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

带你了解磴口历史沿革


LET'S GO FOR AN OUTING

我们又见面了

爱一座城市,就应更多了解TA的历史和文化。

你知道磴口最早出现人类足迹是什么时候吗?

历朝历代磴口属于哪个地方管辖?

什么时候设立的 "磴口县"?

“磴口”名字是怎么来的?

小编带你

一起了解磴口历史沿革吧!


磴口县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西南部,总面积约3677平方公里,于1926年建县,是中国“年轻”的建制县之一。虽得名仅90年,但作为中国大家庭的一员,它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甚至更远。



第1站

新石器时代

大约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劳动、繁衍。由于磴口地区是乌兰布和、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包围中的一块绿洲,屏山阻河,易守难攻,加之地易产牧,食盐资源富足,所以历史上就成为北方游牧部落和中原王朝争夺的战略要地。




第2站

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这里是北方庐帐控弦民族所谓“行国”的游牧范围。他们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内地农耕民族先后称其为荤粥、鬼方、猃狁、胡、狄、戎等。

第3站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七国争雄。磴口地区在战国时是“七雄”之一赵国的九原邑管地,“赵武灵王时属高阙山南九原西部地。”但因赵国鞭长莫及,实际上仍是游牧部落的控制区域。



第4站

秦朝时期

秦统一后,命令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逐匈奴”、“城河上为塞”,并北渡黄河,取高阙、陶山、北假中,筑城屯兵驻守。秦始皇又命“发谪徙戍”,移民垦边,于是,磴口地区第一次得到农业开发。秦朝在全国分设郡、县两级行政管理体制,磴口地方为九原郡九原县的辖地。




第5站

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时设朔方郡,下设十个县,在磴口境内设有三封、窳(yǔ)浑、临戎三县,并修筑鸡鹿塞,当时三县人口已达7万余人。汉末到南北朝时期,局势混乱,郡县并废,遂为匈奴牧地。





呼韩邪与昭君出塞
在磴口县西北,狼山西南段哈隆格乃峡谷南口处,有一座蔚为壮观的障塞遗址——鸡鹿塞。相传鸡鹿塞不仅是重要的军事要塞、战略关口,而且还是汉、匈两大民族的和亲使者——王昭君多次驻足的地方。


卫青与霍去病出鸡鹿塞


时匈奴与汉失和,常常在汉北边界骚扰滋事。汉武帝派卫青率三万骑兵,出雁门与匈奴交战,多次战捷。汉武帝派平陵侯苏建以阴山黄河为天然屏障,设置朔方郡(今磴口县境内)。

元朔六年,汉武帝再次派大将军卫青、骠骑校尉霍去病参战伐胡。






南北朝时期


磴口隶属北魏、北齐辖地。

隋朝时期


磴口属五原郡管辖。

唐朝时期


磴口属丰州,隶关内道。

宋、辽

金、夏时期


磴口为西夏属地。

元朝时期


磴口属宁夏府路,隶甘肃行省统领。

明朝时期


磴口初属宁夏府,隶陕西辖领。

清初时期


磴口属阿拉善王爷封地。乾隆年间,选定磴口为吉兰泰食盐外运码头,并设衙署,驻扎司员,促进了磴口地方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发展。

民国前期


磴口归阿拉善霍特硕旗王府管辖。1926年,冯玉祥五原誓师后,向西挺进,路经磴口,为军需供应方便和与绥甘廊衔接,遂决定设“磴口兵站”,并于1929年1月经南京国民政府批准设县,归属宁夏。


磴口地名的来历

磴口地名来历大致有三种说法。其一,根据各类词典中对于磴字解释为“石头台阶”,推断出此地原来有石头台阶,因而得名;其二,根据近年走访阿拉善档案馆馆员,馆员们凭借传说的信息,黄河巴彦木仁段河床下层土质坚硬,上覆土层松散,经河水天长日久冲刷,逐渐形成台阶。因地势优越,开辟为河运码头,故得名磴口,磴字意为坚硬的台阶;其三,也是走访阿拉善档案馆馆员们得到的信息,源自蒙语,当时磴口码头是阿拉善地区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阿拉善人民群众所需的生产生活物资主要由磴口码头上岸,阿拉善地区所产皮毛、甘草、苁蓉等土特产从磴口码头装船外运。由此,蒙语将此地称为“马儿镫”,汉语意为“出发”。由蒙语“马儿镫”逐渐演化成“磴口”这个地名。
1949年10月,磴口县迎来解放,建立区、乡政权,设5个区、17个乡。














治沙英雄——杨力生
1949年,磴口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杨力生带领劳动人民决战沙海,植树造林。直到1958年,终于沿乌兰布和沙漠东缘,营造了308华里防风固沙林带,林带的宽度平均为50-100米;沿黄河西岸筑起了20公里防洪堤,基本上根治了流沙和水患对农田和家园的侵袭和破坏。




此后几经变迁

磴口县先后归宁夏省、甘肃省管辖

1956年归属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

现归属巴彦淖尔市

县府驻地巴彦高勒镇

辖4镇、1个苏木、5个农场公司

人口9万余人

有汉、蒙、回、满等17个民族




一分钟

带你了解磴口历史沿革


LET'S GO FOR AN OUTING

我们又见面了

爱一座城市,就应更多了解TA的历史和文化。

你知道磴口最早出现人类足迹是什么时候吗?

