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来历:1934年3月,民国察哈尔省政府筹划建“化德设治局”时命名。     

地名含义:“化德”,汉语名,按两字义合成寓意是(执政者理政安民)教化实行、当以德为本。

历史沿革:化德县境域远古时地处漠南、僻居塞外,古时地无其名,疆无定域,人际极为稀疏,但这片土地的历史却颇为悠久。

据化德境内出土的文物考证,大约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已有人类活动。远古时期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和蒙古族都曾在这里繁衍生息。

古时,这片处于阴山北麓东端,内蒙古高原中部南缘的天然草原,是与浩瀚辽阔的蒙古大草原一体相连,由于优良的生态环境所造就,这里的水草丰美茂盛,一派生机盎然。大草原绿波万顷,随风飘荡好似海洋,无际亦无边。

虽经朝代更迭的悠悠岁月沧桑,这片得天独厚的神奇土地却一直是华夏北方少数民族先人们赖以生存的天然绝佳之游牧草场。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赞美词句,便正是这片土地远古时期的真实写照。

化德境域在唐、尧、虞、舜、夏、商、周时属冀州之地。

春秋时为匈奴地。

战国时属燕国上谷郡北境。

秦时亦属匈奴。

西汉时为幽州上谷郡北境,实为匈奴所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属鲜卑。

隋唐五代时期,先后属突厥、契丹。

北宋时,属辽的西京道奉圣州。

南宋时,为金的西京路宣德州属地。

元代时,属兴和路,为蒙古族游牧草场。

明代时,为开平卫之兴和守御千户所,后陷于鞑靼,仍为游牧地。

清代,化德县现地域之西部属正黄旗东半旗游牧地(后属商都牧群),中部、东部属镶黄旗游牧地。清末实行“招垦实边”后,山西、河北等地农民涌入开荒耕种,始有农业发端,境内同时出现了垦植农人定居,初具村落雏形。此时化德地域渐晰。

(未完待续)

来源:化德政研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