五女中,只有荣宪公主一人是康熙皇帝生前亲自册封的,其余四人都是在雍正登基那年册封或追封的。

      康熙皇帝一共有五个女儿嫁到了蒙古,但出嫁后受到皇帝亲自探视的却只有荣宪公主一人。史书记载,康熙帝在公主下嫁后,曾经四次到远赴巴林巡视。这自然是出于军事和政治目地,“备边防,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但也不能排除想念女儿的人之常情。现今位于查干沐沦河边的大板镇巴林右旗政府院内,有一座著名的康熙行宫。这就是荣宪公主当年为便于父亲巡幸,于康熙四十五年建造的。而做为皇帝的行宫,这也是中国北部边疆唯一的一座。由此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对荣宪公主的特殊眷顾。



琴瑟和鸣 和亲佳话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乌兰布通之战拉开帷幕,康熙随即带兵征讨。

       正是因为这场战役,康熙为女儿荣宪公主物色了一位好夫君。乌尔衮是漠南蒙古巴林部札萨克多罗郡王鄂齐尔的儿子,能文能武。乌兰布通之战爆发后,时年20岁的乌尔衮率领巴林右翼旗兵参战。

       战场上,乌尔衮勇敢刚强、表现出色,立下赫赫战功,备受赏识。康熙就决定把19岁的和硕荣宪公主嫁给他。由此看出,康熙皇帝并没有将荣宪公主的婚姻当做政治工具,从这一点上说,荣宪公主是十分幸运的。

       荣宪公主19岁来到巴林,至56岁去世,在草原一共生活了37年。期间,尽管与乌尔衮聚少离多,但夫妻感情还是非常深厚的。









       在康熙的众多女婿中,乌尔衮算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乌尔衮系巴林部札萨克多罗郡王鄂齐尔的次子,鄂齐尔生母为清太宗皇太极五女淑慧长公主。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乌尔衮袭巴林部札萨克多罗郡王,康熙十八年(1679年)从征康熙,康熙六十年(1722年)卒于军。

      与荣宪公主婚后,乌尔衮被封为和硕额附(“额附”为满语,同汉语“驸马”)。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嗣封巴林王爵,并统理昭乌达盟蒙古十一旗事。乌尔衮一生骁勇,擅于征战,与公主成亲后,仍多次带兵出战。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他以副将军的身份,统督内属国二十三旗戎务,率军征讨测旺阿拉布坦,这一去就与荣宪公主分离整整6年。战争结束后,巴林王乌尔衮在返回本旗途中,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一岁。不难看出,乌尔衮并不像其他蒙古王爷那样,顶着爵位养尊处优,而是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得到皇帝的重用。

       如是,荣宪公主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巴林部实际的管理者与统治者。她处理旗内政务十分谨慎,每事必亲自过问,发布指令必签张押印,至今公主水晶印章仍保存在巴林博物馆。当地至今流传下来的很多传说,如“二公主智审右梅林”以及“公主送夫出征”都是记载着荣宪公主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慈爱为巴林人民做出贡献。在御制的碑文上也曾有这样的记载“彤管杨八州,慎早娴夫内则;丹纶换异彩,荣光爱于宗亲”,以此来称道荣宪公主的处世为人。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荣宪公主在巴林主持修建了至今仍是当地佛教集会中心的荟福寺,其位于今巴林右旗大板镇境内,俗称“东大庙”。又因清康熙皇帝曾四次巡幸当地,并在大板镇南巴彦汉山中猎得猛虎,将虎皮供奉于荟福寺,故又名“虎庙”。如今的荟福寺布局完整,壁画保存尚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也是荣宪公主留在巴林草原上的一个永恒记忆。


一片孝心迎来人生巅峰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在古代,公主和亲远嫁基本上是无可避免之事,而她们远嫁后,也很难再与皇宫有所亲密往来。

       四十八年(1709年)出巡期间,见太子胤礽表现拙劣,康熙帝便将其废黜,而后大病一场,许久病情未见好转,乃至到了要起遗诏的地步。荣宪公主听说后,十分着急,便日夜不停地赶回京都,亲自照顾皇父饮食起居。煎汤熬药,早晚问安,关心备至。康熙病愈之后,十分欣慰,“公主克诚克孝,竭力事亲,诸公主中尔实为最。”由此,荣宪公主由“和硕”晋封“固伦”。

       古人曾言:“孝感动天,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固伦荣宪公主虽然从小就备受康熙皇帝的宠爱,但是真正让她获得至高荣誉的契机,还是康熙四十八年的这次至孝举动。

死后屈辱 尸体遭拖街游行


       在乌尔衮死后一年,康熙皇帝也去世了。在短期内,便失去了一生中两个最重要的亲人,荣宪公主悲痛之情可想而知。在之后的6年时间里,荣宪公主过得并不舒心,整天为儿子琳布担惊受怕。雍正六年(1728年)四月十二日,荣宪公主去世,享年56岁。

      让荣宪公主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死后200多年,她的陵墓会遭到毁坏,遗体会受到凌辱。在那场前所未有的文革浩劫中,很多帝陵、王陵、公主坟被破坏,荣宪公主墓也难逃噩运。

     《巴林右旗志》记载:1966年,巴林右旗巴彦尔灯公社胜利大队社员在“破四旧”中,拆毁挖掘清固伦荣宪公主陵墓。1966年7月19日至21日,由巴彦尔灯公社十家子和查干浑迪两个生产队聚集200余人,对公主陵园建筑进行了拆除和陵墓挖掘。只用了3天时间,一处珍贵古老的陵园建筑便荡然无存,它躲过了日寇入侵和民国的匪乱,却没有躲过解放后的文化大革命。

       当年造反派进入墓室后,将公主尸体拖出棺外,扒掉身上衣服和金银首饰。后又将尸体抬出陵墓,扔在墓前的荒地上。在墓室里200多年没有腐烂的尸体,经阳光暴晒后,迅速变成了干硬的木乃伊。

       尸体被扔出墓室之后,造反派们将墓中珍宝一抢而光,后又将墓室砸毁。闻讯赶来的考古人员,将荣宪公主的尸体抬到了当地的卫生院,准备之后作进一步研究。

       可是那个年代卫生院条件有限,根本保护不了尸体。卫生院一位领导,对造反派盗挖古墓的行为提出了批评,很快他就成为了被批斗的对象。被批判为保护封建阶级,是剥削劳苦大众的帮凶,造反派竟然惩罚他背着荣宪公主的尸体游街。再后来,荣宪公主的尸体又被扔到了荒郊野外。

















社      长   白凤斌

总  编 辑   李凯峰  

责任编辑   王   静     

摄      影   白凤斌 

发     行    布日古德

审      核   王小捷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