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3月2日赤峰(注:本文所指的赤峰,指伪满时期的老赤峰街,与现在的赤峰市不同)沦陷后,日军为了迷惑和麻痹赤峰人民,制作了大量的宣传欺骗性的明信片,妄图掩盖和美化侵略中国的事实,最终达到分裂东北及满蒙地区,进而吞并中国的目的。
下面的这套明信片为《热河赤峰名胜》,全套共8张。
上面这张图片是这套明信片的外包装封皮,最上边是“热河赤峰名胜”六个字,下面图案是日军入城记念碑,背景是一群绵羊在静静的草原上吃草,安静祥和的牧场和冰冷肃杀的石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正是侵略者想要达到的目的。日军就是希望赤峰人民像绵羊一样的驯服,否则,就会遭到残酷镇压。
1、入城记念碑明信片的解读
(1)入城记念碑:
在整个日军的侵略史中,总有一个习惯持续进行,那就是每占领一个地方或一个城市,就必须建立一座记念性建筑,记念碑或记念塔(注意:石碑写的是记念碑,而不是纪念碑),以炫耀他们的赫赫武功,威慑被占领地区人民的反抗。设计和建造均有专人负责,按照永久性建筑标准来设计和建造,选址都是在占领区的最繁华地段。
1933年3月2日赤峰沦陷后,日军就开始着手这座入城记念碑的建设,整个建设过程由日军入城记念碑建设委员长赤峰机关长陆军步兵中佐松井源之助指导,通过商会募捐的形式,在三道街路中央建成,记念碑坐西朝东,意即朝向日本,于11月3日明治节举行了揭幕式。从此,这座大石碑压在赤峰人民心上12年5个月零13天之久,直至1945年8月16日赤峰解放,这个地方也叫“大石碑”,这一称呼被民间沿用多年。
(2)招生广告
再看明信片下部石碑基座的中间,贴着一张广告,文字从右至左,竖排板书,上书“日语招生,公录,二道街天理教会头回,十一月一日开校,学费每月一元先交择奖,毕业了介绍职业,详细请问天理教会”。
日本天理教于1838年由农妇中山美伎创立,一战以后,“日本主义”思想在教内勃发,该教将日本粉饰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拯救者”,为日本的殖民侵略提供宗教上的思想依据,追随日本军国主义和殖民政策,在伪满各地建立“天理村”等。
天理教赤峰教会是1934年6月3日,由日本人权少讲义、向所忠夫在二道街设立的,因天理教可去日本学习,所以在赤峰很盛行,至1937年信徒达4300余户。据《赤峰事情》记载,“在1936年2月,曾挑选一批赤峰当地青年会员派往日本天理学校,学习日本文化”。
伪满时期,日本本土的教会纷纷进入赤峰,其中有“东本愿寺赤峰布教所”、“净土宗赤峰布教所”、“金光教赤峰小教会”、“赤峰神社”、“天理教赤峰教会”等。但只有天理教会属于官办教会,可以将他们认为所谓的“优秀信徒”向日本派遣。
从石碑下面的广告中可以看出,“公录”即表示天理教会的日语招生,是代表日本官方在赤峰地区招收学员、会员,一方面为了在殖民区加速推广日语,尽早实现“伪满洲国”日语国语化;另一方面,通过日语教育,选择一批所谓的“优秀学员”到日本,进一步学习日本文化,培植汉奸亲日势力,对中国实施文化侵略。照片中的广告真实反映了这段历史。
(3)望火楼:
在明信片的左边中间处,隐隐约约有一座高高的铁塔,这就是老赤峰著名的“望火楼”。该塔建于1940年,是当时赤峰城最高建筑,上面有瞭望台,它其实不是并不是防火用的,而是防空瞭望塔。
1939年5月-9月,在满洲和外蒙的边界,即诺门坎以西,直至哈拉哈河这块三角形地区,因归属问题,爆发了苏联和日本大战。日、苏双方的军队分别代表“伪满洲国”及“蒙古国”交战,但日、苏双方并没有向对方正式宣战。战役结果以日本关东军的失败而告终。双方于同年9月15日签订了《苏日停战协定》。
为了防止与苏联再次爆发战争,日军在伪满洲国各地加紧了战备设施的建设,赤峰地区的防空瞭望塔、北大桥等战备设施就是在此时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苏联的空袭和发布空袭警报用,它建筑在三道街路南伪满赤峰警察署门前,用角钢焊接在四个水泥墩上,高30多米,塔顶有瞭望间,可以看到全市及很远的地方,塔顶有电动和手摇的报警装置,拉响警笛,市区均可以听到。
