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林西初期工作


 王纪明

      日本投降以后,热河省军区、热河省政府、中共热河省委在一九四五年十月间成立。把热北的林西、林东、天山、大板、经棚、开鲁等县划归热北地委、专署,后改为廿地委、廿专暑。日本盘踞林西期间曾建筑一道防线,防止苏联红军的进攻。但当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时,这道防线一触即溃。苏联红军首先攻克了林西县城,人民得到解放,苏军在林西驻防了一个时期,维持地方治安。

在四五年和四六年春,我们仅仅建立林西和经棚两县的党政机构。其它是根本无法进去,这是由于和和子章的关系未解决好,加上土匪的骚扰,林西的工作开展亦非常困难,只能在城区和城附近地区工作。经棚县三进三出,土匪不断骚扰,县城一、二次为土匪所占领。区干部受到了很大的损失,特别严重的是热水塘事件,八名县级干部牺牲。直到四六年春省军区派一个团进驻林西,解决和子章的关系,地委专署才搬到林东,其他各县亦开展了工作,但开鲁县又划归辽宁。所说的热北地区就是指林东、林西、天山、大板、经棚、鲁北等六个县。这些县原属伪满时期的兴安西省管辖。后改为昭乌达盟。

热河省委派第一批赴热北开辟工作的人员有王逸伦、李仅励(女)、刘士雁(女)、张焕然、卜汝英和冀东派去的几位同志,先到林西,准备建立热北地委和专员公署,当时王逸伦同志任热北司令员。

第二批赴林西工作的干部有万寿田、杜德贵、白云飞、范裕、孟静生、陈贵金、王明槐、郝江霞,赵建业、张明、梁万升、姬德荣等同志。他们是晋察冀派来的,从阜平出发,到达林西时为十月十日左右。

第三批是从延安出发,到承德后,由热河省委派往热北地区的有王纪明、张盘新(以上二人是在延安中央党校二部学习的)、宋玉岗、苏雷、陆荻、高云帆、徐斌、张乃斌、杨蜚生(是在延安西北党校学习的);还有从冀中地区派来的区县干部:郭凯、王旭、金广彬、邢殿中、高化民、弓平山、黄河、黄书义、刘克东、刘升平(女)、林云(女)、李萍(女)、夏季、杨国清(女)。这批人是同王纪明等同志从承德来热北的,在十一月中旬到达林西县城的。随后廖殿敏(女)到达林西。

第四批到林西的时间是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底,他们到达的第二天就是元旦。这批干部是从延安地方抽调来的。他们是:李望淮、肖佐汉、高尔松、王化民、王学仁、惠北海、陈耳东、封可涵、李棠基、邢北群、方驰辛、陈希圣、范岱、孔原、石汝麟等。

军队系统先后来林西的干部有:卜云龙、邱仁华,刘昌、刘×山、喻楚杰、谢志群、向阳。

组织情况:

热北地委、专员公署、军分区等单位一九四五年冬至一九四六年春组织情况,地秀书记王逸伦、组织部副部长张焕然、宣传部长王纪明。地委委员王逸伦、卜云龙、王纪明,张盘新、张焕然列席。

四六年初,地委书记王逸伦、副书记权星垣、李望淮、组织部长肖佐汉、副部长张焕然、宣传部长王纪明、秘书长石汝麟。地委委员为王逸伦、权星垣、李望淮、肖佐汉、王纪明、喻楚杰、谢志群、卜云龙。列席地委会的有张盘新、张焕然。

专员公署:专员张盘新,下边有几位工作人员高云帆、张乃斌、孔原。

军分区:司令员喻楚杰、副司令员卜云龙、政治委员王逸伦(兼)、副政委谢志群、政治部主任邱仁华、副主任刘昌、参谋长刘×山、参谋向阳(说明:一九四六年四、五月间地委机关由林西搬往林东)。