历朝历代磴口属于哪个地方管辖?

什么时候设立的 "磴口县"?

“磴口”名字是怎么来的?

小编带你

一起了解磴口历史沿革吧!


磴口县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西南部,总面积约3677平方公里,于1926年建县,是中国“年轻”的建制县之一。虽得名仅90年,但作为中国大家庭的一员,它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甚至更远。



第1站

新石器时代

大约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劳动、繁衍。由于磴口地区是乌兰布和、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包围中的一块绿洲,屏山阻河,易守难攻,加之地易产牧,食盐资源富足,所以历史上就成为北方游牧部落和中原王朝争夺的战略要地。




第2站

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这里是北方庐帐控弦民族所谓“行国”的游牧范围。他们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内地农耕民族先后称其为荤粥、鬼方、猃狁、胡、狄、戎等。

第3站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七国争雄。磴口地区在战国时是“七雄”之一赵国的九原邑管地,“赵武灵王时属高阙山南九原西部地。”但因赵国鞭长莫及,实际上仍是游牧部落的控制区域。



第4站

秦朝时期

秦统一后,命令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逐匈奴”、“城河上为塞”,并北渡黄河,取高阙、陶山、北假中,筑城屯兵驻守。秦始皇又命“发谪徙戍”,移民垦边,于是,磴口地区第一次得到农业开发。秦朝在全国分设郡、县两级行政管理体制,磴口地方为九原郡九原县的辖地。




第5站

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时设朔方郡,下设十个县,在磴口境内设有三封、窳(yǔ)浑、临戎三县,并修筑鸡鹿塞,当时三县人口已达7万余人。汉末到南北朝时期,局势混乱,郡县并废,遂为匈奴牧地。





呼韩邪与昭君出塞
在磴口县西北,狼山西南段哈隆格乃峡谷南口处,有一座蔚为壮观的障塞遗址——鸡鹿塞。相传鸡鹿塞不仅是重要的军事要塞、战略关口,而且还是汉、匈两大民族的和亲使者——王昭君多次驻足的地方。


卫青与霍去病出鸡鹿塞


时匈奴与汉失和,常常在汉北边界骚扰滋事。汉武帝派卫青率三万骑兵,出雁门与匈奴交战,多次战捷。汉武帝派平陵侯苏建以阴山黄河为天然屏障,设置朔方郡(今磴口县境内)。

元朔六年,汉武帝再次派大将军卫青、骠骑校尉霍去病参战伐胡。






南北朝时期


磴口隶属北魏、北齐辖地。

隋朝时期


磴口属五原郡管辖。

唐朝时期


磴口属丰州,隶关内道。

宋、辽

金、夏时期


磴口为西夏属地。

元朝时期


磴口属宁夏府路,隶甘肃行省统领。

明朝时期


磴口初属宁夏府,隶陕西辖领。

清初时期


磴口属阿拉善王爷封地。乾隆年间,选定磴口为吉兰泰食盐外运码头,并设衙署,驻扎司员,促进了磴口地方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发展。

民国前期


磴口归阿拉善霍特硕旗王府管辖。1926年,冯玉祥五原誓师后,向西挺进,路经磴口,为军需供应方便和与绥甘廊衔接,遂决定设“磴口兵站”,并于1929年1月经南京国民政府批准设县,归属宁夏。


磴口地名的来历

磴口地名来历大致有三种说法。其一,根据各类词典中对于磴字解释为“石头台阶”,推断出此地原来有石头台阶,因而得名;其二,根据近年走访阿拉善档案馆馆员,馆员们凭借传说的信息,黄河巴彦木仁段河床下层土质坚硬,上覆土层松散,经河水天长日久冲刷,逐渐形成台阶。因地势优越,开辟为河运码头,故得名磴口,磴字意为坚硬的台阶;其三,也是走访阿拉善档案馆馆员们得到的信息,源自蒙语,当时磴口码头是阿拉善地区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阿拉善人民群众所需的生产生活物资主要由磴口码头上岸,阿拉善地区所产皮毛、甘草、苁蓉等土特产从磴口码头装船外运。由此,蒙语将此地称为“马儿镫”,汉语意为“出发”。由蒙语“马儿镫”逐渐演化成“磴口”这个地名。
1949年10月,磴口县迎来解放,建立区、乡政权,设5个区、17个乡。














治沙英雄——杨力生
1949年,磴口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杨立生带领劳动人民决战沙海,植树造林。直到1958年,终于沿乌兰布和沙漠东缘,营造了308华里防风固沙林带,林带的宽度平均为50-100米;沿黄河西岸筑起了20公里防洪堤,基本上根治了流沙和水患对农田和家园的侵袭和破坏。




此后几经变迁

磴口县先后归宁夏省、甘肃省管辖

1956年归属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

现归属巴彦淖尔市

县府驻地巴彦高勒镇

辖4镇、1个苏木、5个农场公司

人口9万余人

有汉、蒙、回、满等17个民族




来源:微磴口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