抗战胜利后,防空瞭望塔改为民用,成了消防报警设施,俗称“望火楼”,有火警时,消防人员可以看到失火的街区位置,拉响警报,及时处置火警。
2、明信片的远景拍摄的是红山,仔细看看,路边还有电线杆,近景是大片盛开的罂粟花。
罂粟花是生产鸦片的原料,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之一。鸦片俗称大烟,在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时,鸦片就传到了中国。三国时名医华佗就使用大麻和鸦片作为麻醉剂;在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就有鸦片进口的记录,唐代阿拉伯鸦片被称为”阿芙蓉“;公元973年北宋印行的《开宝本草》中,鸦片定名为罂粟粟,这后一个“粟”当蒴果解;当成吉思汗的铁骑踏遍欧亚大陆以后,鸦片也成为社会商品的一个重要种类,但那都只是入药佳品;明朝万历皇帝就有以鸦片为春药的记载。此时的鸦片,还是作为一种正式商品在中国流通。到了明末,吸食鸦片情况泛滥,崇祯皇帝为此下过禁烟令;清康熙时期,鸦片是作为药品被允许进口的,到雍正时期,吸食鸦片又开始泛滥,雍正皇帝在雍正七年(1729年)颁布实施了禁烟令。1840年鸦片战争到中华民国,鸦片在中国泛滥成灾,直至1949年后才被禁绝。
赤峰地区鸦片种植的历史由来已久,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后,赤峰种植鸦片已遍及乡野,腐败的清政府及地方官府也曾多次明令禁烟,但都是“明禁暗倡”,使种植、吸食、贩运有增无减。到民国年间,鸦片烟毒在赤峰已泛滥成灾。民国七年(1918年),热河都统姜桂题上任伊始就指令热河全境普种鸦片,热河成了全国鸦片基地。赤峰鸦片的质量和产量均居全省首位,质量多为特等或一等,赤峰成了鸦片最重要的产地之一。
1933年3月2日赤峰沦陷后,伪满于1933年4月即创设了热河专卖署赤峰分署,开展鸦片收买业务,实行鸦片专卖,取缔鸦片私种、私卖、私运,并指定种植面积,1933-1934年利用提成金发放给农民,鼓励其增产。
为了迷惑民众,伪满对鸦片的种植,表面上采取渐禁的政策,意思是逐步实施禁烟,最终达到禁绝的目的。同时对种植户征收“禁烟特税”,意思是为了禁烟而对种烟的人征收一种特殊国税。这样,即增加了税收,又为禁烟做了表面文章。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麻痹和迷惑民众,实际仍采取“明禁暗倡”的手段,攫取暴利,搜刮民众。
1934年春,日本在东京专门召开鸦片会议,决定把伪满洲国作为鸦片主要生产地区,运往东南亚,在国际上走私贩私,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至此,赤峰各地便大量种植鸦片,赤峰街内的烟馆随处可见,种植、吸食、贩运成灾,赤峰人民深受其害。
1934年5月成立大满公司,负责鉴定和收购鸦片,承包垄断了鸦片收购业务,以远远低于市场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收购鸦片,获取暴利,农民苦不堪言,由于实行专卖,农民只能卖给大满公司,如果私卖,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1934年,赤峰实际播种面积达701顷,产量1750000两;1935年,因采取限制种植面积政策,播种面积650顷,产量162500两。
1936年,实施鸦片集中在热河种植的政策,赤峰鸦片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提升,赤峰县种植面积多达800顷。
1937年1月热河专卖署赤峰分署与盐务署赤峰支署合并,成立赤峰专卖局,从事鸦片、蒙盐等物品的专卖工作。赤峰鸦片种植面积达到了950顷。
由于鸦片的泛滥,赤峰地区成了毒品受害的重灾区,无数人因此倾家荡产、流离失所,导致当时的赤峰地区极度混乱、民不聊生。
上面的明信片正是伪满时代的真实写照,再美丽的罂粟花,也掩盖不了真实的罪恶!