林西县组织情况:县委书记宋玉岗,组织部部长郭凯。

四六年初,增补县委书记高尔松,宣传部部长王学仁,其它人员未动。

地委搬到林东以后,高尔松、宋玉岗二位同志调林东,王纪明任县委书记,县委委员封可涵、崔同喜、王辉。其它人员仍为上述人员。

四六年十月十一日间增补郇肇基任县委副书记。一九四六年底王纪明调乌丹地委,郇肇基任书记。

林西县政府人员:一九四五年冬,县长张焕然,秘书马得青;行政科无科长,只有刘子厚在科内;财政科长徐伦言;教育科长牛佩章,后为陈希圣(任副科长)。不久改组了县政府,县长苏雷,民政科长高化民。公安局副局长弓平山,公安队长白云飞,政治指导员杜德贵。四六年初,惠北海任公安局局长。四六年四、五月间,苏雷调林东,县长由封可涵担任。惠北海、弓平山调往林东,由王辉任公安局局长。

林西县武装组织为县支队,队长崔同喜,副队长张绍卿,副政委张华廷(支队政委由县委书记兼任)。

林西县建国联合会人员:四五年冬有陈贵金、王旭、金广斌、林云(女)、李萍(女)、廖殿敏(女)、刘士雁(女)。四六年初,李棠基任建联会主任,廖殿敏、陈贵金任副主任。

林西县各区的区委书记、区长、小队长等人员,从四五年到四六年之间任职的有:区委书记郝江霞、王旭、万寿田、王明槐、黄河、范裕、夏季、孟静生;区长赵建业、张俊位、邢殿忠、徐斌、张明、姬德荣。区小队长有任贵良、杨凤山。

本地干部在四五年冬、四六年初参加工作的有:孙广发、牟国璋、曹振林、王成福、翟玉祥、高春海、张金铎、贺景春、赵桂芬、翟玉芬、曹希珍、巴凤英、刘凤英、李×芝、周凤英。

以后陆续参加工作的还有:童凤英、赵履蘋、翟玉兰、李桂贤。

关于林西县群众发动情况:

中共热河省委建立以后,发出清算复仇的指示,即清算恶霸劣绅、伪满的经济组合、宪警压迫、欺压农民的罪行。

在四五年冬和四六年春,首先在林西县城开展了这项工作,以后波及到城周围的各村。如冬不冷村也开展了群众工作,但都未形成轰轰烈烈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断断续续,此起彼伏。只有在五、六月间林西城内开了一次斗争劣绅张化庭的大会,这次大会震动很大,对乡村的清算复仇有很大的推动。城乡的群众都有所活动,规模比过去大了。一九四六年的五月四日,中共中央发布“五四指示”,要把恶霸、汉奸地主的土地分给贫苦农民,这次运动从六月开始,至九月份基本完成,形成了一次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但由于时间短,干群都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工作非常粗糙。四六年冬县委决定抓两件工作,一是复查“五四指示”贯彻执行情况,解决遗留问题;二是整顿县区武装,加强备战。

四六年冬和四七年春,普遍地进行“五四指示”贯彻复查工作。当时流行一种说法:“煮夹生饭”,说群众运动一次搞不熟,煮夹生饭是煮不熟的,提出“一次成熟”。我认为提出这个概念是不科学的,不能要求社会改革,群众的政治觉悟能一下子提高,何况那时处于战争状态,人心不安定,群众存在怕变天思想,群众的政治觉语只能逐步提高,那种提法现在看来容易产生副作用,否定了过去的工作成绩,挫伤干部们的积极性。

林西一九四六年初至同年十二月发生的几件事。

知识分子座谈会:一九四六年春节以后,为团结知识分子,宣传我党的政策,改进我们的工作,在林西县小学开一次知识分子座谈会,到会的约三十几位。从政治态度来看,左派约七、八人,中间派约十几人,思想比较反动的亦有七、八人。座谈会开了三天,第一天就为一伙思想比较反动的人,如牛佩章、刘子厚,还有两个过去从未有过来往的三个人(据说这是林西县国民党分子)操纵了会场,指责我们对筹款清算复仇等方面的一些缺点,并对苏联红军纪律上的某些问题大肆指责。其中也有些是望风捕影,造谣惑众。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给予反驳。这次座谈会总的来说开得不够好,我们事先未预料到会上会出现这种敌对情绪。我们当时认为,在这个小小城圈里办了三、四期学习班,吸收了近三十多位小知识分子参加学习,一般表现不错,还有些要求参加工作。经过这次座谈,使我们认清了知识分子的政治态度,左、中、右的界限更加明朗化了,阵线更加分明了,几个右派大肆攻击我们,在时局紧张的情况下一个一个地溜走了。如牛佩章、刘子厚,还有几位也逃跑了。据说这些人都暗地里与国民党有联系,通过这次座谈会其反动面目来了一个大暴露。促使我们进一步提高警惕,并告诫我们转变知识分子的思想也不是那么客易的。

