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容懿范,严若慈闱。履贵盛而冲和,居显荣而祇慎。耆年令德,宗党式钦。惠泽沦洽于远人,徽柔著闻于中外。——康熙固伦淑慧公主,爱新觉罗氏,又名阿图,清太宗皇太极第五女,母孝庄文皇后,与顺治帝同母,康熙帝之姑母,生于天聪六年(公历1632年)。康熙三十九年(公历1700年)卒于北京,享年69岁。公元1632年,固伦淑慧长公主降生于沈阳,父亲皇太极是后金国的大汗,母亲布木布泰(孝庄)则是皇太极的侧福晋,皇太极给这个第五女取了一个带有鲜明民族色彩的名字——阿图(满语意为“母鱼”)。崇德元年(公历1636年),阿图的父亲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建立了大清国,同时册封五宫后妃。阿图的母亲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赐居永福宫。同时皇太极规定,此后凡是皇后所生之女封固伦公主,妃嫔所生之女为和硕公主。不过,由于这五宫后妃在皇太极后宫的地位是最高的,几乎都能享受到皇后般的待遇。因此实际上阿图是拥有嫡女身份。顺治十四年(公历1657年),封固伦长公主;顺治十六年(公历1659年),改封固伦和顺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康熙三十一年(公历1692年),特赦护卫长史,视贝勒例。史料记载“双眸似水,却带着淡淡的冰冷,似乎能看透一切;十指纤纤;肤如凝脂,雪白中透着粉红,似乎能拧出水来;一双朱唇,语笑若嫣然”,号称清初最美长公主。崇德六年(1641年),许配给喀尔喀蒙古额驸博尔济吉特氏恩格德里之子索尔哈;崇德八年(1643年),12岁时出嫁。额驸索尔哈于崇德元年(1636年)袭其兄额尔克代青之三等甲喇章京,即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在阿图12岁那年,皇太极为这个心爱的女儿在盛京举行了隆重的婚礼。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就在阿图婚礼的第二天,皇太极便突然崩逝于清宁宫。如是,刚刚成亲的阿图,紧接着又参加了父亲皇太极的丧礼。婚后不久,额驸索尔哈去世,公主成了寡妇。顺治五年(1648年),公主由孝庄皇后做主,改适蒙古巴林部辅国公博尔济吉特氏色布腾,人称巴林公主。色布腾是元太祖第21世孙,于顺治五年封辅国公,顺治七年晋封巴林郡王。可见,阿图与色布腾的婚姻可谓是门当户对。婚后,阿图公主和额驸色布腾十分恩爱,先后生下了几个儿女。无论走到哪里都形影不离、成双入对,百姓将他们称作神仙眷侣。不过即使再坚贞的爱情,也无法抵抗生死大事。康熙十二年(1673年),额驸色布腾去世,固伦淑慧公主从此独守空房。固伦淑慧公主是巴林右旗历史名人、巴林旗母、文化传播者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历史上的巴林公主性情温良,笑语嫣然;德行贤淑,乐善好施。固伦淑慧公主嫁给色布腾后,并没有安于享受锦衣玉食的生活,她凭借自己出色的政治能力和人格魅力,做了许多造福当地百姓、助力草原兴旺发展的惠民善事。公主在草原生活了近半个世纪,为巴林部的繁荣进步做出了诸多贡献,被传诵以美名,为后世所铭记,深得人们尊崇和爱戴。固伦淑慧公主下嫁巴林部时,带来了300户随嫁仆从,俗称“燕支”。这些“燕支”中有各类能工巧匠、行家里手,谓“七十二行”。他们烧砖制瓦,大兴土木,建造房屋,拓街辟巷,使巴林草原出现了街巷相连的繁华集镇,极大地推动了草原文明的繁荣发展。凭借与清廷的特殊关系,公主帮助巴林右旗收编了剌巴泰洪台吉率领的弘吉剌余部,将他们安置在巴林右旗东南部,壮大了草原人口。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公主主持兴建西拉沐沦河双孔石桥。唐宋时代在西拉沐沦河上建有桥梁,称潢水石桥。辽宋时期,在此地曾发生著名的“横渡之约”。有了这座桥以后,洪水再也不是猛兽,人们得以安居乐业,附近百姓因此将这座桥取名为“公主桥”(“巴林桥”),以此感念公主的恩德。大兴佛教,修建了巴林右旗第一座佛教寺庙—圆会寺。公主生前崇信佛教,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公主修建床金庙,请来喇嘛朝伦德旺鲁掌教。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公主在王府西侧朝格敖力格尔地方主持修建圆会寺(俗称西大庙)。圆会寺发展到后来,殿宇增建至128间,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圆会寺建成后,公主又筹措银子万余两,刻印梵文金字《甘珠尔经》和《丹珠尔经》各一部,用千余两黄金制造金佛、金塔供奉于寺内。淑慧公主对当地佛教事业所做的一系列善举,使喇嘛教在巴林右翼旗迅速传播开来。固伦淑慧公主淑容懿范,女德贞正,不但赢得了巴林人民的敬爱,康熙帝对这位长姑也愈发敬重。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孝庄太后患病,公主回京探视。当时公主年已五旬,还亲自煎汤熬药,不离左右,更加得到太后的怜爱。太后嘱咐康熙皇帝要“护视阿姑”,康熙皇帝表示谨遵祖母训谕,决定“迎养以乐暮年,毕姑一生,皆朕之事”。孝庄太后死后,固伦淑慧公主被康熙接到京城尽心奉养。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视贝勒例”,颐养天年。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固伦淑慧公主病危,康熙帝得知后亲自前往府中探望。在康熙的陪伴下,一生尊贵的固伦淑慧公主“浅笑而逝”,病卒北京,享年69岁。