明信片中的电线杆,据孙国辉老师讲,很可能是为红山上一处洗金厂供电专设的线路。
3、这是赤峰某处的一个牧场,因无显著参照物,拍摄地点不详。
据1910年赵允元撰写的《赤峰州调查记》记载,赤峰“田肥美,民殷富,荒山旷土,余地闲村,风草芊绵,以养牺牲,美哉斯土!所谓天造地设之牧场也。”由此可以看出,赤峰地区的畜牧条件非常好的。
伪满时期,畜牧产业以改良绵羊和猪种为主。1936年6月1日,在赤峰西9公里的东沟子,成立了“国立赤峰绵羊改良场”,归伪满实业部管辖,场区面积160町步(2300余亩)。当时改良场内有外国种羊130余头,本地种羊500余头,并通过逐村劝导的方式贷给附近农民,以期达到改良的目的。
4、明信片是赤峰地区的驼队,伪满时期,赤峰的货物运输主要有火车、汽车,但马驮子、驴驮子、驼队、牛马车等仍是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
赤峰驼运业最兴盛的时代在清末民初,光绪年间,往来于京津、锦州、朝阳和赤峰的骆驼达数千峰,驼队把赤峰及周边地区盛产的皮毛、甘草、麻黄等驮运到京津,回程时将中原盛产的丝织品、布匹、日用百货、茶叶运回哈达街,再由批发零售商销往赤峰各地,例如乌丹、经棚、林西、多伦等地。
至1921年,赤峰哈达街驼队已发展到13家,有936峰骆驼。承揽业务主要是旅蒙商远途运输。西到张家口、绥远、包头、银川;北到东西乌珠穆沁旗,尤格吉尔庙、库伦(乌兰巴托);南到京津太原等地;东到朝阳、锦州、蒙东各地。在赤峰、乌丹、经棚、林西有专业驼队。
赤峰地区旅蒙商活动线路,南部以赤峰为中心,北部以经棚为中心,除往来于境内外农牧区外,还扩展到锡林郭勒盟东西乌珠穆沁旗、外蒙古等广大地域,并在外蒙古大库伦、尤格吉庙、三贝子庙等地做大型的买卖。在大库伦设的商务办事处,直接同俄罗斯商人接触联系生意。
伪满时期,随着铁路和汽车运输的兴起,驼运走向衰落。上世纪六十年代驼运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5、明信片上是两个农民用“吊杆”浇地的情景,伪满时期的赤峰农民,基本都是用水井灌溉。提水如果用“辘轳”,效率低而且十分辛苦,所以大多采用吊杆提水,俗称“打吊杆”。明信片中是一个固定支架支撑两根吊杆,吊杆的一端用一根直杆与水斗相连,另一端绑上或悬上一块重石头。汲水时,用力将直杆与水斗往下压,与此同时.另一端石头的位置则上升。当水斗汲满后,就让另一端石头下降,通过杠杆作用,将水斗提升,然后倒入井台边的水槽里,水顺着水渠流入地里。这样,汲水过程的主要用力方向是向下。由于向下用力可以借助人的体重,因而绐人以轻松的感觉,也就大大减少了人们提水的疲劳程度。
6、明信片中是伪满时期日本人在赤峰开设的旅馆的照片,地址在现在的三中街路北,赤峰一小对面。大门口和门外竖立的牌匾上写着“赤峰ホテル”,翻译过来就是“赤峰旅馆”之意。门前领小孩站立者就是日本人经理,在这个旅馆服务的均为日本女子,出入其间的大多数为日本人。
伪满时期,赤峰街总人口约3-4万人左右,其中日本人就有1000多人。据《赤峰事情》(1937年)记载,“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人在赤峰最多不过51名。赤峰沦陷后,大批日本人蜂拥而入,至1936年9月末,已有日本人1062名、朝鲜人83名、台湾人4名。各行各业基本都有日本人参与或经营,明信片上的赤峰旅馆就是日本人内山孝治于1933年12月8日开办的。
7、这张明信片是这套明信片中最难解读的一张,说它是风景照,又看着不像。山脚下的路边有两个蒙古包和一个简易三角形帐篷,路上搭着一个类似牌楼式的彩门,路边及山坡上有很多人,似乎像警卫人员,在周围分散着处于警戒状态。或许是迎接某位官员或大人物的到来吧?还待有识之士破解。
8、这又是一张火车站的明信片,关于赤峰火车站的明信片在伪满时期还有很多,都是不同时期不同的人拍摄的,角度也各有不同,使用在不同明信片的套张里,所以为了完整展示这套明信片,依旧把它放在本文里,并加入一些关于赤峰火车站的新内容。
据《赤峰事情》(1937年)记载,叶峰线于1933年11月1日开始测量,1934年3月末测量结束,同年4月开工建设,1935年6月23日轨道铺设完毕,同年8月15日开始试营业,同年9月1日开始临时营业,同年12月1日由满铁铁路总局接管正式营业。
全线长146.9千米(另一说115千米,还有另外的不同公里数,准确数据待考),从赤峰开始经红庙子、玉皇、热水、古山、四家、乃林、汐子、二龙、天义、沙海、石脑、叶柏寿共13个车站(注:不同资料对站点数量记载也不同,此处采用《赤峰事情》(1937)的记载)。
9、这是这套明信片包装的封底,本文写到这里,我意外的发现,这套《热河·赤峰名胜》居然是伪满时期的赤峰旅馆发行的(见本文6),以前没有注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个旅馆为什么出现在这套明信片中,原来是赤峰旅馆发行的,一方面为了给旅馆做广告;另一方面是美化侵略,掩盖侵略者的罪恶。由此笔者想到,这个旅馆应该是专门为日本间谍特务提供服务的地方。伪满时期,日本间谍特务打着各种旗号来到赤峰,比如经商、务工、考察等,到了赤峰后,在此下榻,刺探、搜集、汇总、传递情报和信息,为日本侵略者服务。
2021.12.30
- 上一篇: 伪满洲国明信片里的赤峰(一)
- 下一篇: 伪满洲国明信片里的赤峰(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