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

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

歌曲中唱到的鄂伦春,

是我国东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

作为北半球渔猎民族“活化石”,

鄂伦春人生活在大小兴安岭,

曾以狩猎为生,衣皮食肉,桦皮为屋,

具有独特的生活习俗。

如今,这个从山中走来的少数民族

在幸福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鄂伦春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鄂伦春族由原来狩猎生活转变为当前以养殖、种植为主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给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庆祝鄂伦春族下山定居七十周年之际,新鄂乡特推出【下山定居70周年】“鄂伦春记忆”专栏,带你共同了解鄂伦春族的历史渊源、文化习俗、饮食服饰、建筑节日等方面。你对这个民族有多少了解呢?本期”鄂伦春记忆“之鄂伦春族的族称族源为你解析。



鄂伦春族的族称


“鄂伦春”这一族称,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其上谕和奏折中出现了“俄乐春”、“俄罗春”、和“鄂伦春”等称呼。其间还将分散居住各地鄂伦春族的一些氏族部落称为他称,如“库玛尔千”、“毕拉尔千”、“托千”等,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统称为鄂伦春族。“鄂伦春”一词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满通古斯语称“奥要”,称驯鹿为“鄂伦”,因为鄂伦春族过去曾游猎于山林里,并饲养过驯鹿,所以称为“鄂伦春”是合适的。

据史料记载,在17世纪以前,在黑龙江北曾居住有许多属满-通古斯语族部落,17世纪中叶随着沙俄地入侵,居住在布列雅河(鄂伦舂语称毕拉尔,汉语称牛满江)流域的几个氏族,被迫迁移到黑龙江南岸。其中主要有玛哈依尔(孟)、莫拉呼尔(莫)、卡日基尔(韩)、杜宁肯(杜)等。 迁到黑龙江南后分散居住在逊毕拉河(包括沾河)、库尔滨河、乌底河、乌云河和嘉荫河等地,并与原氏族车克其尔(陈)、毛考依尔(赵)、尼日基尔千(李)等氏族统称为毕拉尔千。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族源


鄂伦春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后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关于鄂伦春族的族源问题,由于鄂伦春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记载及不断的游动迁徙等原因,在学术界至今没有形成一致意见。但是集中起来主要有两说:一是室韦说;二是肃慎说。经过对其活动地域、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及语音等特征的综合分析研究,我们认为鄂伦春族的族源应该是肃慎系。因为有诸多历史文献记载,在黑龙江流域曾有许多古代民族活动,并有多民族交叉居住。因此有共同地域、相同的经济活动及相同的风俗习惯是必然的。但是语音则不同,一种语音的产生只有在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才会形成,并且一经形成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承继性。而现今我们已经认定鄂伦春族语为满-通古斯语北语支,那么从语言学分析研究,鄂伦舂语是肃慎、靺鞨、女真语一脉承继下来的,所以鄂伦春族的族源属肃慎系无疑。


 

  

赓续民族精神 薪火相传 代代守护

铸牢理想信念 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