康熙皇帝和固伦淑慧姑侄二人素来感情深厚,面对固伦淑慧公主的灵柩,康熙扶棺恸哭,声泪俱下,亲笔谕文,对公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颂扬。曰:生逢泰运,毫不生事,躬享天年,子孙繁盛,含笑长逝,诸福备矣。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帝不仅对固伦淑慧公主本人礼遇有加,并且对公主在巴林所在的部族特别关怀,公主的后裔及其他支属也备受宠遇。据《清实录》记载,康熙帝于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八月十二日自京师启行巡幸塞外,八月二十七日驻跸席北毕喇(今赤峰市喀喇沁旗锡伯河川),赐宴来朝拜的巴林等八旗蒙古王、公、额驸、贝勒、贝子等。公主去世后,按遗嘱送葬巴林草原,初葬于巴尔登哈拉山(今赤峰市巴林右旗境内巴彦汉山)塞音宝拉格。后移至凤凰山(今巴林右旗境内都希苏木格根绍荣山)西南,额驸色布腾陵旁。再后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移至巴林右旗北部查干沐沦河西岸公牛山(今巴林右旗境内巴彦和硕山)以北、额尔登乌拉山南麓(今珠腊沁村西),并设陵园祭之。1966年文革中,陵园墓地建筑被毁。公主陵建成后,又把北起穆尔古车格山(位于赤峰市巴林右旗毛敦伊和营子以西,查干沐沦河西岸)南至李喇嘛村(今赤峰市巴林右旗查干沐沦苏木所在地以南)的方圆18里地划为公主陵香火之地,在满、汉、蒙等民族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桥梁。公主去世后,康熙皇帝御书淑慧长固伦公主扩志文,文中记述了淑慧公主生平。在三迁公主陵的过程中,康熙皇帝又三诔祭文。淑慧公主遗体运回巴林右翼旗后,依佛教礼仪行火葬,将骨灰装入一宝瓶状红漆楠木骨灰罐中下葬。文革时期,公主陵遭破坏,此罐被赤峰博物馆收藏至今。此灵罐通高94厘米,口径31.5厘米,腹径71厘米,最大腹围196厘米,底径34厘米。灵罐系一整根楠木挖旋制成,广肩收腹,宝顶盖,圈足底。罐体表面通施朱红漆,自肩部至罐体下腹部以金彩环形手书藏文超度经。罐内可见到下葬时留下的服饰残片。固伦淑慧公主下嫁巴林草原后,在此生活五十余年。期间她带领随行工匠修桥铺路、建房盖屋、兴建寺庙,积极安抚收编部落,传播内地文化,造福远近百姓,注重蒙满汉等各民族的团结,深受当地百姓拥护爱戴。巴林草原上的人们世代敬仰公主,尊称她为“绿度母”化身、“公主妈妈神”。为褒扬固伦淑慧公主对稳定边疆、促进民族文化融合与发展的历史功绩,清康熙皇帝曾亲笔为她题写“金枝衍庆”匾额。
公主生前,巴林人就敬仰地叫她“公主妈妈”,并且把她奉为绿度母的化身,还为她编创了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公主去世后,由于公主陵地出现的奇瑞现象和陵园屡次迁移等有关风水问题,一系列更具神秘色彩的公主传说更传播了开来。公主去世建陵时,从公主陪房中挑选了40户守陵人,蒙古语称“珠腊沁”(执祭灯者)。这40户如今已繁衍成今查干沐沦苏木(乡)哈丹恩格尔、毛敦伊和、毛敦敦达、阿日宝龙等四个自然村,当地人统称为“珠腊沁村”。珠腊沁村的四个营子从北向南坐落在查干沐沦河两岸。作为公主陵的陵丁,清代的珠腊沁人世代敬仰公主,履行着守陵人职责—向公主陵献祭,执长明祭灯,以及看守陵园。在这些祭祀上,除了珠腊沁人,还有很多外地还愿者赶来参加。他们忠诚地看守陵园,虔诚地祭祀神灵,已有300多年。公主陵的祭祀逐渐从祭祖演变为一种公主神的祭祀。300年来,珠腊沁人看守着陵园,时代祭祀公主的神灵,即便在“文革”中,人们也在自家院内祭祀。1989年,旗、苏木两级党委政府,多方协调,在有关部门和当地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现址上建殿而行祭,并于2008年进行了扩建和修缮。现陵园占地面积2292平方米,其中主殿占地面积163.2平方米,1632——标志着公主的出生年份。固伦淑慧公主陵每年有六次大的祭祀。分别是大年初一家族祭祀、清明传统祭祀、农历五月二十三的奶食品祭祀、七月十一日的“秀斯”(即肉食)祭祀、农历九月初三的新粮祭祀、腊月二十七的果品祭祀。在这些祭祀上,除了珠腊沁人,还有很多外地还愿者赶来参加。凤舞巴林,草原兴旺更发达。如今,经过300多年的漫长岁月和口碑相传,固伦淑慧公主已由历史人物变成了珠腊沁村的保护神,已经成为当地文化传播者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巴林草原已形成独特的“公主文化”,备受国内外民族、民俗史学界关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1
社 长 白凤斌
总 编 辑 李凯峰
审 核 王小捷
发表评论