这次会议有些人这样嚣张,是与东北战场的形势有关,这时锦州、沈阳、长春相继为国民党所占领,有些人错误认为要“变天”了,共产党是靠不住的,要靠国民党去。

热水塘事件,也可以说是热水塘区政府的叛乱事件。热水塘是经棚县的一个区,是区政府所在地,与林西县靠近。离林西县城、经棚县城都是六十里。

事件发生在一九四六年的二月,即刚过旧历年,热北地委分配到经棚县工作的八位县级主要干部,由经棚县长陆荻同志带领,从林西去经棚,晚上住宿在热水塘政府,当天半夜发生了会道门暴乱,八位同志都在长枪、短刀下栖牲了。事件发生后,地委派我和王化民同志赴热水塘作善后工作。

我们到后,首先协同在这次事件中幸存的区委书记等三、四位同志,召开了一系列的群众大会,宣传党的政策,揭露这次暴乱发生的经过,并将为首的区长田明亮(原伪满时期的大乡长,摇身一变为我们的区长),区财政助理刘惠明(原伪满时期大乡的助理员,大地主)和参与策划这一事件的陈老八(恶霸富农)宣布通缉这些在逃罪犯,并没收了他们的粮食和部分财产,分给贫苦农民。并号召受蒙蔽的群众回家生产,既往不咎。有一部分群众回头自首,使局势很快稳定下来。

这次事件值得我们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

根据当时的情况,我们的干部刚进驻经棚,区政府未经改造,土匪到处骚扰。如果我们采取抗目战争时的经验,运用武装工作的形式,对于保护干部、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开展工作,是比较合适的。在热水塘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县长陆荻用随身带的撸子打了两枪,就脱险了。如果当时有两支长枪保护自己,就不会牺牲那么多的干部,但那时不管是从什么地方调来的干部都是赤手空拳,毫无自卫能力,以致受了很大的损失。

林西县支队一连叛变。林西县支队一连于一九四六年十一月某日夜全连叛变,使我们在军事上、政治上蒙受了巨大损失。根据当时热河形势的变化,国民党军队已占领承德、赤峰,热河省和冀察热辽党政军机关已迁至林西县城,林西县委决定加强备战,整顿县支队和区小队,把武装掌握在可靠人的手中,从中清洗不稳定分子。如县支队副支队长姚占山是有名的土匪头子之一,外号银龙,把他调离支队任县政府参议。连排长都经过甄别派老“八路”任职。在供应上把好枪、好马、皮衣都装备得整整齐齐。装备好了,这个连就叛变了。造成这次事件的原因不外是:一、政治上麻痹,在整军过程中不应把部队拉到偏僻的边缘地区五十家子驻防;只从组织上整顿,不注意广大战士的思想整顿,只抓连排长的更换,疏忽了班长的审查。这些班长大都是从改造土匪队伍中留下来的,结果是以班长毛德义为首串联其他班长,发动了这次叛乱。在这次事变中,有二位连排干部牺牲了。足见我们对基层特别是班长和士兵的审查了解疏忽了,政治工作没有做到每个战士身上,政治觉悟没有提高,容易上当受骗,是造成这次事件的主要原因。

一连叛变之前,已有不正常的现象出现,比如姚占山虽已调离县支队,但经常与县支队某些人来来往往,群众反映一连群众纪律不好。当时县委已向分区的领导反映这种情况,要求把支队调回内地整训,这个意见已为军区负责同志接受,即派军区政治部的尹科长去五十家子,了解情况。措施已有了,但晚了一步。

王纪明:河北籍。解放战争期间曾在林西县工作,任县委书记。解放后曾任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现为江西省顾问委员会筹备组成员。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